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前国际粮食行情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粮食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居安思危,构建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保障该省粮食安全问题已迫切地摆在面前。   一、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现状   粮食流通直接连接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

  当前国际粮食行情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粮食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居安思危,构建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保障该省粮食安全问题已迫切地摆在面前。   一、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现状   粮食流通直接连接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粮食物流设施是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对于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和储备效能,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高抗风险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可持续地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早在2005年就由省发改委、省粮食局牵头起草了《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规划》,并于2007年正式发布实施。   1.粮食接卸港及集疏运网络逐渐完善。目前进行粮食物流接卸中转的港口主要是厦门港东渡港区、招银港区、湄洲湾秀屿港区和泉州石井港区。其中福州长乐松下港、厦门招银港、莆田秀屿港都建有粮食专用码头。据调查统计分析,目前调入福建省的粮食中,水路运输方式约占54.4%,铁路运输方式约占45.6%,基本上形成跨省铁路水路为主、省内公路为主的多样化粮食调运方式。   2.粮食仓储设施有较大的改善。1998年以来,以国债资金为主导,福建省建设国家储备粮库10个;以省级投资为主,新扩建省级储备粮库10个。最近,省委省政府决定再次拿出5.9亿元,用三年的时间再建一批省级粮食储备库。目前,省内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储备体系。   3.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福建省已有大小批发市场20个,吸纳经销商200多家,年粮食批发交易量约340万吨,占全省粮食年流通总量25%左右。南安官桥、福州、漳州浦口的年交易量超过200万吨,成为全省粮食物流链上的重要环节。   4.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产业集群逐步发展。福建省有较大规模粮油加工企业20家左右,年加工能力近500万吨。其中少数几家大型民营、合资企业具备散粮接卸条件,入粮作业效率高、装卸费用降低明显,代表着福建省内粮食现代物流的一种发展模式。   5.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工程得到重视。福建省储备粮信息管理系统、军粮网系统等已开通使用,南安官桥、福州等主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及商务工程开始实施,为粮食物流发展开始发挥作用。   二、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   “十五”期间,福建省根据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泉州若干个物流节点”的意见。泉州作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该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同样处于区域中心的地位。   1.思路明确。泉州市确立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目标,把泉州建设成为立足本省,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全省区域性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之一;二个平台,即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三个园区,即南安粮食物流园区、泉港粮油物流园区、安溪粮食物流园区;多个节点,多个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包括石井港区、晋江东石港区、泉州后渚港区、湄州湾港区以及官桥中国粮食城和安溪城关区域性粮食交易市场等。   2.把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作为粮食安全保障的第一要务。一是粮食流通量大。泉州是福建省常住人口最多的设区市,粮食需求多,年粮食流通量达400多万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需求和物流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二是粮食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粮食仓储条件有较大改善,现有中央粮食库区二处,省属粮库四处,还有县级粮库和民营企业粮仓。三是粮食加工能力强。2005年大米年加工能力70.4万吨,小麦粉年加工能力68.7万吨,精炼食用植物油19.35万吨。四是民营粮食企业规模大。据统计,有多家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的民营粮食企业成为粮食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五是交通发达。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100公里,居全省第一位。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以及漳泉、鹰厦铁路和建设中的福厦高速铁路等。   三、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粮食主要通过传统的包装运输,效率低、费用高;仓储设施陈旧且不配套,保管费用高;装卸方式落后,工人成本高;因受陆路运输的制约,粮食流向不合理,运输环节多,损失损耗高等。   1.运力受“瓶颈”限制,水路运输比例偏低。铁路运输受福建省铁路网运力的“瓶颈”限制,而水路方面还未形成具有突出优势的粮食接卸专业化码头泊位,水运价格及港口接卸收费偏高,“北粮南运”等海上运量难以进一步提高。   2.物流设施结构失调,功能缺失。仓储设施“小、散、低”问题突出,平均每个库点仓容仅为0.6万吨;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及仓型结构不合理,圆筒仓型匮乏,平房仓和楼房仓比例分别高达78.9%和18.8%;管理体制分割,资源难以有效配置,福建省中央储备粮库中部分圆仓无法用于周转。   3.粮食物流节点中转设施落后,对市场波动的调控能力较差。福建省一些重要港口、铁路站段和大型储备粮库粮食中转设施不足,粮食快速接卸中转能力严重不足,散粮运输工具发展落后,在市场异常波动情况下,北粮南运困难,到港、到站难以接卸,省内储备粮发放缺乏配套的设施,影响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   4.粮食流通以包粮运输方式为主,成本高、损耗大。目前有条件散装粮的只有两家民营运输公司和少数几家国家粮库配置了散装设施。省级以下储备库散粮存放比重小,包粮存储费用较大。全省包粮流通量占总流量的85%左右,福建省“四散化”流通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粮食物流检测标准化及信息化程度低。没有粮食运输信息管理系统、公共信息交换和电子商务平台,缺乏粮食物流信息采集渠道及技术标准,企业与批发市场没有与全国系统联网,粮食装卸、运输环节缺少适时检测控制。目前企业无序的运输需要不能形成规模化需求,运输效率低,企业经营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和共享,关系粮食供应安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联网,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全面地从企业获取与决策有关的信息。   6.观念落后,缺乏粮食现代物流意识。粮食企业在观念上没有接受粮食现代物流理念,把粮食物流只看作是粮食仓储、运输和装卸等,而没有把粮食物流扩大到粮食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交流等环节。在粮食运输环节,也只是从本企业的角度衡量运输的合理性,不顾及宏观上的资源利用,致使粮食物流中存在大量的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粮食企业员工素质较低,缺乏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7.粮食供需缺口大,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迫在眉睫。