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业内人士曾提出,我国中小型普钢企业出路有三条:一是大幅度改变现有产品结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二是转型为特殊品种钢铁生产企业,以求占据一块独立市场;三是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业界将这三条道路分别称为“变优”

业内人士曾提出,我国中小型普钢企业出路有三条:一是大幅度改变现有产品结构,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二是转型为特殊品种钢铁生产企业,以求占据一块独立市场;三是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达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业界将这三条道路分别称为“变优”、“变特”、“变大”。对于具体某一中小钢铁企业来说,这三条出路并不都具有可行性。“变优”要求企业投入大规模资金,掌握先进技术。“变特”需要普钢企业全面放弃现有生产经营模式,重新引进设备,研究技术,开发市场。“变大”,即自己做大规模,从目前政策环境看,这条道路已难以再走下去。

关于小企业的生存之道,世界著名管理学泰斗、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了“破坏性增长战略”的概念,认为小企业可以通过生产低成本、功能简单的产品占领低端市场,在大企业不屑竞争的领域里寻找壮大的机会。美国小钢铁厂成功颠覆一体化钢铁公司成为这一理论的典型案例。

国内外钢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尽相同,我国中小钢铁企业能否从中借鉴,求取适合自身的生存发展之路值得探讨。

在克里斯滕森分析的行业案例中,类似模式一再出现。“破坏性增长战略”从最低端开始,提供质量较差但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行业中的大企业受到强大力量的影响,会自然选择放弃这些市场。如宝钢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其高端产品“冷轧汽车板”和“家电用钢”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47.3%和52.4%,但其并不生产螺纹钢等低端产品。这就有可能给“破坏性”竞争者留出生存空间。

但有专家指出,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模式很难在中国重演。美国的“破坏性”竞争之所以能形成规模,是因为美国自工业化至今,已经积累了70亿吨钢材。钢材平均使用寿命是20年,美国每年淘汰的钢材量约3亿吨,这些废钢给“破坏性”竞争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原料。而截止到目前,中国钢铁积累不过20亿吨,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也基本雷同,因此没有足够的原料供给使小企业实现“破坏性”竞争。

不过,国内中小企业还是可以从美国小钢铁厂创造生存夹缝的经验中获得启示。全国数以千计中小钢铁企业在市场压力和宏观调控下,已经不能够像以前一样追求扩大规模,搞粗放经营。不少中小企业将眼睛盯向了“精、小、高、稀”产品,希望借此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民营企业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震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该企业拥有400万吨铁、400万吨钢、280万吨材生产能力,但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比较低,下一步将加大力度调整产品结构,要在丰富现有带钢品种的同时,重点开发低合金钢、优质钢、高纯度钢。张震介绍说,准备建一条连铸、连轧生产线,向高附加值、高精尖产品靠近。目前正积极实施一个有自主动知识产权、设计能力为200万吨的超薄带钢项目,这一产品在同类钢材中技术是一流的,可以用来满足家电需求。

在中小钢铁企业相对集中的河北省,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对31家钢铁企业调查获得的资料显示,今年以来,河北钢铁工业增强了深加工能力,钢材生产发展快于生铁、粗钢生产。同时,钢材品种加快调整步伐,在31家钢铁企业中,建筑用钢材增幅呈递减趋势,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板带材产量增长较快。

河北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认为,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想生存发展,中小钢铁企业必须走专业化生产道路,生产特色产品。小企业将某一个小品种做强了,大企业也不愿意与其竞争。所以,中小钢铁企业要看看哪些品种大企业不愿意生产,别的企业又干不了,自己经过技术改造可以生产,就生产这样的产品,总之,要在细分的钢铁市场中选择适销对路产品。此外,还可以依托大企业,以出让部分利润为代价,从人家手中换取一点订单。从目前市场看,专业化钢铁企业日子还是不错的,比如河北永年的永洋钢铁公司,只生产轻轨和重轨,产品分别占到全国市场的1/3。

宣化钢铁集团总会计师邓国富认为,我国绝大多数中小钢铁企业只会生产长材,受资金、技术、人才约束,不可能生产出技术含量较高的特钢产品,所谓“变特”,也只是生产普通钢材中的特钢。现在对中小钢铁企业来说,最紧迫的并不是盲目调结构,而是抓住机遇积蓄实力。
钢材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