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整体上看,钢材深加工的发展并不顺利,尤其是一些延伸至下游最终用户的产业型深加工。基本上还处于机会性投资阶段,甚至成为问题业务或不良资产。 钢材深加工作为钢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快慢与好坏直接影响钢铁业自身的发展。在
从整体上看,钢材深加工的发展并不顺利,尤其是一些延伸至下游最终用户的产业型深加工。基本上还处于机会性投资阶段,甚至成为问题业务或不良资产。 钢材深加工作为钢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快慢与好坏直接影响钢铁业自身的发展。在中国钢铁产量突破4亿吨大关、从最大钢材进口国迅速转变为最大出口国的今天,深加工业务作为服务用户、调整结构、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转变增长方式、寻求新增长空间的重要突破口,已逐渐被众多钢铁企业所认同,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但从整体上看,钢材深加工的发展并不顺利,形成气候的少之又少,尤其是一些延伸至下游最终用户的产业型深加工。基本上还处于机会性投资阶段,甚至成为问题业务或不良资产。 中国钢材深加工发展现状 钢材深加工是相对于钢铁产品而言的动态概念,以产业链的延伸深度,可依次划分为材料型、营销型和产业型3种类型。鉴于中国经济所处的特有历史阶段及钢铁企业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不同类别的深加工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及特点。 一、材料型深加工已成为钢厂的竞争重心 材料型深加工是钢铁企业追求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心所在。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复杂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钢材深加工比重还偏低,钢材本身的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提升,与下游行业的发展结合还不够紧密,使用钢材的综合成材率和劳动生产率还比较低。据了解,世界发达国家钢材的综合深加工比已达50%以上,其中线材达60%、棒材40%、管材30%、板材70%左右,而中国一般钢材的深加工比仅为10%至15%。 差距意味着潜力。也预示着方向。据统计显示,在2006年钢铁业的投资项目当中,炼铁项目占5%,炼钢项目占33%,这表明60%以上的项目投放到钢材深加工上了。这种投资结构有利于钢铁产业的结构升级,有利于产品结构的优化,也充分说明大力发展材料型深加工已成为中国钢铁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基本战略。 二、营销型深加工差异化提速 对钢铁企业而言,营销型深加工就是服务用户的一系列业务,是连接钢铁与最终用户的增值链。其过程是按照最终用户的要求,将钢铁产品经过矫正、清理、剪切、冲压、彩印等工序,并通过仓储、运输等物流系统,供最终用户直接使用。由于其具有社会化、现代化服务所产生的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不仅对供需双方而且对社会都能产生巨大的效益。这种方式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物流模式,如美国瑞森公司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就是一个具有30多个加工中心的现代物流企业,其服务遍布美洲所有钢材用户;在日本东京,这样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也非常发达;法国的里昂也有世界最大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为欧洲和世界钢材用户服务。 在过去的10余年里,中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外商独资或合资建设的居多,特别是韩国和日本,已基本完成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布局设厂。这些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是为家电、汽车、计算机、造船等行业服务,这些外商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通过其高效、低成本的服务,已占据中国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钢材加工市场,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中国钢铁企业发展营销型深加工业务,也是在市场个性化需求日益强烈、市场又缺乏合格的加工中心的背景下,为贴身服务用户、整合营销渠道、发展高效物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典型标志是大中型钢铁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剪切配送物流中心,并纳入钢铁主业营销规划统一管理。例如,宝钢在上海、广东、天津、杭州、沈阳、青岛、成都等地建立了20多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形成巨大的钢材分销网络体系。目前,宝钢正对国内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进行整合,并积极寻求在国外建立剪切中心的机会,欲构筑一个能够迅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商品配送和高质量服务的钢材物流体系。鞍钢与上海物资集团在上海共同投资组建了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利用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和金融中心的优势,实现贸易与加工配送之间的大范围内参与全球市场竞争。首钢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物流基地于2006年9月28日开业,是集交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广告、融资、结算、商住于一体的综合性钢材交易中心,首钢钢材贸易链因此得到进一步延伸。武钢着力打造的华中钢材物流中心占地200公顷,投资10亿元,用于建设现代仓储、钢材加工、钢材交易、运输配送和信息系统。 当然,由于目前各钢铁企业大都从自身出发,各自为政,营销型深加工不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极易造成恶性竞争。未来需要钢铁企业、钢铁分销企业、下游用户等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共同谋划和突出加工中心的社会性和专业性,以整合成为功能齐全、辐射广泛、具有强大规模效应及技术研发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材配送中心。随着《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全面贯彻,钢铁企业重组整合的加速推进,相信这一阶段性问题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产业型深加工处于机会性投资阶段 目前,中国钢铁企业涉足产业型深加工最多的领域是建筑钢结构、金属包装、紧固件、五金家具、汽车零部件、钢帘线、桥梁缆索等。