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土地财政的利弊之争中,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坚决站在正方一边,反对轻言中国城市化道路改弦更张。 “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现在一边倒地否定土地财政,似乎它一无是处,则是十分危险的。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土地财政基础上的。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财政乃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放弃土地财政模式无异于自毁长城。”日前,赵燕菁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艾凯资讯:

 在土地财政的利弊之争中,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坚决站在正方一边,反对轻言中国城市化道路改弦更张。

  “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现在一边倒地否定土地财政,似乎它一无是处,则是十分危险的。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土地财政基础上的。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财政乃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放弃土地财政模式无异于自毁长城。”日前,赵燕菁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赵燕菁认为,土地财政模式需要改进,完善,而非放弃,更非转型。政府应当做的是完善二次分配,将土地和高房价中获得的收益,确保新增市民都有一次置业机会,以分享社会财富的增长。

  “让市场决定房价,让富人多掏钱买房,然后通过'房改’等二次分配机制,将这些财富转移给更广大的社会阶层。”说此话时,这位加迪夫大学博士同时拥有两个头衔: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教授。

2010-2015年厦门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

  对于国内有些学者所提的“中国城市化速度过快”、“中国城市化率被高估”、“中国城市化道路必须改弦更张”等观点,赵燕菁不以为然。

  “我觉得舆论界、经济界对城市化的讨论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城市化不能仅看数量,还要看质量,简单比较城市化率没有任何意义。”赵燕菁说,城市化的本质,乃是公共服务。城市化是公共服务在空间上的叠加。

  他说,讨论的混乱,源自于我们对中国城市化的模式还缺乏深刻的理解,“我们基本上不知道中国经济是怎样起飞的。”

  近期,有学者指出,中国过去的城市化道路仅是城市空间扩张意义上的,而非人口聚集下的人口密度优势和规模优势上的,未增市民幸福指数,必须改弦更张。

  就此,赵燕菁指出,这表明已开始意识到城市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同时还有质量。但是仍未厘清基本概念,“究竟要'更’什么'张’?目标参照系在哪呢?什么是我们所要的城市化?还没搞清楚目的地,就急着说我们现在的路走错了。”

  他认为,城市化的经济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规模经济、集体消费,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人口密度是公共服务的函数,人口集聚,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的前提,唯有大规模的空间集聚,才能降低公共服务的平均成本,获得递增的报酬。说中国是只有空间扩张的城市化,是外行的说法。

  针对未来城市房地产价格是降还升,他认为,地价是公共服务的函数,公共服务质量越高(公园越多、交通越方便、治安越好),价格(门票、车票、税收)越低,外溢到土地上的价值就越高,需求的增加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自然迫使地价上升。土地没变,但附着的服务变了。尽管可能有起伏,但“除非政府有意降低公共服务水平,否则,伴随城市化的深化,地价上升就是一个不可逆的长期趋势”。而容积率的提高,不过是市场对冲土地价格,降低单位建筑面积中土地成本的经济手段。“你不能指望地价很低的市场条件下,提高土地的使用强度”。

免责声明:本文章为转载,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艾凯数据研究中心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