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伴随国内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食品工业每年以10.4%的增长,也带动了我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进入21世纪后,在国内经济发展推动食品消费不断升级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
伴随国内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食品工业每年以10.4%的增长,也带动了我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进入21世纪后,在国内经济发展推动食品消费不断升级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我国食品工业继续保持着蓬勃发展的态势,食品进出口规模也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食品进出口规模为225.4亿美元,至2005年我国食品进出口规模达到了442.8亿美元,5年间的年均增幅为18.4%。据海关统计,2005年的我国食品进出口规模达到442.8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9.6%。其中进口速度明显放缓,全年进口200.8亿美元,增速由2004年41.9%转为2005年的下降0.1%;出口速度则明显加快,当年出口242亿美元,增长19.1%,较2004年7.7%的出口增速高出11.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由2004年的2.1亿美元迅速扩大至41.2亿美元。2005年我国食品进出口的主要特点如下:一、2005年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原料性食品出口实现增势良好,加工食品出口遭遇寒冬
2005年国内食品供给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国内传统大宗原料食品如水海产品、谷物及谷物粉、蔬菜和鲜、干水果及坚果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出口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2005年我国水海产品出口43.5亿美元,增长7.3%,占当年我国食品出口总值的18%;蔬菜出口33亿美元,增长18.7%;谷物及谷物粉出口15.2亿美元,增长83.5%;鲜、干水果及坚果出口9亿美元,增长17.3%。而我国加工食品的竞争优势相对较弱,并受进口国诸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不利因素制约,出口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我国烤鳗出口4.2万吨,价值5.8亿美元,分别大幅下降30.3%和20.7%;蘑菇罐头出口2.7亿美元,下降4.7%。
(二)食品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出口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2005年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食品179.5亿美元,增长20.1%,占我国当年食品出口总值的74.2%;加工贸易方式出口55.5亿美元,增长20.4%,占我国当年食品出口总值的22.9%。
(三)对主要出口市场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2005年我国对日本出口食品73.2亿美元,增长8.4%,占当年我国食品出口总值的三成,继续保持我国食品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对其他主要出口市场欧盟、韩国、香港和美国分别出口27.9亿美元、26.6亿美元、24.8亿美元和24.7亿美元,分别增长34.1%、36.2%、1%和24.9%。
(四)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据主体地位,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 “一慢一快”
2005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06.2亿美元,增长17.3%,占当年我国食品出口总值43.9%;国有企业出口增长缓慢,全年出口62.3亿美元,增长5.5%;私营企业出口61.8亿美元,增长44.2%,占当年出口总值的25.7%,对当年食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8.7%。
(五)山东、广东和浙江等3个食品出口大省占据我国食品出口的半壁江山
2005年山东、广东和浙江分别出口66.3亿美元、33.4亿美元和20.5亿美元,分别增长24.5%、3.2%和9.9%。上述3省合计出口120.2亿美元,占据当年我国食品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二、2005年我国食品进口的主要特征
(一)大豆、食糖进口步伐明显加快,小麦进口出现下降
2005年我国进口大豆2659万吨,价值77.8亿美元,分别增长31.4%和11.5%;进口食糖139万吨,价值3.8亿美元,分别增长14.4%和39.1%。而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比上年增产292亿斤,国内粮食供求矛盾得到缓和,当年小麦进口出现大幅下降。2005年我国进口小麦354万吨,价值7.7亿美元,分别大幅下降51.2%和53.1%。
(二)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加工贸易增长迅速
2005年我国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食品153.6亿美元,下降5%,占当年我国食品进口总值的76.5%。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29.7亿美元,增长22.7%。
(三)美国、东盟和阿根廷是我国进口食品的主要来源地
2005年我国从美国进口食品43.1亿美元,下降13.3%,占当年我国食品进口总值的21.5%,是我国第一大进口食品来源地;自东盟进口食品35.2亿美元,下降1.7%;自阿根廷进口29.6亿美元,增长10.8%。
(四)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口主力,国有企业进口小幅下降
2005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食品89.6亿美元,增长18.2%,占当年我国食品进口总值的44.6%,是食品进口的绝对主力。国有企业进口68.5亿美元,下降14.1%;私营企业进口33亿美元,与上年持平。
(五)北京、山东和广东等食品主要进口省市进口升降不一
2005年北京、广东分别进口食品35.3亿美元和29.3亿美元,分别下降12.6%和18.7%;山东进口34.3亿美元,增长14%。上述3省市合计进口食品98.9亿美元,占当年我国食品进口总值的49.3%。
三、当前我国食品进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的现代化生产步伐不断加快,国内食品的生产加工能力明显提高,食品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水海产品、蔬菜、水果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提升,食品的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食品出口的硬伤