但综观这些领域,大多是规模小、技术档次低、营销能力差、盈利起伏巨大,形成行业影响力和市场控制力的少之又少。如钢结构,国内宝钢、武钢、首钢、鞍钢、马钢、莱钢等都有涉足,但大多是小规模经营、像附式发展,缺少面向市场的投资计划,缺乏形成独立生存的投资强度,不仅不能给主业以有力的技术及市场支撑,甚至不能取得稳定的经营收益,属于典型的机会性投资。 机会性投资是相对于战略性投资而言的,主要表现在投资决策的随机性、投资目的的错位和游移上,通常是追求短期的经济收益,或追求其他诸如解决职工就业等非经济目的。机会性投资在投资安排上追求短、平、快,缺乏持续的有计划的投资,在管理模式上只是作为辅助业务管理。 国内外钢铁企业拓展深加工的实践 传统上,由于钢铁业本身的大规模生产性质以及市场的旺盛需求,钢铁业很少涉足深加工,而多是由独立的中小企业以及下游主体行业来发展。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供需及其竞争环境的变化,产业分工格局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钢铁行业从致力于规模扩张转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品结构、质量、服务的完善,从自身竞争力转向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下游行业也从自身核心竞争力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到产品设计以及信息化、电子化等高附加值等领域,而将相对成熟的机械加工业务部分剥离。产业分工格局的调整造成一些诸如涂镀、制管、彩印、剪切配送、标准件出现规模化发展趋势。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为充分发挥在钢铁材料性能及加工成形方面的核心能力,提高供应链竞争力,钢铁业已经自觉由单纯的材料供应商向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成为整合深加工业务的主体之一。而钢铁业涉足深加工,不仅在理论上减少了相互之间的交易费用,更加重要的是使深加工成为钢铁业的分销环节、技术试验厂、新市场拓展基地以及市场信息源头。所以,钢铁业发展深加工是在市场环境变化下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分工的合理趋势,这不仅能使自身的钢铁产品增值,而且丰富了深加工的产业功能。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钢铁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下游深加工业务的整合,只不过其方式与途径不同罢了。从规模上看,介入钢材深加工业最深的是蒂森克虏伯公司,其汽车零部件及电梯超过了钢铁销售额,并成为独立发展的产业。而大部分钢铁企业的深加工,相对而言仍是钢铁主业的协同业务。从层次上看,大部分钢铁企业着重发展的深加工属于第一、第二层次,即材料型深加工及营销型深加工,产业型深加工参股较多。 从方式上看,大多是从自身的钢铁产品出发,有选择、多方式地介入。其中,国外钢铁企业参股多、控股少,而国内钢铁企业则多采取控股方式。例如,新日铁只在建筑钢结构领域产业化发展,设立工程事业部专门从事钢结构的设计和总包工程,而在其他领域多采取参股方式,如参股(30%)大和制罐(年产100亿只)。安赛乐在印铁、制罐领域拥有控股公司,同时参股(35%)意大利CLN集团(剪切配送、钢制车轮制造、冲压组装)及西班牙的Gsetamp集团(冲压)。由此可以看出,除蒂森这—特例外,国内及国外的最大区别是进入方式上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下游行业的成熟程度不同决定的。发达国家各下游产业发展相对成熟,集中度高,容易实施并购或参股;而中国相关产业尤其是加工产业的散、乱、差现象,制约了钢铁业进入该产业的方式。 产业型深加工拓展的方向及模式 钢铁作为典型的中间产品,上连煤炭、铁矿石、运输这样的瓶颈产业,下连汽车、家电、装备工业、建筑、机械等经济支柱产业。因此,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是钢铁企业始终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钢铁企业面临着资源及环境的双重制约,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而中国钢铁企业由于技术限制及处于特有的发展阶段,受到的挑战尤其严峻。从产业层面看,中国钢铁业面临的战略任务十分繁重,发展材料型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其发展深加工的重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大力发展产业型深加工。从企业层面看,技术创新、供应链构建与产业型深加工密切相关,但这需要有相对的规模与技术基础,更适合大中型企业涉足,可以全面提升国际竞争优势。任何发展模式都有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和环境适应性,同时对具体企业而言,又受制于企业所在的市场结构、产业特征发展阶段等因素。经过前面的观察与审视,笔者认为,钢铁企业发展产业型深加工,必须立足自身,以解决自身战略矛盾作为决策的起点与方向,同时在产品选择时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市场拓展方向上应坚持以开拓新市场为主,以整合老市场为辅。 决策基点:解决钢铁主业的战略难题。钢铁业目前可谓是如日中天,产销两旺,虽面临多种挑战,但由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其产业发展前景仍然光明,任何脱离主业的多元化设想不仅不现实,也不明智。应结合自身钢铁主业发展状况及既定战略,发挥产业型深加工与钢铁业市场、技术互动的功能,以支持解决主业难题为使命。有针对性地发展。 产品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钢铁作为基础原材料天然地具有规模集中的特征,产品种类繁多,而其下游深加工及其制品相对分散,其本身涵盖领域广、层次多,在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用户类别方面差异很大。所以,钢铁企业不可能采用完全纵向一体化策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摒弃“大而全、小而全”做法。其目的是稳定交易,拓展市场,提高产品差异化能力及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寻求既具有战略吸引力又具有财务吸引力的产业增长点。 市场方向:开拓创造新市场,整合引导原市场。产业型深加工的市场功能有两个:一是创造市场,二是引导市场。钢铁企业应立足于对钢铁新产品的市场创造、钢铁产品附加值的增加、钢铁产品用户使用技术的深化,通过钢材应用的产业化支持钢铁主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追求正协同,减小或避免负协同。钢铁企业以钢铁原有产品及新产品全力创造新市场、新用途。选择在国内市场上相对不成熟的、吸引力强且进入成本低的新兴产业发展;而对原有传统市场,如果其竞争结构不利于钢铁业的发展,则可以整合引导,以打造稳定高效的战略供应链;对已经成熟的原有产品、原有市场则不易作为产业来涉足。钢材钢铁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