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信息产业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月~5月,由于彩电厂商对等离子投入力度的减少,产量大幅滑坡,仅为21.8万台,同比下滑24.7%,但得益于消费者对等离子电视认知度的提高、自身价格的大幅下滑以及“世界杯”的热潮,零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却

  信息产业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月~5月,由于彩电厂商对等离子投入力度的减少,产量大幅滑坡,仅为21.8万台,同比下滑24.7%,但得益于消费者对等离子电视认知度的提高、自身价格的大幅下滑以及“世界杯”的热潮,零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呈现出增长态势,尤其是4月、5月、6月均实现较大增长;在品牌格局方面,外资品牌凭借品牌优势和价格策略的调整,进一步巩固了在等离子电视市场的主导地位,而长虹和海信则成为国产品牌的佼佼者;在尺寸规格方面,等离子在40英寸及以上的大屏幕电视市场依然领先,占有36%的比重,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大屏幕液晶电视的冲击,42英寸仍是等离子的主流尺寸,占有90%以上的比重,同时,XGA分辨力的等离子电视的比重迅速提高;在价格方面,50英寸和42英寸XGA规格都有较大幅度降价,国外品牌与国产品牌的零售价格也进一步拉近。

  综观中国的平板电视市场,单纯从技术的角度看,液晶与等离子各有长短,然而本应平分秋色的平板双雄的境遇却迥然不同,无论在产量、市场份额还是厂商阵容方面,在与液晶电视的较量中,皆处下风。放眼全球市场,等离子的困境只是发生在中国市场的特例。其实,等离子依然会扮演重要的市场角色,等离子未来面临着两大发展机遇:一是在50英寸等离子市场,2006年年底成本优势将明显地显现出来,届时这一尺寸的等离子市场将出现快速发展。二是商用等离子市场依然稳步增长。

  市场:零售量继续增长
  近日,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6年1月~5月我国彩电业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等离子电视产量明显滑坡。2006年前5个月等离子电视的产量仅为21.8万台,同比下滑24.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液晶电视产量大幅攀升,2006年前5个月,我国液晶电视产量为243.5万台,同比增长161.5%。

  产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彩电厂商在等离子电视方面的投入力度减少,在国际巨头厂商方面,早先有索尼、东芝宣布逐渐淡出等离子市场,在国内厂商方面,大多数彩电厂商对外宣称液晶、等离子会“两碗水端平”,而在实际的市场运营过程中,明显偏重于液晶彩电。

  而等离子在厂商方面遭受冷遇的根本原因有三:
  一是在舆论宣传方面,“等离子淘汰论”、“液晶独霸论”,在市场上形成了不利于等离子市场发展的新一轮舆论,消费者因此对等离子的技术产生误解,舆论不客观地宣传等离子、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左右了消费者的购买导向,影响了等离子电视市场的正常发展。

  二是前一阶段由于等离子电视价格下降过快,等离子屏的价格调整跟不上,以致部分厂家出现负毛利率,因此厂商更愿意去做还有利可图的液晶电视。

  三是目前全球成规模的等离子面板厂商只有5家,而主要给国内厂商供货的仅有2家~3家,等离子面板的货源远没有液晶面板充足,国内企业可能在全球需求旺盛的时候存在拿不到货的尴尬,这导致了我国彩电整机厂商投资等离子的风险加大,中国企业在资源分配和市场投入上难以多方兼顾,因此,部分彩电厂商在战略上选择了“弃等离子投资液晶”的道路。

  尽管2006年1月~5月等离子电视的产量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明显下滑,但其零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却呈现出增长态势,尤其是4月、5月、6月均实现较大增长。等离子电视的零售量增长主要得益于:一是消费者对等离子电视认知度的提高,二是自身价格的大幅下滑,三是“世界杯”的热潮,带动了市场销售。

  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估算,2006年上半年,我国等离子电视市场总销量预估可达到40万台,其中零售市场销量近32万台,商用市场也将有3.5万台的规模。第一季度,等离子电视市场零售量达到15.8万台,同比去年增长了49%,第二季度等离子电视市场零售量将达到16万台,同比去年增长了44%,比第一季度微增1%。

  品牌:外资品牌主导市场
  2006年上半年,外资品牌凭借品牌优势和价格策略的调整,进一步巩固了在等离子电视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销售量方面,根据中怡康的统计数据,1月~5月,松下(21.64%)、日立(17.60%)的市场占有率位列前两名,合计占到39.24%的份额,另一外资品牌LG(8.57%)以微弱于长虹(9.29%)、海信(8.69%)的份额位居第五名。在国产品牌方面,长虹、海信处于第一梯队,合计占17.98%的份额。而康佳(3.83%)、创维(3.46%)、厦华(2.89%)、TCL、海尔五大品牌已退居第二梯队。国内家电业另一权威调研公司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调研结果也印证外资品牌在销售量市场份额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根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1月~5月,中国市场全部国产品牌合计只占到30%的市场份额。

