导读:加快转型发展的江苏现代农业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现“两个率先”的根本要求,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心任务,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强化思路、科技、体制和管理创新,健全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全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好势头。

  2009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2261亿元,居全国第3位;粮食总产达到646亿斤,比上年增11亿斤,居全国第4位;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江苏以占全国3.9%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6.1%的粮食,创造了占全国6.2%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全省农民收入在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达到8004元,居全国各省区第2位,增幅超过9%,提前一年达到以省为单位全面小康指标值。2010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54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左右。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夏粮首次实现“七连增”

2010-2015年中国农业产业运行研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全面落实水稻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全省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35%以上,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大力推进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全面开展品种、技术、配方肥、农药“四主推”推介发布,深入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2009年全省创建万亩示范片297个,测土配方施肥实施面积5600万亩次,重大病虫防治覆盖率90%以上。

  2009年,粮食单产达408.5公斤,创历史新高,由全国粮食主产省第5位上升到第2位,水稻单产连续16年超千斤,小麦单产连续3年超历史,江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粳稻生产省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

  2010年,全省夏粮总产221.4亿斤,为历史上首次连续七年增产。预计全省秋粮面积4424万亩,与去年持平,其中水稻面积3355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超30%

  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全省亩纯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突破24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超过30%;设施农业面积突破56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9%以上。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增至105个,1/3以上村、1/2以上乡镇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加快发展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高档茶叶等高效园艺产业,全省蔬菜产量3837万吨,居全国第4位。


  着力发展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奶牛等畜禽产业,全年肉类总产量348.1万吨,比上年增长6.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16.7万吨,增长5.8 %;禽肉产量120.4万吨,增长6.7 %。禽蛋总产量185.2万吨,增长7.6 %。畜禽生产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快速转变,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平均达到75%。

  认真组织实施渔业“六大工程”,渔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渔业效益显著提升。2009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1088万亩,实现水产总产量443万吨,渔业产值7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2%、4.42%、8.12%。渔民人均收入达9872元,同比增长10.18%。高效渔业面积累计达458万亩,占全省养殖面积的42.1%。

  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

2010-2013年中国有机农业产业运行研究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物流区、外向型农业园区。目前,全省已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82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86个,农产品物流园区88个。

  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全省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达4115个,其中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698个。2009年全省龙头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212.33亿元,净利润157.43亿元,上缴税金117.5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9.66%、20.65%和19.83%。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3家,居全国第二位。雨润食品、维维集团、东海粮油(张家港)等三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企业行列。

  加强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2009年,全省30家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共实现交易额850亿元,同比增加65亿元,增幅8.3%;年交易额超50亿元的有4家,超30亿元的有11家。

  大力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2009年全省农产品出口在外需萎缩、壁垒加剧的严峻形势下,实现出口额19.6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2010年农产品出口增势强劲,1-5月份全省农产品出口额9.43亿美元,同比增幅达45%。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强农富民工程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全省共育成农作物新品种(系)244个,“两优培九”、“南粳44”等11个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苏太猪、京海黄鸡、扬州鹅等6个新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级审定。2000年以来我省农业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成果16项,居全国第三位。

  深入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组织34家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38个县挂钩对接,建立特色基地190个。实施农业“三新”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扶持建设25个农业良种繁育与种苗供应中心,集成推广20项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在不同生态农区建立28个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得到普及,一批新的技术模式得到快速推广。

  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工程,2006年以来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912.9万人、农民创业培训43万人,农民科技素质和就业技能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民合作组织成为现代农业建设重要主体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以农村“三大合作”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累计达27650家,成员数占总农户的36%,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和出资总额均居全国第一。

  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和效益。2009年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2696万亩,占比提高到38%。

  在58个县(市、区)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直接受益人口1700万人。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合格乡村达90%。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县级以上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

  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推进,目前全省村镇银行达到13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达150个。农业保险范围扩大,高效农业保险占整个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3%。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迈出新步伐,农业产业功能不断拓展

2009-2010年中国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行业研究咨询报告

  认真组织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和林业重点产业工程,全面推进绿色江苏建设,2003年以来,全省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216.1万亩(其中成片造林861.3万亩),超过此前25年造林面积之和;全省林地面积2395.2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超7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1.36%提高到19.2%,增长速度是全国同期的3倍。林业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效益逐年提升。全省林业产业年产值从2002年的272亿元上升为2009年的1136亿元。林业产业规模从全国第九位上升至全国第四位,以占全国0.7%的林地创造了占全国7%的林业产值。

  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积极推进畜禽粪便处理。着重推广秸秆机械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气化等,减少秸秆焚烧污染。2009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 8.5万处,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600处,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65%。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总氮、总磷排放量削减10%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全省累计认定“三品”农产品基地面积4455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居全国前列。通过国家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4323个、绿色食品2100个、有机农产品55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总量和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先后制订、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297项,18个县(市)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县(市)。

  不断延伸农业产业功能,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省规模以上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完善提高到700个,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80亿元。

  农村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倾斜支持力度,整合相关支农资金,确保资金集中投入、高效使用。省财政设立高效设施农业专项资金,由2006年的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亿元,连续3年实现翻番。2010年省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安排113.8亿元,比2009年增加19.5亿元,增长20.6%。

  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双置换”试点加快推进。从2003年开始,先后组织实施了两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2009年起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六件实事工程。解决了4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100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全省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七通”,在全国较早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000万,2010年年底前将基本实现适龄农民参保、60岁以上老年农民基础养老金发放两个全覆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