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野外调查发现,鲈鳗洄游族群已大于白鳗,且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系的溪流河川中,因此农委会于2009年4月1日起,将鲈鳗降成一般类野生动物。鲈鳗解除保育之后,台湾又开始再度流行养殖鲈鳗。

艾凯资讯

     近年野外调查发现,鲈鳗洄游族群已大于白鳗,且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系的溪流河川中,因此农委会于2009年4月1日起,将鲈鳗降成一般类野生动物。鲈鳗解除保育之后,台湾又开始再度流行养殖鲈鳗。

    野生数量增加 去年解除保育

    鲈鳗在动物分类学上为鳗目ANGUILLIFORMES,鳗鲡科ANGUILLIDAE,其学名为Anguilla marmorata,英文名Swamp eel、True eel。台湾将鲈鳗名列保育类鱼种二十年,近年因为野生数量明显大量复苏,行政院农委会于2009年4月1日起正式解除保育,将鲈鳗降为一般野生动物。

    鲈鳗身体粗长似蛇状,尾部侧扁。体背侧及鳍呈灰褐色或灰黄色,全身具多数不规则之花斑。为周缘性淡水鱼,降河洄游性鱼类。底栖肉食性,夜行摄食,食物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为主,但亦有摄食蟹、蛙、蛇及河边之嫩笋之记录。生活史与白鳗相似,可在河川中生活达数十年之久。去年3月才有民众在台中县筏子溪垂钓时,在浅滩发现一尾罕见的大鲈鳗,长达120公分、重约10多斤,引来民众围观,直说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鲈鳗。因鲈鳗仍属保育类动物,立刻原地放生。2003年也有农民在台中县大雅乡稻田沟渠抓住一尾长达1.63公尺的大鲈鳗,专家鉴定这尾鲈鳗已经30岁了。

2010-2014年中国婚纱摄影行业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咨询报告

    农委会林务局保育组组长管立豪指出,过去国内野外生态调查不发达,无法掌握物种详细数量。近年随着国人重视生态的观念兴起,政府、民间单位陆续投入,濒临绝种族群轮廓才慢慢明显,保育对象也随之调整。林务局于2009年3月间邀请专家学者召开会议,针对物种栖息地、数量及相关研究报告评分认为,这几年各县市政府大力封溪、设立保育区后,高身铲颌鱼及鲈鳗的数量大幅提升,且鲈鳗已广泛分布在印度一带溪流中,无濒临绝种之虞,因此决定移出保育名单。

    民间深信鲈鳗滋补养生

    台湾民间认为鲈鳗可以滋补身体,因此身价相当高昂。过去在保育期间,仍有私下的养殖、买卖以及餐厅的消费,池边售价1台斤约1000元(文中价格均指台币)左右,餐厅料理售价更高达1200-1500元。台湾原生种野生鲈鳗10斤以上更是甚为稀有,市价每台斤2000元。因为是在台面下的行为,有关主管机关虽然心知肚明,只是没有引起媒体的关注,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没有认真地采取取缔行动。爱吃鲈鳗的饕客通常都有办法“自寻管道”,以满足口腹之欲。

    据报告,鲈鳗的肉质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D、E、矿物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DHA/EPA。从事鲈鳗研究的老师傅刘富荣说鲈鳗的DHA含量与深海鱼相当,对于强健体魄、增进活力以及滋补养颜极有帮助,特别是孕妇与婴幼儿。鳗鱼所含有的维生素E是一种强力的抗氧化剂,能减缓老化,预防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同时鳗鱼肌肉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可以增加皮肤弹性及修补皱纹。

    鲈鳗为民间一般的通称,与白鳗不同,其身躯较大,身上布满大小不等灰黑色大理石花纹。里头还分花鳗及乌耳鳗(黑鳗、黑桥仔),花鳗的体色为灰黄色,身上有花斑,背鳍生长在身体的三分之一处开始。乌耳鳗的体色较黑,背鳍生长在身体的后半段。台湾的山区海产店还有引进一种与花鳗相当类似的鲈鳗叫做宽鳍鳗,业者还标榜是野生鲈鳗,推销给外行的观光客,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本土野生鲈鳗。

来源:食品商务网

免责声明:本文章为转载,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艾凯数据研究中心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