目前福建省的粮食消费呈现出“三多三少”的局面,即粮食总需求量、饲料用粮、城镇居民用粮呈现出逐年增多的局面,而粮食总产量、人均用粮、农村人口用粮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福建省已成为继广东、浙江之后的第三缺粮大省,每年从省外、国外产地调进粮食超过800万吨。截至2007年底,福建省粮食自给率降至46%左右,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迫在眉睫。   四、加快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2007年福建省发改委、省粮食局制定出台了《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该省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的建设目标是:在规划期内依托大型深水港口和水公铁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引粮入闽物流通道,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重点建设若干节点上的粮食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大型粮油配送中心,初步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实现主要粮食物流通道的“四散”和整个流通环节的无缝化连接,降低粮食流通运输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对此,政府有关部门、粮食企业、粮食企业职工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在构建全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抓好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对粮食企业而言,就是用最省的时间、最好的方式、最优的服务实现粮食商品的实体运动,体现着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对全社会而言,减少商品粮食不必要的装卸储运,通过加工环节增大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粮食物流基础平台的粮食储运设施的效能,意味着粮食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节约。粮食职能部门要抓住机遇,加快论证规划的步伐,争取早日圆满完成物流体系建设任务。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由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出台,并与国家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规划及各通道建设规划相衔接,主要用以引导全省粮食企业的物流设施投资方向,避免重复建设。但是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则应当采取市场运作,应当鼓励不同所有制、不同运营方式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充分发挥多种市场主体投资的积极性。政府只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建设进行扶持。当前,政府要积极争取把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纳入全国的粮食物流发展中去,以便得到国家在产业政策、市场准入、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性政策支持。同时,建立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3.科学配置,形成体系。要按照粮食现代物流系统化、规模化的要求,加强统筹协调,科学配置。在粮食的购、销、调、存、加等环节及省内外粮食的流入和流出地区之间形成对接,在专用码头、专用线、中转库、加工厂、装卸设施、运输工具等方面实现配套,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进行衔接,注重粮食物流链系统各环节的无缝化连接,形成主要物流通道,降低储运成本,发挥整体效益。当前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体系的建设:一是散粮物流体系的物质要素规划与投入;二是发展具有福建省区域特色的沿海、沿江型散粮物流体系;三是优化散粮物流体系的支撑要素(包括体制、制度、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标准体系与组织管理等)的软环境建设,对散粮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实施进行有力的推动。   4.整合资源,培育市场。要充分利用现有粮食流通设施,特别是粮食批发市场和国家粮食储备库的设施,通过实施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整合和重组不同所有制和各类经营主体的粮食物流设施、基本功能及业务资源,推进传统物流企业转型,打破地区壁垒和行业分割,促进仓储、码头设施社会化和运输服务市场化改革,培育、扶持和壮大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粮食物流骨干企业。通过订单农业、运输配送、信誉保证及营销网络等打造有实力的大型现代化粮食经营市场主体,提高他们参与粮食流通的能力。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壮大专业从事粮食物流主体,使其在粮食物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快原有粮食流通企业资产重组改造。以市场为依托,鼓励“生产基地 农户”、“加工企业 农户”、“运销企业 农户”、“配送中心 农户”等模式的发展。在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整合与规范多元粮食市场中的核心带动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流通,进一步促进第三方粮食物流的发展。粮食物流市场的壮大还有赖于第三方物流体系的建立,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供应链管理”,对整个粮食物流业的升级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提高已建成粮食设施的利用率,要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促进传统的粮食运输、仓储、批发等企业加快向第三方物流转变。   5.信息先行,技术保障。根据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要求,推广先进的物流技术。粮食是大宗商品,粮食商品的流通费用占生产成本的30%以上,发展粮食物流业要以“四散作业”为起点和基础。粮食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基础设施优势,通过整合提升现有粮食仓储运输资源,发展区域性散粮物流体系。要引导扶持粮食企业采用仓库立体化、装卸搬运机械化、商品配货电子化、物流功能条码化等先进物流配送技术,加快经营业态的创新和升级。引导粮食企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信息咨询和网上交易,并把计算机技术引入企业管理,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要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配备专门人员加大对粮食物流技术的研究力度,找出与全省粮食生产、流通相适应的物流模式。同时注意引进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实际消化吸收,全面提升粮食物流运作的平台。   6.突出重点,持续发展。要根据省内外粮食生产的布局以及全省粮食的流量、流向和流入的方式,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持续发展。当前要重点抓好建设跨省和省内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发展散粮运输方式,建立省级粮食应急调控体系,提高粮食物流的信息化程度,推广和应用国家粮食物流标准体系特别是要抓好已列入国家北粮南运接点建设项目的漳州招银港码头中转库、长乐松下码头和厦门东渡港码头中转库的建设。   7.立足长远,人才保障。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要鼓励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广泛合作,积极培养粮食现代物流管理、经营和技术人才,满足全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需要。要在立足培养的同时注意引进人才,包括聘请国内外粮食物流专家到企业指导交流,在交流合作中提高企业专业人员的水平。要注意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中的作用。要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粮食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推动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业的高起点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粮食物流人才队伍,以满足全省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需要。
研究企业调研体系物流福建建设粮食对策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