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入世以来,在市场这个无形巨手的作用下,国内豆油市场跌宕起伏较大、震荡频率周期较快,曾经在2002、2003年给予过我们喜悦、激情,使大家获益颇丰;也在2004、2005年又给我们带来沮丧和苦涩的回忆。无论大家是留恋昔日兴奋、痛恨,还是一丝丝惆怅

入世以来,在市场这个无形巨手的作用下,国内豆油市场跌宕起伏较大、震荡频率周期较快,曾经在2002、2003年给予过我们喜悦、激情,使大家获益颇丰;也在2004、2005年又给我们带来沮丧和苦涩的回忆。无论大家是留恋昔日兴奋、痛恨,还是一丝丝惆怅,而市场轨迹终归还是要按照客观规律运行,豆油企业、经销商的格局洗牌总要进行,国际著名外商涉足投资中国豆油市场步伐在加快,2006年食用油进口取消配额限制,禽流感疫情还在间断发生。所以面对如约而来的2006年市场诸多因素不能气馁,而应认真分析掌握国内外生产、需求形势,利用存在和即将产生的各种利弊因素,摆脱2005年全年因国内豆油市场相对疲软,豆油价格持续走低造成的生产、经营微利甚至亏损或退市观望的阴影,把握豆油期货上市使2006年的豆油市场舞台空间加大的契机,在市场畅游中不断闪现激情,把握未来商机,向市场要效益。笔者对2006年豆油市场进行如下分析:

一、豆油市场的历史回顾
我国豆油市场1999年以来的价格走势一直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很强。如国内市场豆油价格在1999-2000年和2004-2005年两个时间段大幅下跌的走势都是在年初一个反弹后进行的;2001年是总体呈现平稳低迷震荡走势;2002年、2003年上涨均是在下半年等等走势均与国际市场CBOT期货走势雷同。这主要是我国大豆、豆油生产的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长期依靠大量进口来弥补国内市场的巨大供需缺口。

由于国内外大豆、豆油市场价格走势的相同,同样也促使我国的油脂油料的生产形势与全球生产也处于看似巧合的状态,仔细观察历史大豆历年产量图表和美元炒作下的国际大豆价格变化趋势图,不难发现,正由于97、98、99年以及2004、2005年的国内、国际大豆大幅增产,是上述1999-2000年和2004-2005年价格总体下跌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99年以前我国免征进口豆粕增值税政策支持下我国大量进口豆粕,减少大豆进口数量、增大豆油进口数量,造成国内外豆油市场的高位价格,刺激了大豆生产。而恢复征收进口豆粕增值税造成1999-2001年大豆进口数量的大幅增加和豆油进口的大量减少(2001年豆油只进口约7万吨),加上国际、国内大豆增产幅度加大等诸多因素也是该阶段豆油价格下滑的一个关键因素。虽然2000年末豆油价格已经跌入谷底,但2001年我国距离加入世贸组织只有咫尺之遥,谈判进入尾声时期,国内市场错误估计了入世后的形势,因此,在国际市场豆油价格已经节节上扬情况下也未能使市场形势,而是一直低迷震荡,总体保持平衡。
但99年7、8月份出现的豆油价格反弹主要是大豆季节性枯竭期和价格长期下滑需要消化的反应,之后饲料、养殖业需求增大和国产新豆上市压力形成了豆油价格的深度下滑。2000年6、7月国内外豆油价格的反弹仍是受到我国6月1日起仅仅恢复几个月的免征进口豆粕增值税政策的影响,此项政策很快就遭到国内众多油厂反对而取消。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入世后,由于对国际市场供给形势和价格走向缺乏正确认识,2002年上半年没有考虑到国内市场豆油消费已经由2002年以前国内豆油消费受国民收入低、国家宏观控制及市场没有放开下的缓慢增长,转为2002年入世以后油脂油料供给量不断增大、国民收入和外资投资油厂下压榨、精练能力大幅增长,以及市场进一步放开情况下需求大幅增长因素,仍在积极处理库存和按以往经验规律进行市场经营,保持了国内市场价格的平稳。同时较上年大量减少了进口大豆数量。下半年,在需求增大、国内市场大豆严重短缺和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下,加上当时担负城镇居民食油供给的国企油厂库存大幅减少,甚至需要补库,造成国内豆油价格的快速上涨。但9、10月份国产大豆上市压力再次使豆油价格出现短暂的快速回落。然而国际市场油菜籽的减产以及国内油菜籽减产110多万吨,支持了国内豆油价格的继续快速上扬。

