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几年来,桃源县的粮食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得到恢复性增长,并于2006年重新跨入全国粮食生产大县行列,彻底扭转了多年来粮食生产滑坡和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为了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桃源县粮食生产具体情况,我们特地进行了一次深入调

近几年来,桃源县的粮食生产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得到恢复性增长,并于2006年重新跨入全国粮食生产大县行列,彻底扭转了多年来粮食生产滑坡和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为了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桃源县粮食生产具体情况,我们特地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   一、主要成绩   据调查了解,今年来,桃源县的粮食生产取得了超历史的好成绩,其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粮食播种面积取得突破性进展。桃源县地处江南丘陵,气候温和湿润,适合水稻生长。全县耕地总面积138.77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01.61万亩。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民“两补”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对粮食的保护性收购,以及县内粮食加工企业数量、规模等进一步壮大,全县的粮食加工转化率进一步提高,粮食的销路也进一步畅通,特别是湘鲁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落户桃源后,对稻谷特别是早稻的需求量很大,县内基本不存在卖粮难的问题。加上县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种粮的优惠措施,大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据统计,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突破190万亩,农作物复种指数达261.0%,其中稻谷复种指数达159.8%,高出粮食生产滑坡的2002年40个百分点。全年全县谷物种植面积达171.4万亩,比上年增加2.2万亩,比2002年增加44.5万亩。其中早稻播种61.06万亩,比上年增加2.25万亩,比2002年增加30.4万亩;中稻及一晚播种32.85万亩,比上年下降1.54万亩,比2002年下降10.51万亩;晚稻播种68.2万亩,比上年增加1.75万亩,比2002年增加21.19万亩。全县在有条件的地方,基本上种上了双季稻。   (二)粮食总产创历史最好水平。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可达73.17万吨,比上年增产4.81万吨,比2002年增产26.04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谷物产量达69.12万吨,豆类产量达1.44万吨,薯类产量达2.6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产4.49万吨、0.07万吨和0.25万吨,又分别比2002年增产25.78万吨、0.05万吨和0.2万吨。在稻谷产量中,早稻22.78万吨,中稻及一晚15.27万吨,晚稻29.3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产2.55万吨、减产0.2万吨和增产1.84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产14.87万吨、减产3.07万吨和增产13.04万吨。   (三)高产优质稻比例高。近几年来,县农业部门通过示范带动,先后引进一批高产优质稻品种,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全县种植高产优质稻的比例达78.4%,其中早稻优质率为73.9%,中稻优质率为86.8%,晚稻优质率为78.2%。特别是像“两优培九”、“Ⅱ优802”、“Y两优7号”等优质超级稻品种,亩产可达800-850公斤,且米质优良,口感好,深受农民欢迎。   (四)机械化作业程度高。近几年来,桃源县的农业机械总量不断增加,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田间劳作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到今年8月止,全县共有各类农业机械11.48万台,农机总动力70.92万千瓦。其中水田整耕机10117台、联合收割机666台、插秧机14台。全县机耕、机收面积分别达105万亩和49.5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3万亩和6万亩。农业机械化的普遍应用,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措施   桃源县粮食生产之所以取得超历史的好成绩,与县委县政府在抓粮食生产上采取的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是分不开的。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健全责任机制。首先是明确目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粮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桃源的实际情况,今年初全县粮食工作会议确定全县计划种植粮食作物190万亩,粮食总产确保71万吨的目标,并将生产计划层层分解下达到乡镇和村组;其次是落实责任。县内通过层层签定责任状,进一步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规定县、乡、村三级行政主要领导为粮食生产第一责任人。并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乡级领导包村、村级领导包户的层层负责制,同时将粮食种植面积任务、粮食增产任务及复种指数控制指标分解到乡镇,责任落实到个人;再次是强化考核。上半年,以县委政府两办名义,对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对农业农村工作‘四个确保’的基本目标实行考核”的通知。对于未实现‘四个确保’的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取消年终评优评先资格,特别是明确了因责任不落实而出现工作失误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县内于7、8两月,组成专门工作组对全县粮食生产及相关工作进行专题督导检查,并将督导结果计入年终责任制考评。   (二)建立激励机制。一是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在从严规范涉农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同时,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列入年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今年来,全县农民负担比上年有进一步减轻,减幅达9.33%,农民人均实际负担18.14元,亩平负担11.58元,分别比上年减少1.9元和1.22元。其中,兴隆街、太平铺等6个乡镇实现零负担。与此同时,还将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生态公益林补贴、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安置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各类补贴实行“一卡通”发放,确保了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重视农村、扶持农业和保护粮食生产的决心;二是制定扶持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增加粮食产量。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增加粮食产量的优惠政策,包括奖励种田大户、评选种田能手、评比单产状元、开通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等政策。如今年上半年,县委县政府为了把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确保粮食总产和减少抛荒耕地等工作落到实处,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紧急调度资金,由农业部门组织了4000公斤优质高产杂交早稻种子、1000公斤常规早稻种子、2000公斤优质杂交玉米种子用于抛荒和缺水耕地进行复耕,不仅确保了耕地不抛荒,而且粮食播种面积、复种指数、产量也都有所增加。   (三)探索流转机制。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土地流转已十分普遍的现实情况,县内在土地流转问题上坚持“保障权益、流转有序、有偿转包”的原则,在促进土地流转、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有:一是稳定承包关系。