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06年,全球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家电行业同步稳定增长,规模持续扩张,国际制造中心的地位继续巩固。但在增长的同时,行业也面临着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人民币升值、销售渠道快速变革、节能和环保要求提高、行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
2006年,全球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家电行业同步稳定增长,规模持续扩张,国际制造中心的地位继续巩固。但在增长的同时,行业也面临着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人民币升值、销售渠道快速变革、节能和环保要求提高、行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挑战,这也促进了家电行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行业发展因此表现得更加稳健。 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增长 2006年,各种家电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电冰箱产量3530万台,同比增长18.21%。冷柜(包括冷冻箱、冷藏箱、展示柜)产量818万台,同比增长4.17%。空调器产量6849万台,同比增长1.25%。洗衣机产量3492万台,同比增长13.93%。微波炉累产量5570万台,同比增长9.6%。电热水器产量839万台,同比增长23.0%。电饭锅产量8879万台,同比增长42.1%(见图1)。而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对重点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冰箱压缩机产量为4600万台,同比增长18%。 利润水平略有上升 2006年,家电行业的利润水平在较低的水平上略有上升。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2006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797亿元,同比增长20.1%,产销率96.8%;主营业务收入累计4543亿元,同比增长18.8%;利税总额累计完196亿元,同比增长19.7%;利润总额累计完成114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空调行业主营业务收入2130亿元,同比增长17.4%,利税总额83.4亿元,同比增长3.4%;利润总额48亿元,同比增长2.9%(见图2、图3)。 进出口形势分析 2006年,中国家电行业对外贸易保持较稳定的增长,进出口总额达269亿美元,同比增长19.0%。其中出口2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5%;进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4.2%;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26亿美元,同比增长22.3%。 2006年,中国家电进出口增速基本保持了上年的态势,进出口总额增速19.0%与上年同期增速18.2%相比,略有上升。其中,出口增速20.5%,与上年同期19.5%相比,上升了0.97%。进口增速则稍有下降,与上年6.4%相比,下降2.2%。 大家电产品基本保持较好的出口增长势头。电冰箱出口1739万台,同比增长26.5%;洗衣机出口1140 万台,同比增长20.1%;冷冻箱出口426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9.4%;微波炉出口4641万台,同比增长9.9%;空调器出口2632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5.98%。制冷压缩机是近年新增的出口热点,全年冰箱压缩机出口764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25.3%;空调器压缩机出口998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6.4%。 小家电产品的出口增势逐渐趋缓,不同产品之间存在差异,2006年吸尘器、电烤面包器的出口量都在8400万台左右,吸尘器出口同比只增长了1.2%,电烤面包器同比增长了4.2%;食品加工机、电熨斗、电水壶出口量分别在1亿~1.2亿台左右,依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同比分别增长了9.3%、6.1%和3.3%;电风扇和电吹风机出口出现一定程度下降,电风扇出口1.56亿台,电吹风机出口8433万台,同比分别下降了13.0%和3.3%;而电取暖器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6年累计出口达7411万台,同比增长了29.0%;电锅/烧烤器等则保持了5.8%的增长率。 出口地区方面,2006年中国共向22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家电产品。从对各洲的出口情况看,对亚洲的出口最高,累计出口额为81.3 亿美元;对北美洲和欧洲的累计出口额分别为67.0亿美元和68.5亿美元。从份额来看,这三大出口市场分别占到同期家电出口的32.8%、27.0%和27.7%(见图4)。 从出口份额看,对欧盟25国出口金额最高,累计出口金额为63.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3%,占出口总额的23.5%。对欧盟出口前四名的国家是德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累计出口金额分别为12.2亿美元、11.3亿美元、7.1亿美元和6.3亿美元;对美国的出口累计出口金额为63.0亿美元,居第二,同比增长18.9%,占出口总额的23.5%;对日本累计出口额为30.8亿美元,同比增长22.7%,居第三,占出口总额的11.5%;对香港累计出口金额为15.8亿美元,同比增长9.7%,居第四,占出口总额5.9%的比重。 