  在销售额方面,外资品牌的优势地位则更为明显。根据中怡康的统计数据,1月~5月,松下(24.38%)、日立(19.62%)、飞利浦(8.95%)、LG(7.88%)的市场占有率位列前四名,合计占到60.83%的份额,另一外资品牌三星以6.45%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七名。

  综上而看,在等离子电视市场已失去往昔的优势地位,除长虹和海信外,大部分国产品牌均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液晶电视上面。

  尺寸:42英寸仍然是主流
  2006年上半年,在40英寸及以上的大屏幕电视市场中,等离子电视市场依然领先,占有36%的比重,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大屏幕液晶电视的冲击,2006年上半年40英寸及以上的液晶电视零售量预计达到26.7万台,比重上升到30%。

  单纯从等离子电视的尺寸方面,42英寸仍是等离子的主流尺寸。根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42英寸的等离子电视1月~5月的零售量比重均超过90%,分别是93.7%、93.6%、91.2%、90.8%、93.1%,而50英寸的等离子电视的零售量比重均不足3%,不过呈现逐月微增的态势,1月~5月分别是2.6%、2.6%、2.9%、2.8%、2.9%。50英寸规格的微增,一方面是由于价格降低的刺激,另一方面是由于等离子电视面对液晶电视的冲击,而向更高规格进行逐步转变的趋势。

  从各尺寸的分辨力来看,42英寸XGA和50英寸XGA比重迅速提高,而42英寸VGA的比重明显下滑。根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至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等离子市场42英寸XGA(分辨力为1024×768和1024×1024,欧美日韩高清规格)规格比重为25%,比第一季度上升6个百分点,而42英寸VGA(分辨力为852×480)规格之比重,则出现较大幅度萎缩,第二季度比重已不到70%。

  价格:50英寸价格继续下调
  根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2006年1月~5月42英寸等离子电视和50英寸等离子电视的平均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42英寸等离子电视的平均价格分别是14306元、13882元、13223元、13316元和13682元,而50英寸等离子电视的平均价格是38194元、38570元、41384元、33806元和33239元。

  具体从规格来看,2006年1月~5月42英寸VGA等离子价格相对稳定,而50英寸和42英寸XGA规格等都有较大幅度降价,50英寸降低了12%-17%,5月国内品牌均价为24600元,国产42英寸XGA均价降幅也达到16%,5月外资品牌均价为16800元。价格的大幅降低直接推动这两个规格的市场比重增加。目前,42英寸XGA和VGA规格,国外品牌与国产品牌的零售价格逐步拉近,价格比均在1.2-1.3,价格差仅为3000元左右,这也是国外品牌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驱动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5月46英寸液晶电视国内品牌均价已逼近2万元,而40英寸液晶电视外资品牌的均价则仅18000元,在平板电视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等离子若要继续主导大屏幕市场,平均价格必须保持与同类规格液晶电视的优势,尤其是50英寸等离子电视价格应继续大幅下调。

  区域:华北华南价格较高
  各个区域的品牌的表现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体市场的品牌结构情况。据中怡康1月~5月分区域品牌统计,外资品牌依然占据明显优势,尤其是松下取得了全部七个区域市场占有率的第一名,分别是东北区的21.27%,华北区的18.57%,华东区的22.49%,华南区的29.99%,西北区的17.92%和中南区的18.45%;日立的业绩紧随其后,在东北区(13.5%)、华北区(16.21%)、华东区(20.70%)、华南区(21.98%)取得第二名,在中南区(11.69%)位居第四。

  在国产品牌的表现中,长虹和海信表现突出。其中,长虹在西南区(14.93%)、中南区(12.04%)比较强势,均位列第二,海信在西北区的市场表现突出,以16.38%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二。

  在地域的分布中,各个区域经济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定位。不同地区之间的销售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用户的消费能力、价格和销售渠道及销售政策。

  在七个区域中,华北区和华南区的平均价格较高,甚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华东地区。以松下电视的平均价格为例,根据中怡康1月~5月各品牌平均价格的统计,其在华北区和华南区的平均价格分别是17378元和17730元,而在华东区、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中南区的平均价格分别是15613元、16399元、15497元、16068元和15287元。

  趋势:高清晰度和大屏幕化
  在中国市场,未来等离子电视的发展趋势将是高清和大屏幕。这从全球等离子面板的发展趋势即可看出。

  以韩国显示市场调研机构DisplayBank发布的2006年全球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在等离子面板尺寸上,40英寸级成为第一季度交付的主流尺寸,占据了78.8%,30英寸级等离子面板占据5.2%,与此同时,50英寸级面板的比例增达15.2%。而在去年第四季度,50英寸级等离子面板的比重从此前的14%上升到14.6%。虽然液晶也在走向大屏幕化,但短期内在价格上超过等离子电视还不可能,特别是40英寸以上大屏幕电视市场,等离子电视还有一定的优势。

