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PUWORLD(2008-07-23)——中国制鞋业正经历着产业升级的阵痛,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中国制造业转型需要15到20年。面对如此漫长的过程,中国鞋企如何走出生存之道。投资境外能否获得预想收益,这些企业的“出逃”,是否有利于中国鞋业的产业


  PUWORLD(2008-07-23)——中国制鞋业正经历着产业升级的阵痛,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中国制造业转型需要15到20年。面对如此漫长的过程,中国鞋企如何走出生存之道。投资境外能否获得预想收益,这些企业的“出逃”,是否有利于中国鞋业的产业升级?   全球顶尖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资深董事何杰明认为,大型跨国公司考虑把制造基地转向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现象,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英特尔董事会主席贝瑞特主张,将低端制造业转移到越南,绝对不是坏事。   记者从相关鞋业行业获悉,事实上,早在今年初珠三角发生鞋企倒闭风潮以来,就有企业将工厂往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迁移,如越南等国,而全球几大鞋类代加工企业也早在中国以外的其它国家投资建厂。   往更低劳动成本国家转移,尤其是往邻近的越南迁移,似乎成为了中国鞋企一时的风潮。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必须要承受产业向境外转移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毕竟,对于像越南这样的国家,虽然低劳动成本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的主要优势,但工人的熟练程度和成熟的产业链环境都尚未发展,再加上时有发生的劳资纠纷,这些构成了企业投资境外的不确定因素。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对于中国制鞋产业的“洗牌”,进行产业转移不仅仅限于向国外低劳动成本国,对于国内范围的转移也同样是企业自寻出路之一。随着年初珠三角的鞋企倒闭潮以来,“东鞋西移”,在西部形成新的制鞋基地的进程一直在进行当中,将设计、营销环节与生产环节分离,即所谓的“总部经济模式”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基地,多年来形成的成熟的产业链和经营环境,是目前其它国家所无法取代的,中国鞋业的产业洗牌,虽然使众多鞋企经历着变革的阵痛,但对于中国鞋业而言,阵痛过后必然提升整体竞争力。
境外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