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关于2007年纺织行业的发展和协会工作   2007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

一、关于2007年纺织行业的发展和协会工作   2007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纺织行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正是在这一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初步成效,进入产业提升的最佳时期。   1、纺织工业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2007年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出现增长缓慢态势,中国纺织工业从2001年入世以来,在国际贸易中从比较优势的集中释放高峰中已逐渐缓和下来,出口数量增长的幅度已从2002年的24。26%下降到2007年11月的10。52%,通过附加值的上升仍保持了出口额从2002年到2006年均23。6%的高增速。由于综合价格提升8。64%,保持住2007年1-11月出口额1606。5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07%。同时,2007年要克服国内化解经济持续高速运行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然带来日益增大的成本压力,纺织工业仍然取得了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在2003-2006年连续四年工业总产值高增长年增幅按可比价超过20%基础上,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007年将达到30800亿元,按可比价格比2006年提高21。15%,比2006年增速提高0。8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比2006年增长26。8%,估计全行业包括大量规模以下企业全年总产值可达44000亿元。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约达3530万吨,比2006年提高15%,其中化纤产量约为2457万吨(包括循环使用),同比增长18。5%,纱产量2014万吨,同比增长15。6%,布产量约506亿米,同比增长12。7%,服装产量600亿件,同比增长17。6%。规模以上企业产销率97。37%。   2、纺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较快提升   根据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1-11月从业人数增长3。94%,按现价主营收入增长22。47%,工业增加值增长27。11%,利润总额增长36。99%。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44万元/人,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上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技术装备的进步,2007年是从业人数增幅最少的一年,但产出效率最高的一年,也是运行效率最好的一年。   3、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伴随2001年加入WTO,国际市场出口数量增长空间有限,大宗产品供过于求,贸易份额在短期按比较优势调整的空间余地逐年缩小,加上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依低成本的同质竞争逐渐转向质量和创造力的竞争,中国纺织工业自“十五”期间以来持续大规模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加快了产业发展方式和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行业出口竞争力系数从2002年的0。62上升到2007年的0。81[出口力系数=净出口额/(进口总额 出口总额)]。而同期全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系数从2002年的0。05,上升到2007年11月的0。1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5年,2006年与2001年相比,出口总额增长170。76%,进口总额增长31。52%,贸易顺差增长217。83%,而出口当量数量增长幅度从24。26%下降到13。62%,这突出表现了出口附加值逐年较快提高。纺织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从2002年的62%上升到2007年前11个月的72。53%,而同期,全国一般贸易比重从2002年的62%下降到2007年11月的44。22%,本土企业出口比重从2002年的67。5%上升到2007年前11个月的68。01%。与此同期,全国本土企业出口从2002年的52。20%到2006年是41。82%。   4、纺织工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大   新世纪以来,纺织工业把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建设纺织强国的关键。为此,在2004年完成了以2010年前为重点阶段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确定28项重点技术攻关目标和10项成套技术装备的创新目标,有力的动员了全行业的科技力量。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指导下,以及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的关心指导下,在“十一五”开始以来,纲要确定的目标项目大部分已取得重大成果,并且带动了全行业的技术改造、研发投入、人才成长和集成创新、供应链价值创新的行业效应。到目前为止,行业创新形势出现可喜的变化。   从引进依赖为主逐步转变为提高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形成政府引导,协会协调组织,各种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齐上阵,产、学、研联合开发,上下游整合产业链集成创新的新气象。2007年仅行业评审的科研成果比2006年提高一倍,其中获行业奖励143项,获香港桑麻基金科学技术奖的9项,获国家科技大会颁发的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及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十大成套设备有8种重点装备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装备研制目录,具有重大国家经济和现代国防建设意义的功能高性能纤维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纲要中14种新型纤维都有可喜的小试、中试或产业化突破。棉纺织、丝绸、麻纺织、面料、服装、新型工艺技术以及环保浆料、新型染整工艺、高新技术加工工艺、生物技术、数码技术、纳米技术、微光机电技术、光化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ERP企业资源管理技术以及一大批高等院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些大分子组装、改性高功能生物质纤维、智能纺织品、蚕丝基因工程等应用基础研究已纷纷行动起来。在2007年,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重点扶持了一批与纲要有关的研发项目。   在推动科技攻关的同时,2007年行业产品创新出现新局面。行业把产品创新作为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新技术普及,提高上下游产品的差异化覆盖面,让更多企业走上“蓝海”战略。以46家产品研发基地企业为示范,加强供应链的集成开发,同时加大协会质量检测的现代化、国际化和行业内部化进程,同时加强国际权威检测机构、跨国采购集团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服务。质量服务从生产企业扩展到专业市场,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目前,已建成13个检测中心,60多个企业实验室,培训了1000多名中小企业专业人员。坚持推广企业QC小组工作,提倡全面质量管理。   围绕科技创新的第三大目标是节能减排。经过协会科技部和有染整工艺的几个行业协会联合对江苏、浙江省全面调查。分析形势,挖掘节能减排典型企业和成熟工艺技术,在江苏常州召开现场会,向全行业推荐四个示范作用的企业和35项适于推广的先进技术,在行业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   科学技术创新是促进价值创新,降低成本,节能减排,落实社会责任实现科学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反过来科学技术创新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效益高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自主品牌对纺织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纺织行业创新趋动的第二大结合点。品牌作为一种资源,它是基于消费者认知度的产品和企业在品质、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诚信价值。对生产者来说,品牌是贯穿于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消费者服务过程以及与这三种过程密不可分的社会过程的先进产业文化。