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珠三角曾独领风骚多年,贡献过“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创造过“深圳速度”、“珠海现象”。在全球制造业风云榜上,珠三角更有“世界工厂”的美誉。然而当前,这个经济“巨人”、“世界工厂”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珠三角曾独领风骚多年,贡献过“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东莞模式”,创造过“深圳速度”、“珠海现象”。在全球制造业风云榜上,珠三角更有“世界工厂”的美誉。然而当前,这个经济“巨人”、“世界工厂”正站在裂变的十字路口,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外迁不时见诸于报端,在经历30年的快速发展后,珠三角改向何处去? 外电关注珠三角 珠三角地区一直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出口国,约占全球玩具贸易额的70%,其中68.2%的玩具产自珠三角;珠三角制鞋业发达,鞋产品远销全球,全世界每3个人中就有1人的鞋产自珠三角等等。然而近期,珠三角地区遇到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步入2008年,许多国外媒体对珠三角地区企业外迁现象进行了大量报道。《亚洲时报》1月25日报道称,珠三角掀起“多米诺倒闭链”。文章援引一家台湾投资公司的预测称,2008年,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将增加8%,许多台资企业已经转移到内陆省份或越南,预计东莞和深圳还有几百家台湾投资的小厂今年倒闭。2007年第四季度,广东就有上千家工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关门或者外迁。2月11日的《亚洲时报》再次报道称,鼠年珠三角面临产业升级的挑战。文章称作为广东经济腾飞的见证者,鞋业如今正遭受着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洗礼”。新劳动法等政策的出台,使得鞋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不少企业不得不关闭或前往他出。在今年农历春节前后,预计有多达上万家工厂倒闭。文章称,出土地成本与劳动力工资上涨外,以污染轻、劳动力素质高的企业取代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官方政策,可谓压垮鞋业的“最后一根稻草”。韩国《朝鲜日报》2月16日也报道称,人工费、低价暴涨让在广东的外企深受打击。文章说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南部珠三角一带,正在发生大规模企业关内或工厂迁移现象。“在最近2—3个月间,有超过1000家制鞋企业倒闭,逾万家香港企业面临破产危机,更多数的量的中小企业纷纷计划迁出”。 东南亚国家挑战珠三角 除珠三角地区自身劳动力成本上升外,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对泛珠三角地区发展构成冲击。根据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珠三角迁出的鞋企中,有约25%迁到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企到越南投资办厂。越南政府为招商引资也采取很多措施,让外企在越南投资的利益得到保障。简化投资手续,改善投资环境,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认真听取外企意见,并作为调整政府的依据;对新办企业提供优惠税收政策。韩国《朝鲜日报》2月15日报道说,越南消费市场蒸蒸日上,也成为跨国企业青睐投资越南的重要原因。除了越南,湄公河流域其他国家,如泰国、缅甸和老挝等国建厂的企业,在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出口时,不会受到配额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事实上,为扶持这些落后国家,发达国家还鼓励进口这些国家的产品。因此,不少在湄公河流域建厂的企业,如纺织、制鞋企业等,就是要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出口产品到发达国家。这客观上也促进了珠三角外企迁出。 珠三角发展信心仍在 东莞以制鞋在珠三角地区闻名遐迩。面对近期大量鞋业外迁,东莞厚街镇镇长陈仲球并不担心。 他说:“目前转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而核心技术研发和采购贸易依然留在东莞。政府目前做的就是在厚街镇打造一个亚洲鞋业总部基地,既是新产品研发中心,也是信息交流中心、贸易订单中心和定价中心。该基地是为整个行业提供高端服务,它不一定增加一个车间,一个工厂,而是增加品牌,增加核心竞争力。”其实,在中小企业大量撤出同时,一些优势制鞋企业并未离开珠三角。社科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向阳也认为,珠三角不会出现“多米诺倒闭链”,因为只是一些中小型、低附加值或者是经营不太规范的企业撤走、外迁和倒闭。相比之下,一些原有的规范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新进入的服务型大外企,他们的经营方式并未发生变化。全球最大女鞋贸易商、美国利威鞋业鞋业公司总裁查理斯说,他们并不打算离开东莞,“因为没有一个地方产业链像东莞这么完善,这里的工人做些10多年了,都是内行,目前这里仍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尽管湄公河流域国家对珠三角构成一定挑战,但是他们自身的一些缺点仍然限制着气上升空间。如越南的基础设施缺乏、专业人力资源短缺,很多外企抱怨找不到外语好的员工,普通员工专业水平也不高。此外,2007年,越南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超过10%,最低工资必然上调,其廉价劳动力优势可能会降低。而泰国同样存在类似问题。泰国最低工资标准目前为每天近200铢(约合人民币45元)。但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工人工资远高于这个水平,请个保姆每天也要1000铢左右。 而就劳动效率而言,湄公河流域5国比中国低。不少在泰国的外企反映,泰国工人干活很慢,“一个中国工人顶两三个泰国工人”。在老挝修过路的中国工程队中,有中国人,也有老挝人。中国工人总是拼命干活,老挝工人则休息时绝不工作,给加班费也不干。 转型阵痛不可避免 目前,珠三角正经历一次大变局:在一定过渡期内,逐步淘汰高消费、高污染、工艺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积极增加资本、技术投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加工贸易从以加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高增值产品为主转变。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升级。目前,珠三角各城市已确定基本定位,深圳发展高科技,广州重点发展大型装备制造业,惠州是能源石化基地,东莞打造为先进制造业和产业总部经济、物流、会展、研发中心等现代服务业。据了解,佛山最高峰时曾达到1万多条陶瓷生产线,经过外迁和关闭剩下不过1000条,今年还将再强制关闭约上百条。 珠三角产业升级承受着不可避免的阵痛。东莞连续20年高速增长,去年创下新低。预计今年东莞GDP增幅更低,只有14%。但升级需要空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新春说:“劣质企业推出,给先进产业腾出做大做强的空间,对包括世界500强在内国际优势企业无疑将产生更大吸引力。虽然会损失一些短期利益,但从中长期来看,珠三角国际竞争力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不断增强。”李向阳也表示珠三角一些低端制造业转移是中国推动自身产业升级的必然发展模式。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局部经济利益会受到损害,但却符合国家长远的经济利益。
珠三角外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