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4年,以空调、冰箱、洗衣机产品为代表的白色家电产业度过了不平静的“秋冬淡季”。华凌投入昔日竞争对手美的怀中,威力被科龙收编,成为“顾家军”成员之一。种种迹象显示,一股暗潮正贯穿整个白电市场,行业格局正在酝酿重大变数。 扩张计

2004年,以空调、冰箱、洗衣机产品为代表的白色家电产业度过了不平静的“秋冬淡季”。华凌投入昔日竞争对手美的怀中,威力被科龙收编,成为“顾家军”成员之一。种种迹象显示,一股暗潮正贯穿整个白电市场,行业格局正在酝酿重大变数。
扩张计划“大手笔”
TCL是今年白电业的一匹黑马,继11月4日与东芝合资在南海建设冰箱和洗衣机制造基地后,日前又北上青岛,重组威士电器,投资近亿元、圈地400多亩建设工业园,计划首期年产TCL品牌的冰箱50万台,瞄准国内中端市场和部分出口业务。

长虹新帅赵勇上台后,把“手术刀”放在了空调业务上,一是组建中国营销公司及海外营销公司,二是聘请原乐华空调常务副总为代表的技术、营销精英,三是给予分公司总经理独立的财权及人事权,并高调提出要在短期内杀入第一集团军阵营。

面对TCL、长虹这些白电后起之秀的崛起,海尔、美的与格林柯尔三个白电巨头也抓紧加筑“城墙”,并不约而同选择资本并购的手段。

美的以不到2000万元接盘合肥美泰克荣事达冰洗生产线,然后又出价2.3亿元击败TCL、科龙、惠而浦及以色列ELCO集团,一举拿下冰箱企业华凌。12月8日,美的投资总额达到11亿元的武汉工业园正式宣布投产运营,加上顺德、芜湖的生产基地,美的空调总产能将在短期内达到1100万台,其目标已定为2005年跻身全球制冷企业前三甲。

资本并购高手顾雏军再施“金蝉脱壳”的手腕,科龙以2亿元的代价入主中山威力,不仅使格林柯尔系成功进入洗衣机领域,还换得价值10亿元的土地储备。作为白电业第一品牌,海尔早在4年前就为海外的资本扩张埋下伏笔,注资白电产业、借壳海尔中建登陆港股市场。

规模就是竞争力
看来,在技术优势不明显、单机利润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通过资本运作、扩大产能等方式在中国家电市场建立自己的派系,已经成为国内家电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陆刃波认为,在原有的冰箱业“四大家族”解体之后,规模化将成为市场和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冰箱起家的科龙曾通过并购空调企业扩大规模;现在,以空调起家的美的与华凌联姻,要“反扑”科龙冰箱;加上原本冰洗行业的巨头海尔,三方“战火”的蔓延促成白电领域的规模化竞争。

美的集团副总裁方洪波认为,中国家电企业只有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获得新成本优势,同时对市场快速反应,才有实力继续与外资家电抗衡。“规模就是竞争力”。

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也表示,产业规模化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规模化做保障,才能赢取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的基本信任,“规模化与大订单相互依存甚至形成垄断,因为谁都害怕失去对方,谁也输不起”。

明年美的空调产能将达到1000万台,海尔、科龙各自的产能也都在800万台以上,这样算来,在世界家用空调年需求不足5000万台的市场规模中,仅这三家的生产能力就已经达到了一半。

冰箱方面,格林柯尔的冰箱产能已达1200万台,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冰箱制造与销售公司。美的冰箱虽然起步较晚,但产能也上升至200万台,达到了国内冰箱行业中等企业的规模。

在洗衣机领域,海尔、美的、格林柯尔同样争得不可开交。海尔依旧是洗衣机业霸主,但在格林柯尔收编威力、美的囊括荣事达后,其洗衣机的产业规模同样得到有效补充。

潜在危机不容忽视
中国家电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空调业的产能已经扩大到3500万台/年,而实际销售量却远远低于这个数字。产能过剩明显使得整个空调行业出现了较严重的供过于求,库存问题突出。

2004制冷年度,整个空调业的库存超过900万台,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更值得担忧的是,这些库存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以及功能、外观等因素没有差异化,必将对空调厂家和渠道造成极大的负担。一旦这种负担过大,承受不住压力的企业将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突然死亡,那么被波及的将是众多经销商,进而影响别的品牌,形成“多米诺”效应。

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徐冬生分析认为,由于空调整机价格年年只跌不涨,而上游零部件及原材料成本却在日渐增加,过度竞争的格局将造成空调企业利润缩水。企业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是为分担压力,摆脱被淘汰出局的困境。但是,如果空调业年复一年地扩充产能,却走不出低端竞争的圈子,最终将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白电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再加上一直以来的预警机制的缺失,白电业会不会因为无限扩张而导致链条断裂?这值得业内每个企业深思。
冰箱潜在白色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