2003年非典疫情一度使得人口流动减少,餐饮业、食堂临时关闭,民工不能外出打工等因素造成豆油需求大幅下降,前三季度价格平稳震荡;但10月份起因国内外油脂油料大幅减产出现豆油价格的暴涨。2004、2005年国际、国内油脂油料产量连续增产和国内进口大增下、供给过剩后的持续下跌局面。综观我们熟悉的2005年,国内豆油价格明显的上扬只发生了屈指可数的4次。四级豆油、一级豆油行情从年初至8月中旬以不同下降阶梯持续震荡下滑,价格从6000元/吨、6400元/吨下降到5100元/吨、5240元/吨,降幅分别达15%和16%左右。其次,8月中旬至12月份的波浪震荡阶段。价格围绕5200元/吨、5400-5450元/吨震荡,谷低价格在9月底和11月中旬,最后峰高在11月底,四级豆油、一级豆油价格达到5400元/吨和5700元/吨,年底价位在5180元/吨和5400元/吨。

二、目前大豆市场的基本面、特点
1、我国食油产不抵消,外贸依存度高; 豆油为我国食用量最多的品种,也是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品种。全国大豆榨油消费量中2003/04、2004/05、2005/06年度进口大豆占全部榨油大豆的比重分别高达74%、76%、80%;我国豆油市场供给量中,进口豆油的比重分别为38%、24%、28%。

我国食油产不抵消,缺口扩大,需利用国外资源。入世过渡期中食油TRQ实现率较高,前三年食油进口TRQ分别实现55%,68%,76%。且大豆进口剧增,已超过国内大豆总产量,占世界大豆贸易量1/3。按入世承诺,2006年取消食油TRQ,全部食油进口均实现关税化(9%)。借鉴2004年国际大豆价格暴涨暴跌、2005年持续下跌的教训,应特别关注国际食油市场的巨大风险。

注:1.2002-2005年,食油进口TRQ内关税均为9%;TKQ外关税,2002(52.4%),2003(41.6%),2004(30.7%),2005(19.9%)。

2.2002-2005年,食油进口TKQ中,国营和私营分配比重,2002(34:66)、2003(26:74),2004(18:82),2005(10:90)。

3.2006年以后,取消食油进口TKQ,食油进口均实行统一关税9%。

2、近年来国内豆油供给与消费情况
近几年我国植物油进口量和国内产均量出现大幅提高,监测显示,2004年我国植物油供给总量超过2000万吨,与1998年1040万吨的供给量相比翻了将近一番。2005年我国植物油供给量在经历了2003-2004年的迅猛增长后,增长势头出现减缓。在这一年,虽然豆油产量再度刷新历史纪录,但由于菜油产量明显下滑,植物油进口总量也出现下降,所以,国内植物油供给总量将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供给量逐年增加的同时,我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也出现快速增长。2005年我国植物油消费总量预计将再度刷新历史纪录,食用消费及与工业消费数量均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预计2005年我国植物油食用消费总量将达到1700万吨,人均消费数量超过13公斤;2005年我国植物油工业及其他领域消费数量预计达到350万吨,与2004年基本持平。

(1)国内豆油产量。1999年以前,我国豆油产量基本上处于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豆油产量为65万吨,到1999年达到195万吨,8年时间增长13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6万吨。从2000年开始,我国豆油产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几乎每年都会刷新历史纪录。2004年我国豆油产量达到480万吨,较1999年的195万吨增加了285万吨,1999-2004年平均每年增长57万吨。预计2005年我国豆油的产量将达到570万吨,将再度刷新历史纪录。

国内豆油产量不断增长与我国大豆进口量大幅度增长密切相关。1999年以后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增长明显加速,致使2000和2001年我国豆油产量分别达到290万吨和365万吨,较1999年的195万吨显著增加。2002年正式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这一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仅为1131万吨,较2001年的1394万吨减少263万吨,减幅将近两成。受此影响,2002年我国豆油产量为360万吨,基本保持上年水平。2003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再度迅速增加,达到2074万吨,较2002年增加943万吨,增幅达83%。2004年国际大豆价格大幅回落,国内初榨油厂亏损严重,同时因种衣剂大豆事件加强了质检力度,当年大豆进口量有所降低,国内豆油产量增速出现减缓,但仍达到创纪录的480万吨。2005年1-11月我国大豆的进口数量达到2397万吨,较2004年同期增长33%,2005年全年进口大豆的数量预计将达到2597万吨,国内豆油产量将达到570万吨。