由于食品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健康问题,所以食品安全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虽然得到有效地监管,但一些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丹红、孔雀石绿、劣质奶粉、毒粉丝、陈化粮等等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食品安全仍然明显影响国内居民的日常生活。食品安全问题制约了国外市场对我国食品的进口需求。如2005年6月发生的“孔雀石绿”药残事件,由此引发药残事件使我国烤鳗出口严重受阻。虽然我国早在2002年5月就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但由于孔雀石绿价格便宜且治疗水霉病等功效明显,部分养殖者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仍偷偷使用。2005年我国出口烤鳗仅4.2万吨,价值5.8亿美元,大幅下降30.3%和20.7%。
(二)“反倾销”——我国食品出口的绊脚石
2005年我国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51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我国食品行业也未能“独善其身”。早在2003年美国就对我国出口冷冻或罐装暖水虾提出指控,要求对来自我国的进口虾实施反倾销措施。2005年1月,美国裁定除湛江国联获得零关税外,其他虾产品企业对美出口存在倾销行为,被征收27.9%到112.8%不等的反倾销税,使我国对虾产品出口严重受阻,2005年我国对美出口对虾(包括鲜、冷、冻对虾和对虾仁)7627吨,价值3758万美元,分别下降53.5%和55.9%。另外,我国的蘑菇罐头分别被美国、欧盟采取征收反倾销税和实行关税配额限制措施,当年我国蘑菇罐头对美、欧的出口值分别下降了11.5%和7.4%;2005年4月、5月澳大利亚和墨西哥也相继对原产于中国的蘑菇罐头进行反倾销调查。
(三)“绿色壁垒”——我国食品出口的瓶颈
加入WTO之后,虽然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逐步取消,但部分发达国家为保护国内产业不受冲击,频频利用自身经济优势设立的各种“绿色壁垒”限制外来产品的进入。如欧盟从2005年8月起,对硫丹(具有杀螨作用的有机广谱杀虫剂)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从30毫克/公斤调整为0.01毫克/公斤,导致2005年我国茶叶对欧盟出口茶叶1.6万吨,价值3359万美元,分别下降24.2%和6.9%。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2006年1月1日欧盟开始实施新的《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特别要求进口食品必须符合新食品安全法的标准,否则不准进入欧盟市场。日本在2006年5月份正式施行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针对进口食品、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明确设定了近5万个暂定标准。比如将茶叶农残限量指标增至276(种)类,检测办法也更为苛刻,部分项目将“茶汤检测法”改为“全茶溶剂检测法”,大幅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这一系列“绿色壁垒”使我国食品走出“国门”的难度不断加大。
(四)国内食品安全体系——我国食品出口的软肋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科技、环保等部门,形成了多部门管理格局,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这使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局面。特别是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4级构成,标准之间的矛盾问题突出,并且实施的食品质量认证标准体系并未同国际标准相接轨,使通过国内质量检查和安全认证的出口食品常常止步于国外的“绿色壁垒”。尽管我国2005年我国出口因质量问题遭遇退运的食品价值比2004年下降22.9%,但仍然高达6246万美元。
(五)市场开放——我国食品行业的隐痛
食品是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入世后农业协议的规定,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从2001年的19.9%降至2005年的15.3%,2006年关税税率进一步下调至15.2%,进口配额、许可证等贸易限制措施逐步弱化和取消,导致国际市场上大量廉价的食品涌入国内市场,对国内食品行业的长期发展的冲击不容忽视。2003年10月1日中泰水果实施“零关税”以来,随着中国—东盟“早期收获”计划的逐步实施,我国自东盟进口水果逐年增加,进口量从2003年的77.6万吨逐年增至2005年的90万吨,东盟已成为我国进口水果最大的“果园”,特别是东盟的热带水果成本低、品质好,且成熟期略早于我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进口的水果不仅对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的水果种植户造成巨大压力,同时也挤占了国产热带、亚热带水果的市场份额。
四、2006年1季度我国食品进出口的基本情况及预测
今年1季度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规模达到105.9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9.3%,占同期我国进出口对外贸易总额的2.9%。其中进口45.4亿美元,增长3.8%;出口60.5亿美元,增长13.9%,实现贸易顺差15.1亿美元。从目前态势来看,全年依然能够食品进出口保持10%左右的增速,仍然呈现“进慢出快”发展势头,贸易顺差比上年有所增长。
针对目前我国食品进出口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仍然需要致力于:一是建立健全国内的食品安全体系,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在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的同时,应积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卫生监控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和有效控制体系(HACCP),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卫生的质量,特别是加强出口食品安全卫生的监控,促使我国出口食品的生产管理和安全卫生监控与国际接轨。二是鼓励企业积极应诉国外的“反倾销”。反倾销是一种依法进行的行政调查措施,应诉是企业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减少损失的办法,企业是胜诉得最直接受益者。所以,积极引导企业提高抗辩意识,加强合作意识,按规则据理力争,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是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开拓多元化市场。积极引导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区域产业竞争力,打造和发挥特色产品的品牌优势,增加产品附加值,拓展食品出口的利润空间。同时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有针对性地参加境外食品展销会、博览会,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并引导企业在巩固原有主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拉美、非洲等市场,形成我国食品多层次、多元化的出口贸易格局。
分析展望食品我国增长进出口出口形势进口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