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人们印象中,全国最早举办纺织服装展会的地方当属大连。其实,早在199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就牵头主办了四川服装节,这一活动在1997年曾再度举办。到了2002年、2003年,四川省还举办了两届“中国西部服装博览会”,在当时的西部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影
在人们印象中,全国最早举办纺织服装展会的地方当属大连。其实,早在199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就牵头主办了四川服装节,这一活动在1997年曾再度举办。到了2002年、2003年,四川省还举办了两届“中国西部服装博览会”,在当时的西部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后来,由于发展产业的氛围不浓厚、企业观念跟不上等问题,四川省的服装声音在全国一度沉寂,以致于以服装为主题的展会也停办。 尽管如此,以成都为典型代表的四川市场对于全国各服装品牌乃至世界品牌的吸引都从未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向内地进行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更是为四川带来了发展服装产业的众多新机遇。 四川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本省的服装产业也在竞争中得以提升,其品牌建设的进程也在加快。产业转移至四川的过程,是一个多种资源相互吸引、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共赢、互利的过程。而究其本质,还是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在持续发挥着作用。 很多人都不了解四川的服装产业,但它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四川的服装企业目前相对集中在成都、德阳、南充、遂宁、乐山、达州等地,已形成了西服、时装、休闲装、衬衫、童装、羽绒服等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全省目前共有大小服装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服装年产量约4亿件,产品销售收入80亿元,出口创汇10亿多美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几十户,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几百家。 四川已经形成了一些本地品牌,如巨人树、金瑞通、琪达、得福、双舒、六合、千细、万事康、天歌、金嘉、可可斯等50多个服装品牌,这些品牌在西部地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另外,近几年四川的童装、休闲装、运动装、牛仔装以及后整理企业发展比较迅猛。 以砂洗产业为例,四川全省目前共有40多家砂洗厂,涌现出了一些砂洗龙头企业,如成都金辉服装洗涤(管理)公司。该公司除了接当地企业的订单外,还接外贸订单,经它砂洗的产品出口到北美、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它在彭州市、重庆市等地都设有分厂。 消费市场拉动、沿海企业注入新活力——产业发展凸显新特点 四川服装产业的发展有一些突出特点,这可能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 首先就是市场拉动了产业。 在巴蜀文化深刻影响下的四川,崇尚休闲和娱乐。在那里,喝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购物也同样不可或缺。 文化的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造就了当地巨大的消费市场,构成了当地服装产业发展的最好基础。 2004年,四川省衣着年消费达146亿元,占全省年消费量的10%左右。 据预测,未来几年,随着流动人口增多、经济迅速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川对成衣和品牌服装的消费需求还将持续增加。 正因如此,众多品牌纷纷落户四川,这也成为各类服装市场存在的最好理由。在成都,从批发市场到高档百货店应有尽有,很多世界顶级的品牌、包括一些国外的大众品牌都在那里能买到。 日本一些著名的百货店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都在成都开店,例如伊藤洋华堂、伊势丹百货等。 根据统计,在成都市,目前有服装店、各大商场的服装部、店中店、连锁店、专卖店近万家,还形成了荷花池、金荷花、大成市场、九龙广场、泰华等大型的服装批发市场。 而在四川的其他中等城市,如南充、德阳、乐山、内江、宜宾等地,也逐渐涌现出一大批二级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如南充光彩大市场。 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淑琼就这样分析:市场现在就是“大哥”。四川有现成的巨大的消费市场,所以就打市场牌。 四川服装产业发展凸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从服装产业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企业越来越多,这给原本比较平静的四川服装产业掀起了波澜,也使当地产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那些原先从四川走出去打工的人,在外地经过多年努力、奋斗后,在企业里做到了中层或高层管理者的位置。 如今,那部分人看见四川本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就带着先进的经营理念、操作手段,回到家乡投资。 “这些人,大多都是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他们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然后做到中层,有的还做到了高层管理者的位置,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就回到四川创建新企业。这些转移过来的企业如今越来越多,沿海、南方的快节奏正在不断地影响着四川的慢节奏,四川的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希望,最后本地企业能与沿海企业先进的经营方式、运作思路接轨。”