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人们发现用十亿件衬衣仅仅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的时候,也许会感慨于“数量经济”为“质量经济”所取代。有人也许会反思我们沉迷数量增长多年,得到的仅仅是欧美诸强在酒足饭饱后的残汤剩饭,权衡得失后,开始寻找中国产品物美价次的原罪,并把这一切
当人们发现用十亿件衬衣仅仅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的时候,也许会感慨于“数量经济”为“质量经济”所取代。有人也许会反思我们沉迷数量增长多年,得到的仅仅是欧美诸强在酒足饭饱后的残汤剩饭,权衡得失后,开始寻找中国产品物美价次的原罪,并把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归因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的集体失语,于是创建品牌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拿来主义再一次发挥实效,并购似乎成了捷径,但是并购是创建国际品牌的奢侈品,并购做品牌需要有不成功则成仁的勇气,而且并购企业就像暴发户,口袋里的钱往往来得容易去得也快。那么该如何去创立品牌呢?有人希望借助质量的提高去改变品牌形象,并提高价格去求解,人们的认知是很难因企业自身的想法改变而改变的。 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别人的脑袋,另一件是把别人的钱放到自己的口袋。”希望这两件事都能达成。当然最理想的是通过做成第一件事去实现第二件事目的。于是有人开始去想中国产品处在洋人头脑梯子的哪个位置,如何才能改变这个位置。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代言一个产品,法国的奢侈品,德国的精密设备,瑞士的手表,以及意大利的高档服装,当然还有中国的廉价纺织品。国家符号在消费者心智中代言了产品的“出生”,国家符号效应同样影响着品牌的国际地位和获利能力。终于针对中国品牌的在国际市场的集体失语,我们又一次找到了原罪——品牌国家符号。 中国品牌拖着“国家符号脚镣”远行 1.何谓品牌国家符号效应 “品牌国家符号”指品牌最初是在哪个国家生产和培育的,或称为生产厂商的国籍。品牌国家符号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并影响对品牌的购买倾向,这种现象即为“国家符号效应”。品牌国家符号效应的影响因素有: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信息的开放程度、情感偏好(偏见)以及文化底蕴;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复杂性,国家符号效应通过这些因素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进而影响品牌评价和购买行为。(图1)品牌国家符号形象对消费者品牌信念和品牌购买意向有显著作用。以服装为例,意大利因其服装设计的领先,而引导世界服装的潮流,同样意大利服装品牌在占据了消费者大脑梯子中的高端位置,意大利服装甚至可以成为世界服装时尚、高雅、高品质的代名词,消费者的这一认知影响了消费者的对服装品牌的评价,进而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和消费行为。相反,中国服装品牌似乎因品牌的国家符号属性而先天性贫血,缺乏品牌内涵和品质形象的国家符号,自然也不能创造高的品牌溢价,也就只能在低利润前提下不断追逐销量,招来的只能是贸易壁垒和配额限制。 2.品牌国家符号的潜规则 基督教《圣经》:“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更多;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要夺过来。”反映的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国家符号的“光环效应”让品牌国家符号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著名品牌越多的地方,相对更加注意品牌的培育,创建国际品牌的代价也相对较低,相反缺乏世界品牌的地方则显得更加籍籍无名。换言之,世界著名品牌因国家符号而具有集聚效应,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统计(见表2),04、05年度世界品牌价值排名前十位中除诺基亚(NOKIA)、丰田汽车分别为芬兰和日本公司外,其余全部为美国公司。在前一百位的世界品牌价值排名中,美国同样占据绝对优势。 3.国家符号效应——中国品牌国际化之路不可承受之重 从打火机、彩电反倾销到西班牙烧鞋风波,贸易争端、反倾销让中国品牌国际化之路从不寂寞,而在这“热闹”中,中国企业和品牌付出的代价不菲。当中国企业为全球消费者批量奉献物美价廉的产品时,自身更多的也许是一种无奈。中国企业生产一个芭比娃娃平均可以获利30美分,但我们知道,芭比娃娃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均价为30美元,获利更是百倍于中国代工企业。