进口大豆数量大幅增长导致国内豆油产量激增,国产大豆在榨油消费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6年大豆榨油消费中进口大豆所占的比例仅为13%,而国产大豆比例则高达87%,1999年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所占比例分别为38%和62%,至2005年,进口大豆所占比例已高达80%,而国产大豆所占比例则下降到20%。

(2)豆油生产分布
我国豆油的生产分布面较广,在上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内,我国豆油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等大豆主产区。近年来,南方沿海地区兴建了很多大豆加工厂,它们大多使用进口大豆进行加工,其中江苏、山东、辽宁、广东等四省区是榨油能力最集中的区域。

(3)豆油生产企业
据国内相关机构统计,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采用浸出工艺压榨大豆的企业共596家,日压榨大豆能力为29.706万吨。另外,我国还有小型机榨油厂、油坊2000家以上,估计日压榨大豆能力在3000吨以上。据上述情况预计,截至2005年年末,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已经达到30.026万吨。按工厂年生产300天(年车间开车率82%)计算,全国全年大豆压榨能力已经达到9008万吨。调查情况表明,我国近几年新建的大型油厂已占据大豆压榨行业的主导地位,大部分中小型油厂将被彻底淘汰出局。

另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动工新建、扩建、筹建的大型大豆压榨企业12家,预计日压榨大豆能力为3.72万吨,这些新厂2006年底前投入使用,年增加有效大豆压榨能力1116万吨。因此我们预计,到2006年年末,我国年大豆有效压榨能力将超过1亿吨。

2005年天津的油厂建设值得一提,首先是嘉里投资建成具有1000吨日精炼能力的油厂,之后九三投资建成日压榨5000吨大豆、日精炼能力1000吨的油厂,使天津地区日压榨能力扩大了10倍,达到7700吨以上,日精炼能力达到5500吨以上。加上临近地区汇福日万吨的压榨能力和千吨的精炼能力,山东豆油流向京津地区的情况在2005年大大减少,天津豆油价格成为全国的风向标之一。

2006年我国取消了食用油进口配额限制,全国共有712家油脂企业和经营公司获得进口油脂资质。其中天津有近30家企业和油厂获得资质。同时,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指定的1月份上市豆油期货交割仓库大多在沿海地区共计10多家港口油厂,天津占了6各名额,分别为中盛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天津嘉里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天津惠鑫大豆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天津龙威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正大集团(天津)实业有限公司、北海粮油工业(天津)有限公司。

(4)豆油贸易情况
从豆油进口的主要国家来看,阿根廷和巴西是我国豆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国。近几年,我国豆油进口量的90%以上来自这两个国家,而来自美国的豆油进口量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主要是南美豆油价格低于美国。

我国大豆的人均产量较低,豆油供给一直存在缺口。1996-2001年,我国豆油进口量逐年下降,特别是2000年和2001年下降态势更为明显,而在2001年以后,我国豆油进口量又迅速增加。

2001年之前我国豆油进口量之所以出现下降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在2001年以前(包括2001年),我国对植物油进口管理较为严格;二是2000年和2001年我国大豆的进口数量出现明显增加,对豆油进口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受以上两方面因素影响,2001年我国豆油的进口数量仅为7万吨。

2002年我国对植物油进口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制度,豆油配额内关税由原来的13%降到9%,同时,豆油配额数量也逐年增加,这使得2002-2004年我国豆油的进口数量连续三年大幅增加。2004年我国豆油进口数量达到251万吨,较低谷阶段的2001年进口量增加了245万吨。2005年由于进口大豆数量大幅增加,国内豆油价格与国际市场长期处于倒挂状态,进口豆油数量明显下降。目前预计2005年我国豆油进口量为170多万吨,较2004年减少70-80万吨,减幅接近三成。

2006年我国将取消植物油关税配额,豆油进口环境将更加宽松。没有配额限制,有条件进口豆油的企业数量会明显增多,豆油进口数量的不确定性也会明显增强。但根据国内豆油市场的实际情况及历年配额的完成状况分析,2006年我国豆油进口量预计不会明显增加。

(5)我国豆油需求平衡状况。我国豆油食用消费数量在2000年以前基本处于一个缓慢的增长态势,98/99年度豆油食用消费量为240万吨,99/2000年食用消费量上升到260万吨,2000年以后豆油食用消费量出现快速增长,2003/04年度达到600万吨,2004/05年度食用消费增加到720万吨。目前预计2005/06年度豆油食用消费量为75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30万吨。同时2004、2005年豆油消费量已占植物油消费总量的35%-40%。