杨淑琼介绍。 产业链不完整、企业集聚度不高——求发展仍有四大挑战须面对 虽然四川服装产业的发展机遇很好,但客观评价,它今后要想更好地发展,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产业链配套不完整的问题首当其冲。四川很多企业需要的面料都从广州、福建等地采购过来,外地采购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 “四川的基础原料产业还是很好的,有着丰富的猪皮、丝绸、棉花、蜀锦、苎麻、亚麻等资源和一定的纺织工业基础,这为发展皮衣制品、丝绸和民族工艺服装服饰品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今后,如果能在纺织等方面再上一个台阶,将对服装产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当地一位企业家这么说。 杨淑琼分析:“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面辅料、配件等因为没有固定的流通和供给渠道,使得四川服装产业很难与国内市场的标准保持一致。对此,协会建议政府规划和建设一个出口和高档服装的面辅料市场,依靠市场的力量完善产业链。” 四川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服装企业相对分散,集聚度不高。 虽然四川服装企业数量比较多,但成规模的少,企业整体不大、不强,集中度也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虽然已有不少服装工业园区建成运营,但产业整体集聚度依然不高。 第三个问题,四川目前尚没有一个全国知名的服装品牌。 虽然四川目前形成了像巨人树、千细、可可斯这样的一批品牌,但它们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只局限于四川本省或西部地区。“一些领头企业虽然已做得比较好,但还是局限于批发时代的经营思维,做终端零售、品牌营销的意识缺乏,它们往往重生产而不重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品牌自身的发展。”杨淑琼分析。 第四个问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这也是一个比较根本的问题。 四川服装企业目前多数还做批发,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它们“今天做了明天卖”,并且只满足于当地二三线市场的需求和周边的需求。 “事实上,这些企业现在也非常困惑,它们也想使其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也非常想提升,它们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如果说几年前还是协会要企业提升的话,那么,现在是企业自己要自己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杨淑琼分析。 而使这些企业建设品牌意识群体觉醒的,是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 近年来,原材料、劳动力、企业运营等综合成本持续上升,这一现象虽然在沿海地区更为严重,但也影响到了包括四川在内的内地企业,这就使一批做批发的企业感觉到经营越来越困难。因此,它们希望能建设品牌,以此来缓解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扭转企业经营处于微利的局面。 总体来看,四川的多数企业观念还比较落后,对于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还比较迟缓,企业设计开发能力普遍较弱。另外,尽管有部分企业已使用了新技术、新设备,但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例如先进的CAD/CAM和计算机管理的使用还不普及。今后,这几大问题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验着四川服装产业。如果能有步骤地解决好这几个问题,当地产业将会有新的发展。 政府支持力度大、资源优势依然存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明显 事实表明,四川目前正在被产业转移的浪潮所袭击。那么,原因有哪些? 市场永远是第一位的。首先,巨大的消费市场的存在是各企业纷纷向四川转移产业的最好基础,这在上文已有详细叙述。 第二个有利条件则是当地经济的大发展。杨淑琼分析:现在的四川,尤其是成都,房地产活跃,股票交易活跃,商业态势活跃,这些都很好地促进了服装的消费。 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有利于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当地政府的支持。 近几年,四川省政府、包括各级市政府都对服装产业的发展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 针对服装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都有一些优惠政策,政府还通过它的那双“有形”之手,搭建了一些公共服务平台,做了单个企业很难做到的事,从而为整个产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一批工业园区的建设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目前,四川已有10多个服装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地。在成都,有大邑双星服装工业园、蒲江工业园、金堂九龙服装工业园以及迅速发展起来的彭州濛阳服装工业园、龙桥童装特色镇等产业集聚地;在德阳,有服装加工生产基地;在南充,有城南服装工业园等。这些工业园,形成了四川“青白江—金堂—遂宁—南充—达州”这样一条“纺织走廊”。 以彭州工业园为例:彭州工业园是四川省批准建立的十大重点开发区,在该工业园中,涉及到了食品、机械等多个行业,但服装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2003年开始,其中的服装工业园区开始主建,其总规划面积4600亩,在建、建成的已经有1100多亩,其中,有20家企业已经进驻,还有20家企业即将进驻。 四川省彭州工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宁顺林介绍:2003年之前,当地政府事实上是不重视服装产业的。