它既来源于物质创造力,又来源于文化创造力,两种创造力相互结合表达出某种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涉及管理创新,营销服务创新。纺织工业协会提倡品牌文化建设,连续三年推介十大品牌文化,表彰先进单位和人物。在2007年首次举办基于产业链的时尚创意空间展,开展纺织文化创意国际论坛,举办以“科学技术、品牌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国际纺织经济论坛,在行业中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针对国际品牌本土化进程加快,并已占据国内高端市场,而本土品牌国际化的进程较慢,直到目前仍处于出口以OEM为主体的被动局面。纺织工业狠抓自主品牌建设,大力促进本土品牌国际化,一方面提升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力,另一方面鼓励走出去,提升跨国配置资源能力,发展自己的品牌跨国公司。   5、2007年行业发展的特点   首先是国内市场的第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协调互动成为拉动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中国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国内市场高速扩展,中国日益完善的宏观配套环境、基础设施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目前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产值中,用于国内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07年的75%。愈来愈大范围的富裕起来的人群,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加速了衣着消费结构升级,北京、上海顶级市场中海外品牌已占81%。2007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比提高18。8%,而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销售额增长29%。由于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在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中用于衣着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   对外开放是中国纺织工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当前,已从货物贸易、资本、技术引进向服务贸易、智力引进扩展,中国企业扩大跨国配置资源、跨国兼并,走出去对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发挥日益明显的作用。   中国不仅是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最大的消费国,最大的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纺织生产要素市场,包括装备、品牌资源、人才、资本等。   第二是规模以上企业中近三分之一的企业,以创新趋动实现质量效益的大幅增长为全行业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加快产业升级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信心。   2007年1-11月,全行业43309户企业,占31。48%的企业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89。19%,平均销售利润率达到8。43%,比全行业平均利润率3。97%高出112。34%,比上年同期增加1。35个百分点,而占企业总数7。01%的企业的利润总额占全行业的35。26%,平均利润率达到15。60%,比全行业平均利润率高292。95%,比自身去年同期销售利润率增加3。67个百分点。然而,仅此一组数据还难以说清结构调整的真正动因。请看这些企业平均从业人员276人/户,只比全行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248人/户多28人,而占全行业31。48%的企业平均人数与全行业平均数相同。除此之外,这7。01%和31。48%的两类企业的人均中间投入也只比全行业平均值高出5。45%和14。81%,而人均创造利润却比平均值高出351。38%和154。49%。
    
  第三个特点,伴随结构调整的进程加快,暴露出值得高度重视的转变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纺织工业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形成的粗放发展模式,以及与宏观经济相联系的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面对新形势约占总数三分之二的企业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在宏观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的背景下,纺织工业约占规模以上企业三分之二和从业人数三分之二的一个多数所出现的困难,事关行业平稳健康发展。2007年1-11月,占全行业68。52%的企业,从业人数占全行业的64。89%,这样多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只有111。9亿元,只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10。81%,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0。73%,比上年同期的1。18%的微利又下降0。45个百分点。这其中亏损企业有7339户,亏损额114。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28。83%。   人们往往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规模经济差异找原因,然而此次结构调整的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拿68。52%的企业与占企业总数7。01%平均利润率达到15。6%的企业相比,前者企业平均人数只比后者少41人,而后者平均人数276人按理也在小企业的范围,前者人均中间投入17。71万元也只比后者少3。1489万元,而前者的人均利润总额1607元却仅是后者43554元的3。69%。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决定竞争力大小的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资产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差异、技术差异、研发差异、管理差异、品牌差异;二是影响竞争力发挥的还有企业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包袱和环境制约等因素,比如改革改制环境、社会充分就业环境,地理环境等因素。大企业中有较粗放的,小企业中也有质量效益很好的。市场优胜劣汰对大小企业一律平等。   事实告诉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并及时化解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占全行业三分之二的企业(如果考虑众多规模以下的小企业范围还要更大)所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是对全行业的巨大挑战,因为无论从从业比重还是资本比重(占全行业60%),或消耗资源的比重(占全行业60%)都是可观的多数。这说明这不仅涉及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也事关宏观经济的全局,不能掉以轻心。既要看到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又要充分认识加快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紧迫性,这一情况提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信心,又要从实际出发,做到稳中求变,稳中求快。有些要靠发挥企业自身的潜力,有些要靠有力的宏观和地方的政策扶持。   第四,新形势显现行业协会在纺织行业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历史重任。   产业协会作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社团组织,发挥其产业服务与自律、桥梁与纽带作用,按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天然生产力”。推动提高纺织工业的创新能力,制定规划,组织科技攻关、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产品开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对提高品牌竞争力,建设先进品牌文化,落实行业名牌战略,构建公共服务、科技普及体系,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从行业到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建设从企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批发商、零售商、海外跨国采购之间的负责任的供应链体系、构建信息平台和发展集成创新,加强人才培训,开展各种专题调研,分析形势,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对企业、行业正确引导,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举办大型国际展会,开展行业外交,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产业安全预警,化解贸易摩擦,促进合作共赢。