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逐年攀升,建筑耗能已经成为经济强劲发展的软肋,节能已刻不容缓。   最近,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项目获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举动向业界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号:政府将要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逐年攀升,建筑耗能已经成为经济强劲发展的软肋,节能已刻不容缓。
  最近,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项目获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举动向业界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号:政府将要大力促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政策法规保驾护航
  能源危机、环境保护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求建筑节能,建筑节能已经是全球建筑界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所做出的共同抉择。
  所谓建筑节能,就是在满足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建筑中使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和高能效比的采暖空调设备,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之目的。
  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则是指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进行采暖制冷、热水供应、供电照明和炊事用能等方面的应用。日益严峻的能源、环保形势面前,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在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外部效应显而易见。
  许多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就相继制定、实施了节能的专门法律,对民用建筑节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采取一系列经济鼓励措施,尤其是太阳能,被广泛考虑纳入到建筑节能行列。   2000年,德国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方面,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促进法》。2003年,完成了“10万屋顶太阳能发电计划”。
  2006年,韩国官方数据公开显示,可再生能源支出提高26.3%,达到4095亿韩元(约4.19亿美元),希望以此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到2011年占到其全部能源消费的5%。而2003年这部分能源只占总能源消耗的2.1%。   近年来,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只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因而,对节能及能源结构的改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建设部制定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1996~2010》,具体目标是,从2005年起,新建住宅的采暖能耗应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节约30%。
  随后,建设部又出台《建筑节能十五计划纲要》,规定了更具体的突出太阳能利用的目标,即十五期间累计建成太阳能建筑5000万㎡,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面积要达到6000万㎡,而且,城市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率要达到10~12%。   同时,为了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证国家能源安全,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006年5月14日,财政部和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推广使用工作会议。大力开发、利用、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项目工程,描绘出实现建筑节能,奔向小康生活的宏伟蓝图。   专项资金解困难题
  今年年初,财政部献出了一份新年大礼,给可再生能源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以新春的暖意。   财政部下达了2006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10368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建设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管理补助,地方专款10068万元是按示范补贴总额的50%,用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补助。   出台的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了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供热制冷、光电转换、照明;利用土壤源热泵和地下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地表水丰富地区利用淡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沿海地区利用海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利用污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   其中,来自北京、内蒙古、辽宁、山东和深圳的25个示范项目首次获得该项资金的支持。

  不过,财政部门还委托投资评审机构对申报项目做实地核查,核实申报资料是否真实,申报示范项目是否具备开工条件。

  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研究所所长徐伟看来,严格的审批和全过程监管非常必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示范一定要遵循严格的程序,特别是技术方案的优选,经济方案的合理,才能够真正起到最后的节能效果”。   而深圳建筑研究院院长叶青认为,这样做将激励社会在该领域的推动和投资,有利于技术进步。

  在专家眼中,这是一个显著的政策信号:政府投入将会带动若干倍的社会资金,从而强力拉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推动国家节能、环保战略目标的尽早实现。   然而,可再生能源建筑材料还是一个发展不够成熟的新兴领域,技术原理比较成熟,但技术的应用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比如说巨大的前期投入成本,会不会影响到投资者的积极性等等。   据专家估计,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运行成本,比常规能源通常节省10%~50%。然而,其前期投资比较高,以地源热泵为例,平均比传统供热、空调系统高15%~30%的资金投入。   这些问题都可能成为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不过,财政对示范项目的补贴,正是破解该领域市场发展困境的一剂良药,不啻于一场‘及时雨’。   可再生能源建筑在获得政策与财政的双重支撑下,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正向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延伸。   据美国的研究报告预言,到2020年,美国整个能源预算中,有20%由太阳提供,在供暖、降温方面,太阳能占的比例将高达35%。   而新西兰的研究报告认为,在全部电耗中,用于采暖降温和热水占24%,其中有一半可由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节能措施替代。

  在我国,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太阳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25%以上,到2020年,达到50%以上。   如此看来,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广泛推广应用,必将继续坚挺节能大旗,引领中国建筑节能新时代。
太阳能建筑能源走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