中国企业和品牌从来就不是心甘情愿为他人做嫁衣的“杨白劳”,但中国品牌多年来沉淀的低质低价形象,让世界消费者看到中国品牌的国家符号,就只愿为此支付少得可怜的品牌溢价,甚至于不屑于购买,于是“国家符号脚镣”成为中国品牌国际化不可承受之重。 国家再定位,为品牌脱去“国家符号脚镣” 品牌国家符号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和消费行为,因此如果企业对自身地位不满意,就必须替换消费者的认知。从国家符号属性的角度看,改变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更换国家符号(异地生产),另一种则是通过对国家符号的替换,改变品牌在消费者头脑梯子中的位置从而改变消费者的心智。中国品牌要在国际上有所作为,同样身兼改变人们心目中中国品牌廉价质次的“大路货”国家符号形象的责任,尽管消费者心智的改变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但如何对国家进行再定位,如何改变人们对中国国家符号的固有认知显得十分迫切。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国家定位与企业品牌定位不是单一的谁影响谁、谁决定谁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何谓国家定位 《定位》认为:定位起始于产品,但定位并不是要对产品本身做什么,定位是指要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即将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适当的位置。而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定位就是一种对公司的供应品和形象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有一个独特位置的行动。二者分别从产品和企业层面对定位做出了理解。而国家层面的定位与产品和企业层面的定位原则基本一致,但国家定位考虑的范围更广,全盘性的政策整合和企业协同更多。笔者认为,国家定位就是要对国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进行形象的设计,从而使国家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形成一种独特的国家品牌符号。因为人们习惯从某一局部来推断整体,这样世界消费者也经常以其曾经认识的某些产品的劣质印象推断出中国所有产品价低质次的品牌形象。因此,要接脱掉中国品牌国际化的脚镣,必须对国家进行再定位。 2.国家再定位,选准你的位置 品牌的国家符号决定了品牌的身份地位,中国品牌的国家符号同样决定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待遇,国家再定位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中国品牌的国际待遇,但我们也不能漫天要价。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让我们咸鱼翻身,从“国际农民工”翻身成了“国际产业工人”,甚至“国际基层干部”,现在我们要求改善国际待遇,同样不能矫枉过正,做“国际CEO”还不够格,改善“工人伙食”与提高“工人工资”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改善生活水平,终非长久之计。从长远来看,国家再定位应着眼于国际地位的提高。笔者认为,现在的情形,做个“国际中层干部”并不为过,要求太低是没有追求,要求太高则是贪得无厌。以造车为例,我们也许能举国之财力造出有宝马品质的汽车,但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少有人会认同“中国宝马”。当然,我们也不必去天真的“以市场换技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国家符号的替换而建立吉利、奇瑞的“国际中层干部”形象。鉴于此,现今的国家再定位就是着眼于建立我们的“国际中层干部”国家符号。 3.谁为国家再定位买单 国家再定位为“非零和博弈”,但有人受益就需要有人去为之买单,提高国际待遇固然受益无穷,但国家符号的改变同样需要付出不菲代价,同样需要有人去为之付费,“搭便车”只会因“劣币”驱逐“良币”而打击国家再定位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让谁受益谁交钱,国家再定位的受益者包括企业、消费者、社会乃至政府。因此,消费者、企业、行业协会乃至整个政府应为之付费,为之出工出力。政府应通过积极宣传改变国家符号,为企业品牌国际化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企业应重视研发,重视消费者需求和产品品质,通过积极进取的国际营销策略改变国际目标顾客对品牌的固有认知,通过提高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让渡价值,从而提高产品价格,进而提升自身品牌国际形象;行业协会则应规划行业发展来规范行业内企业和营销活动。 3.