通过落实土地二轮延包,全县共签订土地承包合同24万份,承包耕地122.6万亩,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权属,明晰了承包权责;二是指导土地流转。本着村民自愿、相互协商原则,由乡、村组织协调、在保留抛荒农户的耕地承包权属不变的原则下,采取以代耕代种、转包、租赁等形式,将抛荒耕地转包给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并付给抛荒农户一定的转包费。这种作法既保障了抛荒农户的基本权益,又使抛荒耕地得到了有效复耕,同时还扩大了种粮大户的种植规模,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农村中存在的“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现实矛盾,而且有利于粮食生产向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据调查统计,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2.6万亩,涉及农户3.8万户,农村种粮20亩以上的农户达到8500多户;三是调解土地纠纷。桃源县自实施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试点县项目以来,成立了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并组建了仲裁庭,设立了乡镇调解委员会,今年来全县共调处各种土地纠纷1200多起,及时有效地化解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据了解,全县大中小型水库灌区设计灌溉总面积103万亩,多年来,由于部分干渠和支渠年久失修,垮、漏、废、堵现象较为突出,2005年实际能灌溉的农田只有61万亩。如大型水库黄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37.5万亩,2005年实际有效灌溉面积不足27万亩,萎缩了三分之一。针对这一现实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来抓,采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发动农民自筹资金和动员社会力量募集资金等多种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有效的推进了全县水利工程建设步伐。仅2006年来,全县就先后投入资金1.3亿元,完成中小型水库整治41座,整修山塘8000多口,新修山塘及其它小型水利设施251处,渠道清淤整修4500公里。恢复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3.1万亩。灌溉条件的改善,为“缩单扩双”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优化服务机制。一是发展产业经营。主要是通过引进、扶持、发展一批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促进粮食精、深加工,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从而达到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近几年来,县内先后引进并建成了以省级龙头企业——湘鲁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的粮食加工企业群,其中湘鲁万福是以早籼稻为主要原料,加工生产大米和高麦芽糖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目前年加工早籼稻生产能力为10万吨,每年在全县订单发展专用早籼稻50万亩,有效地解决了全县所有上市销售的早籼稻出路和效益问题。该公司自去年以来正在实施总投资9238万元的第三期扩改,现已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该项目扩改全面完成后,年加工转化稻谷能力将达到20万吨;二是推广农机作业。县内通过落实购机补贴政策,鼓励、引导农民购买各种农业机械。县农机主管部门在有条件的地方多次创办机插机收样板,通过示范带动,让更多农户看到推广和使用农业机械的巨大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农业机械化的作业水平。三是提供科技服务。近几年来,桃源县农业部门通过科技引路让农民尝到了科学种粮的甜头。桃源农民对农业新技术如“撒播”技术、“抛秧”技术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还对新的优良品种情有独钟,如超级稻“陆两优996”、“株两优02”、“两优培九”、“金优207”等品种很受农民欢迎。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粮,全县120多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逐村逐户指导农业生产,并对少数抛荒耕地进行因地制宜的复耕技术指导,确保农民对农业新科技的需求。   三、存在问题   桃源县粮食生产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发展粮食生产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主要有:一是农村劳动力短缺。目前,全县有20多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农村劳动力显得相对短缺;二是种粮比较效益相对较低。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短缺,农村工价由40元上涨到60元,涨幅达50%,加上种子、化肥、农药及农机作业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使得粮食的生产成本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种粮与种其他经济作物的比较效益有所降低;三是少数农户仍存在着被动抛荒和季节性抛荒现象。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不够和缺水等原因造成的。   四、几点建议   针对桃源县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桃源县是全省耕地面积第二大县,近几年,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乱占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修路、农民建房等缺乏统一规划。据了解,自1996年以来全县累计减少耕地面积5.38万亩。   (二)进一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近几年来,桃源县农业部门在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卓有成效,但是还要进一步抓紧,要保持与时俱进,因为农业的兴盛还是要靠科技作支撑。   (三)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桃源县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根据桃源县的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桃源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部分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部分设施落后老化,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和改造,靠县内自筹资金远远不够,需国家省市继续给予大力扶持。   (五)进一步保障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是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然而这些农技人员的工资、补贴到位却成了一个大问题,他们不得不靠卖种子、化肥、农药或做点别的生意来解决生存问题,上面拨的一点经费还不够他们交保险的,势必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   (六)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保护耕地和发展小城镇的关系,耕地要保护,小城镇也要发展,不能因为要保护耕地就阻碍小城镇的发展;也不能因为要发展小城镇就滥占耕地,要把握一个度。二是要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关系,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合理发展多种经营,因为发展粮食生产是固本,发展多种经营是搞活。三是要处理好稳定承包经营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在稳定承包经营的同时,适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土地合理流转,让一些“种粮大户”、“种田能手”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向农业产业化方向过渡。实践必将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业耕地全县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