政府提出的目标是要大力发展电子、医药、石化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但是,在建设石化基地的过程中,征用了当地居民1.2万亩的土地,这就造成了当地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加之彭州一直是全国的农业蔬菜基地,这使当地的农民非常富裕。这些富裕的农民没有了土地,又不愿意去外地打工,只想在当地就业。那么,他们的就业问题怎么解决?所以,从2003年开始,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服装产业的发展。 而在该服装工业园的招商过程中,当地政府也进行了创新,将招商工作整体打包承包给了一家来自浙江的企业。这就意味着,这件事情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招商方面,企业的号召力肯定比政府大,因为企业和企业之间更好交流,这既使政府省了很多力气,还让招商效果更好。”宁顺林介绍。 而根据负责招商企业的规划,该工业园今后将集合纺纱、织造、染整、品牌生产、品牌展示等多个环节的企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已有浙江等地的一些大企业表示有进驻工业园的意愿。 而对于政府的种种政策所带来的好处,三好制衣厂感受深刻。 这家生产五车品牌的童装企业,在12年的时间里已经搬了4次家。最终,进驻了政府规划的成都新都区龙桥童装城后,才稳定了下来。目前,该童装城已聚集了50多家童装企业,其中有20多家已经投产。 而就在龙桥童装城周围,2004年的时候,基本还连一家饭馆都找不到,即便有一些店铺,也都是关门的。但如今,这里已经非常发达。服装企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由此可见。 除了建设工业园这样的“硬件”外,当地政府还在“软件”的提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近年,成都市政府投资3400万元人民币,由彭州市政府出土地,双方共同成立了职业培训学校。该学校负责对即将进厂的工人进行岗前技能培训。每年,它会培养出几百名缝纫工,而且,工人在培训期间,都有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用工问题。 政府对服装产业的重视还体现在组织企业出去学习交流上。 近几年,四川省商务厅先后多次组团,带领服装企业去沿海服装产业发达的城市去学习考察,还带领企业走出国门,赴日本、韩国的部分面料、服装企业去考察学习。 例如,今年3月份,他们组团去了北京;4月份,组团去了上海;5月份,组团去了江苏;6月份,组团去了日本;8月份,组团去了韩国。而在不去其他地方考察学习的时候,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企业之间彼此交流。 杨淑琼分析道:要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政府的支持、协会的引导非常重要,领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企业自身的不断突破也非常关键。只有多方面综合作用,才会取得成果。 协会:把服务“做到家” 以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为代表的四川省、市各级服装协会,近几年来在组织行业开展理论研讨、技术交流培训、国际技术人才引进、开展技能鉴定、宣传服装专业标准、带领企业拓展市场、组织和参加省内外的专业服装博览会、实施名牌战略以及向政府反映企业需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对此杨淑琼的评价是:“客观地说,协会较好地发挥了协调、协助、协办和服务的职能,在政府和企业间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而对于杨淑琼而言,自从1984年进入服装行业,今年已是她进入服装产业的第24个年头。24年间,虽然从政府到协会,她的工作单位发生了变化,但一直以来,她为服装企业服务的职责一直没变过。 杨淑琼说:“有时候很多企业都没有信心。所以,我经常开会鼓励他们,说服装是‘顶天立地’的产业,头顶着帽子,脚底下还得穿鞋,浑身上下都得穿衣服,所以,只要有人群在的地方就有服装产业的发展。而且,服装产业是一个‘万岁’产业,从人一出生,到人们离开世界的那一天,都离不开服装。所以,服装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四川的很多企业思想相对保守,经营理念跟不上。杨秘书长经常去国内其他纺织服装产业发达的地区参加各类活动,她的思想非常活跃,协会一开会,她就给企业讲各方面的思路。很多企业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有协会在这里工作,心里特别踏实。”一位企业负责人说道。 另外,四川承接产业转移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成本优势依然存在。虽然纵向比较,四川的各种资源较之过去也有不同程度的涨价,但横向相比沿海,无论是从水、电、土地等资源还是劳动力成本哪方面看,四川的成本优势依然存在。 当然,这些优势不仅是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更是四川今后发展服装产业的基础。 高邦建工厂、以纯成立分公司——诸品牌进川速度加快 采访中得知,一些品牌在四川已经有了新动作。 高邦——准备在四川兴建新的工厂,实现品牌在四川的本地化运作,并以此来辐射整个西部地区。 以纯——在成都成立了分公司,把物流放在了那里,实现了本地化配送。据了解,以纯下一步将建厂,实现完全的本地化运作。而目前,四川市场每年为以纯创下4亿~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以四川市场为后方,以纯还把店开到了越南。 双星——双星是比较早进入四川市场的品牌。目前,它在整个西南地区拥有非常大的市场份额。“四川就是双星的西南战区”,在很多场合,双型企业的负责人这么介绍。 另据介绍,来自日本的贸易代理商为了实现企业的本土化运作,也在成都附近买地建厂,而部分广东佛山的童装企业也陆续迁往四川。 “我参观了广东佛山的一家童装厂,由于厂房紧张,裁剪车间和生产车间之间竟然隔了好几幢楼,这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那里的童装企业有的已经在往成都转移。”五车童装的总经理康华锋介绍道。 “产业现在的变化非常大,真的是一年一个样。”杨淑琼感叹。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5年,在资源紧缺、经营成本持续上升等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沿海各企业向四川进行产业转移的速度还将加快,四川服装产业正在迎来全新的机遇。服装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