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世界粮食计划署从中国学到的最大经验是,政府是可以将粮食问题放在发展的首位。如果其他国家的政府也能采取同样手段,饥饿问题就更容易被缓解甚至解决。
【艾凯资讯】
世界粮食计划署从中国学到的最大经验是,政府是可以将粮食问题放在发展的首位。如果其他国家的政府也能采取同样手段,饥饿问题就更容易被缓解甚至解决。
中国角色完美转身——
从受援国到援助国
中国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关系是从尝试性的合作发展而成的。1979年,大量难民涌入中国的南部省份,其中大部分是华裔越南公民。难民的涌入给中国政府带来了沉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欢迎粮食援助,以帮助安置这些难民。经过双方协商,这些难民被安置在位于海南岛和云南省的国有农场从事扩建农场、修筑水坝、水闸和灌溉水渠等劳动,粮食援助作为工资的一部分发放给他们。
这是双方第一个合作项目。成功的开端使中国政府意识到,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发展粮食生产方面,世界粮食计划署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政府愿同其开展进一步合作。1981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设立了常驻机构。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示,进入中国的目标乃是帮助中国实现粮食自给。
2009年第4季度中国粮食市场运行监测研究分析报告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粮食计划署由于受其有限援助资源的限制,开始将其援助重点从中国较富裕的东部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世界粮食计划署依然坚持其发展援助的方针,在边远干旱地区通过以工代赈形式修建起灌溉系统,遍布整个地区,增强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此外,还通过以粮代教形式鼓励农民参加扫盲和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粮食和培训的结合更加激励了农户投身世界粮食计划署项目的热情,提高了土地平整和灌溉水渠建设的质量。
这些发展援助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当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在甘肃定西地区,引黄灌溉工程完工后,当地粮食产量从1989年到1995年增长了638个百分点。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进行的发展援助和紧急救济工作中的高效表现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肯定,认捐国在80年代中后期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中国提供的粮食援助达到了峰值,是当时其在全球的最大项目。
进入90年代,国际粮食援助形式出现转折,捐助国更加重视紧急援助,提供给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发展援助资源明显减少。为了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始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展开合作,由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粮食支持,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提供小额贷款,让受益人从事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和其他创收活动。这一项目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可持续的方式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随着中国减贫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世界粮食计划署逐步认识到对中国的援助已经不再是必须的。21世纪的钟声敲响后,世界粮食计划署规划了一个对中国的收尾援助计划,主要是对之前已经建立起的援助工程进行升级,对农户进行必要的培训,使这些项目在世界粮食计划署撤出后依然能够运转下去。
从1979年到2005年,中国获得了世界粮食计划署价值10亿美元的援助,约3000万人获得了400万吨的粮食援助。2006年以来,世界粮食计划署携手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完成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角色的完美转换。
中国经验值得推广——
粮食置于发展首位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中国办公室主任韦安夏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世界粮食计划署从中国学到的最大经验是,政府可以将粮食问题放在发展的首位。如果其他国家的政府也能采取同样手段,饥饿问题就更容易被缓解甚至解决。我们同中国的伙伴关系一直都很密切,我们向来共同决定我们的工作重心、帮助对象,以及何种项目最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自助。帮助人们自助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人们一直依赖我们的帮助,这并不是我们的利益所在。我们更希望他们只从外界接受少量帮助,然后能够自食其力。所以,这可能是我们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当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政府一道将粮食问题放在发展的首位时,我们就更容易获得成功。我们在中国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帮助人们自助。”
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自助,也是中国政府所一贯坚持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认为,中国政府在接受外来援助时很注重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中央连续多个1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国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减轻农民负担、做好农业发展规划等举措,尽快提高自己的农业生产能力,为摆脱贫穷和饥饿创造了条件。
韦安夏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诠释这一点。她说,宁夏有些地区土地干旱、地势陡峭,但是农民却不能为改善土地质量而中止耕种,因为如果他们这样做,就会有一个季度都没有食物。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中国政府合作进行了一个项目,他们为农民提供粮食,让农民将土地改造成梯田,以便更好地储蓄雨水。大约一年以后,经过改善的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实现翻番。
无论是以粮代教项目还是以工代赈项目,其中心目的依然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自助。在以粮代教项目中,世界粮食计划署通过提供免费餐饮的形式,吸引小孩到学校来读书,吸引成人参加各种各样的农业技术培训班。小孩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吃上营养餐,使得他们的身体更加结实,学习成绩更好。成人则在培训班里学到了更多技能,有助于他们自食其力。以工代赈项目则是将粮食作为酬劳发放给参加劳动的农民手中。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致贫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在世界粮食计划署同我国政府的合作项目中,两者联合为当地修建灌溉系统、饮水系统、土地改良等提供资金,动员当地农民参与到这些项目建设中来,并以粮食作为酬劳。这样做可以改变当地的不利自然条件,为贫困人口脱贫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援助迅速及时——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在成为援助国后,中国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共同为世界各地数千万贫困人口提供粮食援助,为实现这一千年发展目标而努力。
2004年12月26日,海底地震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海啸。地震导致的印度洋海啸淹没了大苏门答腊安达曼沿海社区,造成11个国家的20多万人死亡。中国政府在免除斯里兰卡430万美元债务的同时,答应为其提供价值3亿美元的出口买方优惠信贷。中国政府还宣布通过联合国机构实施500万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拨给世界粮食计划署的100万美元。中国的全部捐款都用来采购了鱼罐头,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在斯里兰卡重建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以工代赈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参与者重建损坏的公共设施,作为回报领到中国捐赠的罐头鱼以及大米、扁豆、糖和油组成的家庭口粮配给。在灾后重建中,通过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密切合作,中国的捐赠达到了帮助灾区人民实现自力更生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008年,中国政府承诺提供给津巴布韦政府500万美元的粮食援助。同年底,中国政府请世界粮食计划署帮助实施这项捐赠。这是中国首次请世界粮食计划署协助开展其双边援助。由于津巴布韦粮食短缺严重,世界粮食计划署迅速采取行动,只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购买和分发工作,约70万灾民受益。
2010年1月海地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负责人转交了通过联合国向海地提供的260万美元捐款。陈德铭表示,海地地震发生后,中国在第一时间为海地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紧急援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累计宣布向海地提供价值48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和救护援助,以及36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又一具体体现。
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项目官员许楠介绍,截至今年12月,中国在该年度已累计向世界粮食计划署捐款400万美元,用以支持其全球救援行动,其中,向处于尼日尔饥荒中的灾民捐款100万美元。
中国贡献令人赞叹——
共同致力千年目标
韦安夏表示,世界粮食计划署在1962年建立时,发达国家的粮食过剩,所以当时的任务就是用过剩的粮食帮助没有足够粮食的国家。现在则不同,粮食的需求更大,但世界上的粮食盈余在减少,所以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工作是帮助当地农民像中国所经历的那样,最终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拿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韦安夏说,中国成功解决了国内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这对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是到2015年使贫困和挨饿人口数量减半,在这方面,中国经验弥足珍贵。她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帮助实现这一目标。世界粮食计划署驻中国办公室当前的任务就是开发中国的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来支持他们并帮助其他没有获得类似成功的国家。
贺文萍则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一方面,中国为非洲国家抗击饥饿提供更多的物资援助;另一方面,中国的农业技术适用性强、简单易学,相比欧美的农业技术来说对贫穷国家更加适用,而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农业技术设备和相关人力资源培训,以帮助那些仍处于贫困中的国家。
(来源:腾讯网 )
免责声明:本文章为转载,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艾凯数据研究中心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资料与原文有异,概以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