(6)2005年国内豆油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到倒挂。受进口大豆数量较大影响,2005年进口毛豆油到岸成本价虽然起落频繁,但基本上处于四级豆油价格之上,国内与国际市场豆油价格倒挂现象已非常严重。国内四级豆油出厂价格经常明显低于进口毛豆油到港成本,如11月船期阿根廷毛豆油为例,10月中旬C&F报价为515-525美元/吨,折合到岸完税成本价为5280-5380元/吨。11月沿海地区四级豆油出厂价格仅为4960-5080元/吨,较进口毛豆油完税成本低200-400元/吨,价格倒挂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国内进口毛豆油到港完税价格为5080-5100元/吨,而港口分销价格却在5050-5080元/吨之间,沿海地区四级豆油出厂价格仅为5020-5080元/吨,较进口毛豆油完税成本低20-60元/吨。受此影响进口豆油数量已较去年出现明显下降。

(7)2006年以后我国豆油进口量预计不会明显增加。首先,由于豆油与大豆的密切联动关系,在豆油进口方面必须考虑当年大豆进口数量的影响,由于我国进口大豆关税仅为3%,比进口豆油关税低出6个百分点,在压榨效率相同的情况下,进口大豆进行压榨比直接进口豆油在成本上更为合算,在市场上也更具竞争力;第二,从历年来我国豆油配额完成情况上看,每年我国豆油配额都或多或少存在完不成的情况。2002年我国豆油进口占当年配额的比例仅为35%,到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81%,但在2005年豆油进口占当年配额的比例预计将下降到50%以下,五成以上豆油配额没有使用。

(8)目前豆油市场呈现的几个新特点。①从近年来豆油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看,节日消费旺季和热点退温,失去以前节日需求火爆、价格上扬的场面;②因大豆进口压榨成豆油与豆油进口数量和占国内总供给的90%左右,因此与国际市场价格的联动性进一步增强;③国际市场大豆进一步增产可能性极大,豆油库存增大,国内供需处于动态平衡;④波动频率快、价格变化幅度大;⑤影响因素较多。如:养殖业效益、饲料及相关配料价格、国内外天气、飓风、原料产量、压榨开工率、人民币升值、燃料油价格的变化。

三、2006年豆油走势预测
1、从99-2005年国内豆油价格图归纳2006年走势。这几年的走势为:99-2000年价格快速下降;2001年总体平稳;2002-2003年大幅上涨;2004-2005年直线下降。并且两个阶段的下降均在年初有一个走高过程。按照这个过程看2006年豆油市场将进入一个平稳震荡的低迷阶段。从产销关系看,2005年大豆获得丰收,价格下滑,但目前大豆、豆粕价格相对尚有下滑空间,尽管国内外豆农收益减少,种植积极性受到打击,因此,2006年大豆产量将与2005年持平或小幅降低。

2、在2006年中豆油市场进行洗牌,油厂将谨慎生产、经营。2005年大多油厂豆油效益较差,甚至在破产边缘,不仅在2006年一部分油厂需要重新组合,市场需要整合,而且造成了当年的豆油结转库存大幅降低和2006年豆油产量的降低。就目前而言,由于效益不佳和需求不足,大多油厂开工率也就在50-70%之间,甚至有的工厂在国际市场上洗掉了购买的大豆原料。

3、国际贸易经验增多,将使市场更趋于理性。盲目的、蜂窝式或迫于压力进口大豆、豆油,使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交了学费。目前,我们的进口商、油厂都拥有了在国际市场商战经验,所以不会出现2004年初的高价盲目采购,可以说在2005年凭借经验已经成功限制国际市场价格的国际基金的操控。尤其豆油进口配额限制取消,没有规定的完成数量,可以选择合适时机、避开购买高峰期、高价位区。国际市场再难有机会炒作中国集中购买而预先抬高价格。

4、2月、3月国际市场价格难以像往年那样上涨。2005年世界大豆增产,大豆、豆油的库存都在增大,而需求却在减弱。尤其至今美国还尚有近70%的大豆未出口,如此大的压力,国际价格很难上扬。除非南美干旱天气、大豆锈病等严重影响产量。

5、国内节后淡季,价格难以上扬。国内普通消费者大多已经备足豆油,其用量一般至少可食用三个月,甚至达到半年,短期内基本已无采购计划,另外,中间商也因终端进入消费淡季,豆油订货也非常谨慎,将直接打击后市豆油行情。但此期间,还存在大范围暴发禽流感疫情的危险。禽流感仍将影响市场对禽产品以及豆粕的消费信心。国内豆粕低迷的行情将迫使油厂降低开机率,减少豆油产量,从而有利于豆油市场减压,使其行情得到提振。

