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国是摩托车生产和出口大国,2007年出口摩托车近千万辆,但依靠制造成本优势的国产摩托车虽然走出了国门,却只能进入低端市场。出口的“虚假繁荣”使其不断遭受国外专利围剿、反倾销调查。因此,摩托车企业应改变单纯依靠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加

  我国是摩托车生产和出口大国,2007年出口摩托车近千万辆,但依靠制造成本优势的国产摩托车虽然走出了国门,却只能进入低端市场。出口的“虚假繁荣”使其不断遭受国外专利围剿、反倾销调查。因此,摩托车企业应改变单纯依靠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加强创新,提升品质,走产品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生产与需求脱节   从摩托车的出口结构看,主要还是以中小排量摩托车为主。据中汽协会摩托车分会理事长龚兵介绍,这是因为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中小排量、中低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但我国摩托车企业却不具备自主研发大排量、低排放、高性能、高技术含量摩托车发动机的能力,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却最需要大排量的摩托车,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导致了我国摩托车很少进入高利润的大排量摩托车市场。   与此同时,一些国内摩托车企业仍在不断扩大产能,而非加强先进制造技术及技术装备的应用,导致整个摩托车行业逐渐陷入同质、低价、低利润的“贫困式增长”,甚至一些企业因为竞争过度或其它方面原因开始转移经营方向。比如,“新大洲”2007年年报显示,其下属的新大洲能源科技公司进入煤化工和煤炭开采业务,实现了营业收入35676.75万元,实现净利润3613.07万元,但新大洲的老主业———摩托车则显得逊色许多,近两年的利润都在下降。   在103届广交会上,不少摩托车企业都增加了产品的展示。据来自山东济南的轻骑摩托车有限公司参展人员介绍,虽然展位规模不变,但展出的产品从往届的十多辆增加到二十多辆,而且新产品更多,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   行业大而不强   2007年,我国出口摩托车近千万辆,数量巨大,但背后的价值却非常少。这表明我摩托车企业出口的竞争仍然基于数量的竞争,而非依靠品质。   我国摩托车产业起步较晚,其基本技术主要由产品技术引进和联合开发获得,国内企业目前尚不完全具备依据用户需求开发创新产品和技术的系统能力;部分企业在产品外观设计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和进展,在产品改进和功能扩展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没有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在适应环保、节能、安全等新要求,新的功能部件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改善产品商品性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自主品牌建设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自主品牌处于从属和追赶地位,整体竞争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出口增长仍然是以量取胜、以价取胜,出口方式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较小;另一方面是自主品牌意识弱,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长效机制,这些使得自主品牌产品在市场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尴尬境地。   另外,摩托车出口面临贸易摩擦风险。首先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中国摩托车产品要进入其市场,必须达到其苛刻的技术标准、严格的认证制度、繁琐的检验检疫程序等。其次,发展中国家为保障自己的民族工业和利益,采用提高关税等方式,限制进口。如土耳其在2006年8月对摩托车进口采取的“非自动许可证制度”临时保障措施,其目的并不在限制中国摩托车的进口,而是希望借此促使中国规范摩托车出口市场,以维护其进口商的利益。再次,国内摩托车出口企业多达500多家,无序竞争现象仍较突出,既造成我国企业自相恶性竞争和巨大利益损失,也损害了中国商品的整体形象,易导致国外反倾销的发生。此外,由于国产摩托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发动机核心研发能力的缺失,不少企业很可能通过模仿等方式侵犯了日本、美国等专利。   避免重蹈覆辙   我国摩托车行业大而不强,现有的发展模式可能会让企业重蹈在越南发展的覆辙。据悉,在2000年左右,我国摩托车曾在越南占据半壁江山,但企业为了竞相增加出口数量,频频使用低价格竞争策略,而忽略了创新和产品质量,最终导致中国摩托车在越南沦落为“低质”的代名词,被迫退出了越南市场,让日本品牌占据了越南的高端市场。   因此,我国摩托车企业需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克服技术空心化。在研发过程中,企业还应该借助外界力量,降低研发风险和成本。对于科研机构已经开发并且取得了专利的技术成果,凡具有市场潜在价值的,就果断向科研机构购买专利技术或专利许可,直接用于生产领域。同时,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注重摩托车品质取胜。   我国生产出口的摩托车大多属于中小排量车型,而欧盟及美国等高端市场和高利润市场需要的是大排量摩托车产品,国内摩托车出口今后应重点拓展这一市场领域。
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