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其间的逻辑链条进行了梳理。在他看来,分配改革成为事关中国经济“转方式”乃至推进整体改革进程的首要环节。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周期如何开启,分配制度改革堪执牛耳。

内容提示: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在强调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今年的经济工作如何实现“稳中求进”,同时又兼顾到“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其间的逻辑链条进行了梳理。在他看来,分配改革成为事关中 国经济“转方式”乃至推进整体改革进程的首要环节。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周期如何开启,分配制度改革堪执牛耳。

 正文: 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在强调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今年的经济工作如何实现“稳中求进”,同时又兼顾到“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其间的逻辑链条进行了梳理。在他看来,分配改革成为事关中国经济“转方式”乃至推进整体改革进程的首要环节。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周期如何开启,分配制度改革堪执牛耳。

四川省低碳经济产业投资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1-2015年)

中国MP4/PMP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与产业前景发展策略咨询报告(2010年-2014年)

2011-2015年中国低碳经济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转方式”首在分配改革

  证券日报:“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如何看待分配改革对“十二五”中国经济的意义?

  郑新立:“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调整需求结构放在首位,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又必须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入手。其中的重点,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尽快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收入结构。

  换言之,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就是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包括提高个税起征点、企业营业税起征点等。此外,发展方式的第二个转变,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第三产业滞后的原因也是因为税制,必须将现行对服务业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将使服务业税负降低1/3左右,从而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为了减少阻力,应当以增量调整为主,使新增的收入尽可能向中低收入者倾斜。

  以“双提高”带动分配改革

  证券日报:既然如此,那请您具体谈谈“调分配”应该如何着手和着力?

  郑新立:刚才已经提到,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重点,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去年提高了个税起征点,是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转变发展方式要求的重要举措。但还不够,还应当进一步上调。个体户月销售额税收起征点去年11月由5000元提高到2万元, 已使1000多万人受益,而每月减少的税收只有几十亿元。若进一步将起征点提高到5万元,将有2000多万人受益, 对鼓励创业和就业将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

  要打破垄断,为民间资金顺畅地进入垄断性行业创造条件,从而使各个行业都能够获得大体平均的资金利润率,改变行业之间收入悬殊的状况。同时,要清理各种不合理的收入,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还要把扩大公共服务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目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消费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公共服务消费落后也制约了个人消费的增长。要通过改革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在增加政府投资的同时,发挥民间资金投入社会事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公共服务消费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需要改变目前初次分配环节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再分配环节企业和政府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的局面。在这些方面大家都认为要加快改革,现在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落实。

  我曾经提交了一个提案,提出“双提高”——用3-5年时间,把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由现在的43%提高到53%;把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由现在的35%提高到50%。这个提案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支持。

  果断决策加快改革步伐

  证券日报: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早已明确,有关部门的具体落实方案迟迟未见出台。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改革显然遭遇到很大的阻力。那么,从这个角度怎么看待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郑新立:在中国,所有的转变都需要改革来推动。当改革进入到深层次的时候,许多改革就成为利益关系的调整。尽管如此,当前中国经济的改革,已达成了三大共识,即:形成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其一,围绕着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由出口、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这就需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就可能需要有一部分人让出更多利益,一些人获得更多利益。它是一把“双刃剑”,想找到一个各方面都满意、都拥护的改革方案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在把握全局的情况下,多数人认为应该这么改,就要果断决策,加快推进改革的步伐,而不能犹犹豫豫丧失改革机遇。

  其二,就是如何更好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凡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比较好的领域,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比较高,就容易在这个领域把增长的潜力释放出来。凡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得不好,资源配置效率就比较低,这个领域的潜力就难以发挥出来。所以在这一点上,各个方面都认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三,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社会普遍认为现在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无论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还是从现实的感受来看,如果收入分配制度不做大的改革,收入分配结构不做大的调整,那么要想实现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转变,也就是说要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是一句空话。目前富人消费的弹性系数比较低,如增加中低收入的人收入以后,消费弹性系数比较高,他们会把增加收入的相当大一部分拿出来增加消费。所以重点应当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于这一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来了,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也都提出来了。社会各方已形成共识。

  我认为,“改革不能吃老本”。中国经济经过30年改革开放积累了一些新的问题,要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必须要尽快推动新的改革,通过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