  在清晰度方面,标清等离子面板的比例下降了13.9个百分点,达到35.8%,而高清等离子面板在全部交付量中占据64.2%。舆论对等离子电视批评最多的即是:大多数产品是非高清,因而在大屏幕液晶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以及我国高清标准即将实行的情况下,等离子厂商推720线以上的高清产品是大势所趋。日立全高清42英寸等离子电视已开发成功,松下也在开发全高清42英寸等离子电视。

  此外,对于厂商而言,未来还应在如下方面加强:
  一是通过推进技术革新和成本下降来降低成本。PDP未来的根本出路还是解决成本问题,毕竟PDP的降价空间还比较大。对于当下市场状况而言,42英寸还是主战场,42英寸标清产品可作为相对低端的产品,以价格优势向三、四级市场延伸,使之走入平常百姓家。而50英寸则为第二市场,要拉近和42英寸PDP的价格差,继续保持与大尺寸液晶电视的价格优势,使这一尺寸的市场进一步做大。

  二是整合产业链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必备条件。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整机厂商应通过和上游面板厂商长期合作,以实现共赢的局面。有条件的厂商可以合起来,涉足面板生产,尽量纵向整合产业链。

  展望:面临三大发展机遇
  单纯从技术的角度看,液晶与等离子各有长短。然而在中国市场,本应平分秋色的平板双雄的境遇却迥然不同,无论在产量、市场份额还是厂商阵容方面,在与液晶电视的较量中,皆处下风。

  虽然厂商出于资源分配和追逐利润的目的,部分厂商做出了主推液晶电视的决策。但是,彩电厂商在当下放弃等离子,还为时尚早。

  放眼全球市场,等离子的困境只是发生在中国市场的特例。
  从全球市场来看,等离子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朗,格局与中国市场有较大差异。在全球大屏幕电视市场中,等离子电视仍然占据绝对优势,2006年1月-6月的等离子电视市场比重预计为47%,而液晶电视比重仅为17%。

  从产销量来看,等离子市场保持稳中有升。美国市场调研机构发布的等离子市场总结报告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全球等离子厂商共交付了237万块等离子面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4.4%,其中,42英寸面板占据了八成,50英寸面板的比例则提高到15%。预计2006年全球等离子面板的销售数量为1160万块。这样第一季度的交付数量占据全年的20%。从液晶电视来看,2006年一季度等离子全球场进入淡季,总出货量为154.7万台,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88%,2006年全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00万台。

  从厂商阵容来看,虽然几年前索尼和东芝都先后宣布淡出等离子电视生产,其主要原因并非如国内企业认为等离子利润低下,而是这两家传统电视巨头出于在等离子方面没有掌握核心的技术考虑,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液晶电视上。从产量上看,这两家企业的退出并没有影响整个等离子市场,其他企业迅速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缺。而其他等离子国际巨头都看好等离子的未来发展空间,纷纷进行积极的扩产。日立4月兴建了一座等离子面板厂,将于2010年3月之前运营。三星SDI也将投资7.52亿美元建一条新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使产能提高70%。

  其实,等离子依然会扮演重要的市场角色,这从等离子面临着四大发展机遇即可看出:

  一是在50英寸等离子市场,2006年年底成本优势将明显地显现出来,届时这一尺寸的等离子市场将出现快速发展。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预测,50英寸的等离子面板在2006年年底,价格将跌至900美元左右,而900美元将成为一个市场明显扩大的信号。因为在2005年年初,42英寸VGA等离子面板跌破900美元后,这一尺寸市场实现了快速增长,而2006年初40英寸液晶电视跌破900美元,同样也实现迅速崛起。因此可以预见,当50英寸等离子面板的性价比有进一步突破时,等离子市场将得到新的增长动力。

  二是国庆前后部分厂商有望推出42英寸符合中国标准的高清产品,使等离子在主流尺寸的平板电视市场竞争中增加筹码。

  三是商用等离子市场依然稳步增长商用市场对等离子电视分辨力没有那么高的要求,需求特点为追求物美价廉。据赛诺市场研究公司预测,2006年上半年,商用等离子市场的销售量将达到3.5万台-4万台,2006年全年的销售量将达到8万台-10万台。对于商用市场,10万台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在未来的数年内,商用等离子市场也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带来无限商机,届时机场、地铁、餐饮、娱乐、酒店等方面将产生大量需求,而使等离子具有良好的前景。

   四是从换位的角度考虑,在国内大多数彩电厂家跟风似的放弃等离子之时,如果能继续跟进,虽然短期内会比较困难,但困难之后,就可在以后的竞争之中占优,彼时的回报可能比当下弃等离子转投液晶而得的利润更高。这未尝不是在等离子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给予的一个绝好机遇。

  虽然目前来看液晶电视的市场前景更好,但任何市场、厂商、消费者的一边倒,都可能导致产品的严重同质化,紧随而来的可能是惨烈血拼的恶性价格战。从2006年开始大尺寸液晶电视的价格战就非常激烈,特别是经过五一促销以后,其利润大幅减少,经济效益恶化,因此大部分电视机生产厂家感觉到液晶电视并不是“蓝海市场”。

  因此,厂商应该健康、平衡地发展等离子、液晶两种产品。
电视等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