6、南美大豆上市时,豆油价格面临回落。4月份之后,南美大豆相继收获,国内外市场都将承受集中上市的压力。但随着天气转暖,棕榈油勾兑条件成熟,将不断挤占豆油市场份额。以及夏季菜籽的收获和加工,新菜油也将充斥市场,与豆油形成竞争之势,国内豆油供需矛盾再次显露无疑,豆油价格有可能应声回落。其具体跌幅将取决于国内外大豆以及豆油价差。

7、夏季国内豆油价格将可以逐渐坚挺。到7-8月份之后,国产大豆青黄不接,南美大豆集中上市压力逐渐解除,大豆及其产品价格面临理性回升。

8、随着秋季到来,豆油行情将低迷。秋季油料作物陆续上市,上市压力将再次显现,尤其此时养殖业对豆粕需求增大,豆油产量增大,促使豆油价低迷震荡。但是国庆、中秋"双节"之前,各油厂、贸易商还要完成豆油小包装节前足量备货,国内豆油还可能发生供应紧张的状况,此时各油厂将比较敏感,将有助于豆油价格走出一段久违的上涨行情。双节之后,国内豆油需求又将归于平静,国内外新季大豆也将陆续到货,国内豆油市场将再次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其价格终将发生高位回落。

9、国际大豆价格的下降使豆油难以上涨。2005年中、美两国大豆的丰产使国际大豆价格自反弹高点快速回落,目前在500-600美分/蒲式耳区间内震荡。而南美大豆目前长势良好?有可能创造新的产量纪录。供应量的增加将直接打压商品价格,国际大豆供应充足使价格在近阶段内难见起色。作为大豆的下游产品,豆油价格自然也要受到压制。

四、豆油期货加大了市场的舞台空间
国内外大豆、豆油市场因其受到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忽上忽下、频繁震荡走势让人难以把握。尤其近几年世界大豆、豆油产量日益增长,价格却不是一味的下跌,但在禽流感、战争、飓风以及能源等因素影响下照样发生暴涨暴跌行情,油厂以及经营者经常陷于困窘之中。2006年大商所上市的豆油期货受到了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完善了大豆避险体系,实现品种间的套利操作,为国内的油脂加工、贸易、消费企业提供了全面的套期保值操作手段,可以实现品种间的套利操作,真正为企业提供避险场所,为投资者发现投资机会创造了条件,使豆油市场的舞台空间加大。

1、豆油交割标准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油期货合约标的物是大豆原油---以大豆为原料加工的不能供人类直接食用的大豆油,产地不限。标准执行GB1535。交易所有关人士介绍,国产设备生产的大豆毛油一般都符合交割标准。

2、交割方式多样。
虽然进口毛豆油进行期货交割还需进行二次处理(主要是溶剂油残留超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口毛豆油的交割,但是豆油期货具有流通量大,商品率高(产量500万吨以上,90%以上商品率),为豆油期货交易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价格波动大,适宜期现套作。交割方式多样,贴近现货市场,采用期货转现货、滚动交割等方式,采用厂库仓单和仓库仓单相结合的仓单流转方式,符合现货流通习惯,便于企业灵活操作和节省成本,高效、快捷地完成交割。

3、沿海港口厂库作交割库,交易商增加灵活性。
豆油交割库设置在港口油厂,方便交易厂商规避大豆、豆粕和豆油期货之间投资组合的风险。

对大豆加工企业来说,“买大豆,卖豆粕和豆油”投资组合是“无风险套交易”的扩展。从跨品种套利的角度来看,理论上这个组合模型涉及的合约月份应该是同一个月份。稍加改进,可变成“买近期月份大豆,卖远期月份的豆油和豆粕”(豆油和豆粕还是同一个月份)的跨期、跨品种组合模型。但大豆期货交割库点只在大连,失去了诱人的魅力,而豆油生产后可直接交割注册仓单。在期转现那更是油厂的拿手好戏,在交割库的厂区可进行加工生产,或厂区进行销售或仓单交易。而交割豆油外运也十分方便,天津大多港口油厂豆油自己的输油设施,并且费用少。

对小型交易商而言,在期货中进行套期保值中采购现货注册仓单比较容易,首先大的交割油库就有合格的豆油可供,费用较低,不必像其他品种注册仓单时那样奔波采购现货;而到交割日将仓单转为现货时,可以直接卖给厂家,也可以在厂库就地销售给购买者,非常灵活方便,尤其可以和交割厂家商议用原油付加工费、损耗办法,把原油折换成一级豆油。
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