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武汉市政府将联手中芯国际召开发布会,宣布双方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共同运营武汉新芯。这意味着此前试图并购新芯的美国美光梦已破碎。
【艾凯资讯】
“新芯的事情总算有了明确的说法,我们董事长、总裁都去了武汉,等好消息吧。”昨日,中芯国际(00981.HK)一位市场人士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今天,武汉市政府将联手中芯国际召开发布会,宣布双方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共同运营武汉新芯。这意味着此前试图并购新芯的美国美光梦已破碎。
新芯是中部首个12英寸半导体制造项目。该厂一期工程总投资达100亿元,2008年正式投产。此前,它一直由中芯国际代管运营。
2010-2015年中国半导体材料行业营销策略与投资方向分析研究报告
台积电、美光出局
“还是挺曲折的。”武汉新芯一位高管昨日对本报表示。
他透露,美光之前,台积电已谈过一轮。年初以来它一直跟武汉市政府互动,由于它是全球半导体代工龙头,不缺资本、技术、订单,而新芯重要客户飞索那时恰恰申请破产保护,加上原托管方中芯国际运营局面不乐观,因此,武汉确实仔细考虑过与它的合作。
但这有政策风险。台湾地区一直严控半导体业西进大陆,至今未开放12英寸项目。此外由于台积电去年迫使中芯国际签订城下之盟,导致其在大陆落下霸道印象,业内多名权威人士反对这一交易。最终,它没能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
台积电谈判时,美光也在活动。几年来它一直寻找外部资源,拓展亚洲市场。之前在与日企争夺台企战略合作中没占到便宜,困境中的新芯成了最好机会。
美光提出了优厚条件,答应双方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以重金与技术入股,期望能控股运营,双方一度接近签约阶段。
但这同样引起半导体产业人士警惕。同一时期,美国德仪正操作收购中芯国际另一托管工厂成芯,其他外资也在渗透设计业,本土半导体业似乎陷入被外资疯狂抄底的危局。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振兴规划》强调了这一产业的自主可控性,‘十二五’规划中,也是重点编制的战略产业之一。”半导体产业研究专家顾文军说,由于美光不是代工模式,如果新芯卖给它,本土设计业将丧失制造平台。
他透露,身兼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中芯国际董事长的江上舟,以及其他业内人士,多次与武汉方面沟通,并向更高主管部门陈情,力主新芯继续由大陆经营,主管部门也意识到产业风险,最终终止了与美光的谈判。
变托管为入主
新芯继续归中芯国际运营,但武汉当地政府也有担心。因为,过去托管时,中芯国际管理层对新芯发展缺乏商业规划。2008年投产后,新芯产能仅3000片/月,至今持续亏损。
中芯国际现有管理层给了武汉方面新的承诺,双方将改变过去托管合作模式,中芯未来将注资新芯,将它正式变为中芯国际武汉厂。
“29日上午就要宣布,合作细节还不能说。”新芯上述高管说。
记者获得的中芯总裁王宁国现场致辞内容显示,中芯国际承诺在武汉研发、生产45至90纳米的产品,未来不会只做存储芯片,将增加利润较高的逻辑类产品,且主要服务于大陆市场。这等于说,新芯的地位与中芯国际北京、上海两座12英寸工厂平等。此外,还包括人才培训、芯片设计、产业链构建等合作。
但承诺需要资金支撑。依目前局面,新芯至少需几亿美元注入。但要让中芯国际立刻掏腰包,几乎不可能。中芯国际上季度虽扭亏为盈,消息人士甚至透露下周宣布的第三季财报也将是赢利局面,但它只是刚刚恢复元气。今年春天以来,董事长江上舟、总裁王宁国多次对外表示,现金不足,导致无法扩充产能满足订单需求。
“看财报,中芯国际根本拿不出钱,政府方面应该会先帮它垫上,让新芯先运转起来,等中芯国际明后两年局面改观以后再注资。”顾文军说,就是说,先把“结婚证”领了。
但即使合资公司走上正轨,由于新芯运营充满不确定性,一旦其财务报告并入中芯国际上市公司,短期内可能为后者带来风险。
不过,新芯总裁王继增透露,中芯将确保新芯厂明年月产能达2万片左右,这一数据基本可以让该厂财务维持在相对健康水平。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王如晨)
免责声明:本文章为转载,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艾凯数据研究中心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