产业发展特点 (1)市场需求保持旺盛,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良好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为2006年中国家用电器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年家用电器总销售收入达到4543亿元。 (2)中西部承接家电行业梯次转移。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家电产业集群化的特征非常明显。主产区集中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估算,2005年中国空调器的生产能力超过9000万台,其中三个产区产能占有84%的份额;电冰箱的生产能力超过4100万台,三个产区占有71%;洗衣机生产能力超过4000万台,三个产区占有75%的份额;微波炉生产能力超过5700 台,三个产区占有93%;电冰柜生产能力超过1150万台,三个产区占有76%。现在,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家电产业已经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中西部承接部分东部产业转移成为2006年产业布局调整的热点。近两年,家用电器行业许多新增生产能力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安徽、湖北、四川和重庆的家电生产能力不断扩大。海尔在武汉和重庆、格力在重庆和合肥、美的在合肥、芜湖及武汉都增加或者新建了生产能力。 (3)节能与环保成为行业发展的主题。2005年“中国能效标识” 制度已在空调、冰箱产品上实施,2007年扩展到洗衣机,以后还将扩展到电热水器等产品上。废旧家用电器回收政策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可以预计中国家电行业必定在更加环保、节能的道路上发展。 (4)行业继续承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2006年年初,沪铜价格每吨尚不足3万元,到5月达到每吨8万多元,虽然近期有所回落,但基本在每吨6万元左右振荡,不锈钢、镀锌板的价格也快速上涨。由于钢、铜、铝、塑料等原材料成本能占到家电产品总成本的50%以上,因此处于高位的原材料价格,给下游的家电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材料替代、减量设计等降低成本的技术革新得到行业高度重视,并已经初现成果。 (5)家电连锁业重组。国美与永乐的合并,美国百思买收购五星进入中国市场,使得家电流通渠道更加集中与扑朔迷离。相对于家电制造商,家电连锁商的强势地位更加增强,流通渠道对制造业已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6)人民币升值和汇率变化,使中国家电业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家电业主要的国际竞争优势体现在低成本制造能力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将会削弱这一优势,但也将促进中国家电业向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转变。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与账期较长的原因,家电出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汇兑风险。据四川长虹和美的电器两家上市公司公报,2006年,两家公司的汇兑损失分别达到7706万元和4702万元,而两家上市公司同期的净利润分别只有3.06亿元和5.05亿元,其中长虹的汇兑损失占其当期净利润的1/4强。 2007仍将稳步快速发展 展望2007年,消费升级、加强内需政策导向、城镇化等积极因素仍将促进中国家电业继续发展,而房地产市场发展速度放缓则对家电产业的发展不利。虽然中国国内消费受经济结构的影响,短期还不能承担起经济增长主要的拉动力,但10%以上的消费增长率仍促进了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强劲发展。随着中国内需政策的逐步实施,内需消费将是未来几年中国家电行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目前,中国国内中心城市市场进入了家电更新换代时期,由于消费购买力的大幅度提高,对于家电产品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几年,电冰箱、洗衣机在城市市场的销售均价逐渐提高,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外,消费升级是重要因素,高性能、高档化的产品比以前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中国城市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有调研数据显示,过去15年人口结构城市化平均每年增加1.44%个百分点,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为42.99%,这一比例到2025年将接近70%,平均每年将有1500万以上的人口转为城镇人口,这将为家电产品带来巨大的市场。 从海外需求来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趋缓,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都将对宏观经济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国际市场对中国家电产品的需求。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经济2007年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美国是中国家电的最大海外市场),因此中国家电产品出口增长也会趋缓——尽管有一些不利因素,由于中国作为世界主要家电制造基地地位非常稳固,国际市场仍将为中国家电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