加强行业质量自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社会责任自律,维护国内外市场秩序自律等等均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产业协会的历史作用日益显现,才赢得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中的桥梁与纽带的历史地位,协会的队伍也在实践中得到加强。   二、关于2008年的形势和任务   关于2008年全国经济形势和任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做了精辟的概括和全面部署。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还要举办北京奥运会。2008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中央对2008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一指导思想及一系列大政方针的落实,是纺织工业看好2008年形势的基础。   最近一个时期,纺织行业举办了各种有关经济形势、技术经济形势、行业发展专题的论坛会和研讨会,十分活跃。国内著名经济学者、政府机关负责人、研究单位、企业、海外专业人士踊跃参与,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思考方式。尽管国际经济形势由于种种原因对2008年都预测前景趋缓高位运行,存在的不确定性增大,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旺盛需求带动下,世界贸易不会大幅回落,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纺织工业平稳发展有利。而国内宏观环境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确立了“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这12字基调,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相信这些政策和调控基调有利于维护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是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条件,但不可否认,一些具体措施在短期对一些企业带来新的成本压力,比如汇率、利率、税率,工资与劳动,社会责任、节能减排,控制信贷和投放节奏等。特别对规模以上占三分之二的微利企业影响会更大。   但我们要防止静止的、孤立的看问题,要抓住事物发展的主流,从主流趋势上认识机遇,抓住机遇,发挥潜力。对2008年的预期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要沿着创新趋动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下去,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成绩。纺织工业协会初步预计,在2008年宏观经济指标平稳高速又好又快发展条件下,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释放,运用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活力进一增强,行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对外部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都将进一步提高,在外部环境偏紧,不确定性增多,同时要消化更多增加成本因素的条件下,本着稳中求进,好字优先的精神,全行业在增幅有所回落的条件下继续保持稳步的增长态势。预计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比07年增长20%左右,利润总额增长30%左右,出口总额增长15%左右,是可以预期的。   宏观经济的一项重大转变是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扩大对民生的扶持,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这对消费品工业来说是利好消息。当前纺织行业经济结构的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对经济波动的适应力大大增强,无论从体制上、机制上还是从先进生产力所占的比重上,以及在信息化条件下相当多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有较大提高。尤其连续多年经济高位平稳运行已经证明中央宏观调控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是取得“两防”成功的重要保证。现在对我们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认真领会和正确贯彻落实中央的大政方针,做好行业自身转变工作。   关于协会工作的重点仍然是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实现提高科学技术和品牌的贡献率,切实转变行业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继续大力推动科技创新。鉴于行业科技攻关进程加快,我们将很快研究、调整、充实行业科技发展纲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协调组织,推动重大突破。要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扩大研发投入,壮大研发队伍,把产品开发作为提高创新价值的重要推动力。要加大科技公共服务,发展科普工作,向广大企业推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特别向广大中小企业普及更多的成熟的适用技术,发挥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作用。要加大节能减排进程,特别是各种印染整理以及化纤行业,发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治理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发挥示范作用和技术服务推广作用。今年各行业协会将与协会科技部合作,分别提出在本行业的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的技术推广项目目录。   (二)继续推动自主品牌发展,同时也支持有条件企业跨国并购,或吸引智力。发展纺织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的结合。   (三)要继续深入推广CSC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贯彻实施,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自律,质量自律,以及市场秩序等自律工作,继续扩大有关社会责任的10、100、1000工程和国际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文明秩序。同时,对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将根据形势发展和试行经验做必要的充实完善。   (四)要加强对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公共服务,加快产业网联盟体系的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提升,培育市场名牌,集群品牌。   (五)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2008年要把加强教育和培训作为确保工人具备新型“知识型”、全球经济所需的适当技能的必要措施。人力资源水平直接影响到一国技术赶超和技术消化能力,国际已有实践证明,一国引进和应用国外新技术的能力是其国内人力资本的函数,在每一个时点上追赶技术领先国家的追赶速度也是人力资本的函数。   (六)继续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加快行业间的协调性和展会对产业提升的带动作用,以及对扩大国际广泛合作的中介作用。继续发展行业民间外交,建立与各有关国家和地区产业协会的合作关系,为中外企业的合作创造条件,促进沟通,化解摩擦,促进合作共赢。   (七)深入调查研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生事物,扶持新生事物,研究有关政策建议或行业指导意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区别对待。推动企业、区域、行业的结构调整,促进东部与中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整合,特别是对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三分之二多数的结构调整问题,以及产业集群的升级问题要多与地方协作,做好服务工作。   (八)加强协会队伍建设,加强学习,提高协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更好的发挥各协会中领导型企业的主动性、开创性,增强协会的活力。加强传媒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办好协会的网站、周刊、中英文杂志。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做好这一年纺织行业的各项工作,对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纺织工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