国家再定位的“三层面” 层面1:政府(宏观)层面 国家符号的改变自然少不了政府的参与,政府手中有着最为充足的公共资源,以及具有排它性的政治权力,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大国勿容置疑,在某种意义上,政府完全可以借力手中的资源和权力替换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让海外消费者熟悉这个国家进而熟悉这个国家的品牌。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全球性公共关系活动和事件营销方式,促进人们对中国的了解,甚至建立情感认同。作为事件营销之一的奥运营销是改变国家形象又一大契机,通过奥运会,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消费者来中国,而增加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眼见为实的了解最容易改变他们关于中国贫穷落后的认知,进而认识到中国有能力为世界提高品质的产品,能建立世界级的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奥运会期间的高品质运动设施和场馆设施的展现,以及高质量的奥运服务和运动会前后的旅游观光,可以展现一个真实的、全面的国家形象,从而改变人们大脑中的对中国的认知图。 层面2:行业(中观)层面 国家再定位从中观层面来看,主要是规划行业内竞争行为,减少内耗式自杀行为,并促进行业发展和行业国际品牌的建立,进而提升国家和企业品牌符号的形象。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为行业内品牌的国际化开路,为行业内品牌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协调内部纠纷,为行业内企业品牌开拓国际市场保驾护航。通过企业国际品牌的建立,改变人们对国家的认知,进而改变原有的国家符号,实现对国家的再定位。 层面3:企业(微观)层面 改变世界消费者的心智,是一项系统工程,单是政府或行业协会单兵做战,只会让代价更大,效果更差。企业应该成为改变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多兵种作战”的主力军。国家定位与企业品牌定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要想通过国家再定位建立“国际中层干部”,同样可以通过自身品牌形象的改变而替换品牌的国家符号。海尔通过在美国设立海尔工业园,利用美国优秀的国家符号标识一举挤身世界品牌百强,当海外消费者发现中国企业也能生产像海尔一样高品质的家电时,他们对中国国家品牌的心智也在发生改变。另外,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借助收购的世界知名品牌实现一夜成名,并购对国家符号的替换也许更能产生轰动效应,更有效率,但并购是把双刃剑,能“伤人”也易自伤,因此,运用并购改变品牌和国家符号是奢侈品。此外,通过提高包装水平,以及与强势供应商(如PC厂家与英特尔的品牌联合)或零售商进行品牌联合对于改变人们对国家和品牌符号的认知也都十分实用。 中国企业:脱我脚镣,我必善舞 “脱我脚镣,我必善舞”这句话也许最能反映了众多品牌国际化的艰辛和期待。但当人们把中国品牌国际化的艰辛归因于无国际品牌原罪时,也许我们很少想过中国的“国家品牌”在国际社会的认知问题?而如果有人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愿意为之再定位,会许是中国企业摆脱品牌国家符号桎梏的最佳法门。国家再定位对一直以来在国际化进程中有心无力的中国品牌,就好比脱下原本脏臭的囚衣和枷锁,重新穿上气派的西装,衣着西装革履自然容易受人尊敬,并且这是出入上层社会的门槛。因此,品牌的国家符号形象,即国家形象就好比一件衣服,这件衣服的品质决定了穿这件衣服的人的品味和档次,物以类聚,人以衣分,一个品牌的“国家衣着”同样决定了这个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能获得多少国家符号溢价。 当人们习惯以衣帽取人的时候,也许中国企业穿上一件有高品质象征的国家符号的衣裳后,会许就能成为品牌贵族并长袖善舞。中国企业和品牌并非天生的贱骨,当有一天中国企业真正洗去衣着上的污点和身上的脚镣,并穿上气派的新衣,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企业能在国际舞台上即兴起舞。而国家再定位是这一高品质服饰的供应商,当我们为中国品牌穿上贵族服装后,也许我们更易将无形的国家品牌资产,透过专业的营销手法,扩大成为有形的经济效应。人们的认知的改变需要一个积蓄过程,同样国家再定位也许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如果有一天国家符号的替换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企业成就绝不局限于眼前,中国的企业和品牌也将会有更大的作为,并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远。服装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