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30年来的旅游管理体制变迁,实现了由政府管制、主导、引导到服务和监督的职能转换。具体体现在:管理对象由管理直属企业到管理旅行社、饭店行业,继而延伸到管理旅游全行业,由旅游景点开发到旅游目的地建设;由一个部门、一个行业拓展到全行业、

  30年来的旅游管理体制变迁,实现了由政府管制、主导、引导到服务和监督的职能转换。具体体现在:管理对象由管理直属企业到管理旅行社、饭店行业,继而延伸到管理旅游全行业,由旅游景点开发到旅游目的地建设;由一个部门、一个行业拓展到全行业、目的地和全社会;管理手段由单一的行政指令到通过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等来引导和指引企业;管理范围由规范旅游从业人员到关注和满足居民大众的旅游需求;管理理念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关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保护、遗产保护、全民素质和国家形象等综合效益。当前,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旅游管理正在发生进一步的变革。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努力实现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快构建面向海内外游客的服务保障体系。   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发展、改革、创新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证明,制度安排、体制创新和政府主导作用是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已经基本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模式,旅游业发展的重大制度性障碍已基本消除,并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的战略,这将为实现旅游强国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五)旅游市场开拓:从宣传到营销   在旅游业起步阶段,受供给短缺的制约,旅游工作重点是对供给的管理。随着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逐渐充裕和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旅游工作的重点转向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协调兼顾。旅游市场开发是需求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以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市场营销,是旅游业突出的特色,也是世界各国业界的普遍做法,反映了旅游业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   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市场营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旅游宣传工作取得了相应的进展。从1981年起我国先后在东京、巴黎、纽约、伦敦、法兰克福、悉尼、洛杉矶等城市设立旅游办事处。1983年,国家旅游局设置宣传司,1988年,国家旅游局设置国际市场开发司,负责研究制定开拓国际市场战略和具体实施办法、旅游对外宣传并组织实施,开发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初步建立起了自中央到地方、从旅游管理部门到各旅游企业的旅游市场促销的机构体系。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使中国旅游业经历了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市场危机,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陡然减少20%,重振刚刚崛起的中国旅游业,成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重大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各级政府进一步意识到旅游促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始增拨专项资金,在国际上进行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旅游产品的推广。为了扭转旅游市场的下滑局面,国家开展了多种市场营销手段和市场促销活动,包括主动发布旅游信息、提供优惠价格、参加国际旅游展览会、邀请国际旅行商等,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国家旅游促销理念和方式,从零星的、随机的被动宣传,变为主动的、有计划的、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营销。实践证明,旅游市场促销在确立和改善中国旅游形象,提高旅游吸引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1992年的“中国友好观光年”开启了全国“旅游主题年”的序幕,之后国家旅游局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集中开展宣传促销和产品推广活动。截至2007年,中国已有年300万人次以上的客源国3个,年50万人次以上的客源国13个,全面开拓国际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于单一的入境旅游需求拉动,中国的旅游宣传促销一直以境外市场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在国内旅游市场促销中投入的资金比例也越来越大。1991年开展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评选活动,虽然仍面向海外旅游者,但适逢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崛起,客观上具备了内外市场兼顾的促销功能。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来抓,国内市场促销投入也日益加强。1998年,中央把旅游业明确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营销的重点也完成了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主抓国际市场转向国际、国内市场两手抓。   30年来,旅游市场营销的重心呈现逐步下移的趋势,旅游促销的方式方法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省区市、各地方开始开展多样化、多元化的营销,尤其是旅游城市日益成为旅游市场促销的主体。旅游媒介的选择也愈发多样化。从以杂志、宣传册等书面媒体为主,到电视、互联网、VCD、制作精美的旅游图册及富有特色的地方性旅游导游手册、手机短信等,单一手段的市场营销被淘汰,代之以复合式、大范围、多角度、全方位的与国际接轨的营销模式。1997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开通中国旅游网,在政府部门中率先进入“信息高速公路”。1998年,广东省旅游局组织的“广东人游广东”活动,激发了居民省内游的热潮。1999年广西首创的“大篷车”旅游促销活动,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2002年1月,国内第一家专业性旅游卫视频道———海南电视台旅游综合频道(旅游卫视TSTV)正式播出,开创了旅游专业电视媒体之先河。2002年10月我国第一个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广东南海DMS正式建成,成为我国旅游促销信息化建设的标志。自1998年起,开始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CITM),到2008年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0届,成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专业性和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际旅游盛会。   旅游业具有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命脉的显著特点。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压力促使国际旅游市场的客源争夺趋于白热化,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赋予旅游业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更多使命。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强化了旅游业扩大市场规模、优化市场结构的动力,旅游市场开发的任务也更加艰巨。随着发展初期短缺经济下的卖方市场已经过去,中国旅游业也整体进入到买方市场,保持旅游市场较高增长速度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国际区域形势不稳定、经济危机、能源紧张、疾病疫情、自然灾害等因素,对旅游市场的增长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些变化,对旅游市场开发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市场开发的趋势,将是更加具有联动性、持续性、应变性和快捷性以及更高的专业化要求、资金投入需求和投入—产出效益。(六)国际化发展:从引进到交融   中国旅游和世界旅游相互交融,构成中国旅游业比较完整的国际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加入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各类国际组织;二是外资饭店集团和管理公司的进入;三是外国旅行社的进入;四是外资全面进入旅游领域;五是中国旅游业“走出去”的进程。   旅游业发端于入境旅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借助国际资金、经验和技术始终是旅游业提高发展水平的一条捷径。根据商务部统计的相关数据,截至2006年底,中国旅游业服务领域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347个,累计合同外资金额127.21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72.79亿美元。除了资本外,还包括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国际人才、引进国际规划、进行国际招标等等,一方面弥补了旅游方面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也通过学习、消化、吸引,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旅游业积极谋求开放、友好、和谐发展的国际形象。旅游业由于其天然的国际化特征,一开始就实现了就地出口风景、商品、文化和劳务的经济利益。之后,通过双向的开放,增加外来者好感,又达到了扩大经济交往、增进双边投资、促进双方合作、增进长期友谊的目的,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中国国家旅游局加入世界旅游组织之后,与之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国际影响和地位不断提高,中文已成为了世界旅游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此后,中国旅游行业加入太平洋亚洲旅行协会(PATA),成为全球旅游界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国旅游业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相结合。对外开放是中国旅游的国际化过程,对内放开是中国旅游的市场化过程。中国早期开放的重点是对外资和外国人,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后期的放开重点主要是针对本国公民和企业,着眼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旅游业对内对外两方面的开放逐步协调,内资外资实行国民待遇,除了局部领域外,旅游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性措施基本消除。在旅游业开放过程中,外资进入和民企发展是两个主导性的因素。外资进入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在关键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产生了比较深远的社会影响。民营旅游资本的发展虽然起步晚,但速度较快,形成了一批具有良好治理结构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成为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进入新世纪,中国旅游业呈现出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态势。世界各大饭店公司、各大旅游集团都进入中国,国际竞争在中国本土上展开,中国的国内市场在国际化后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一个战略要点。国内市场国际化要求中国的旅游经营单位,不仅要和本土的运营商竞争,还要与已经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共同争夺中国市场。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旅游业全球化的过程。   基于赶超式的发展道路,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界一直强调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中国旅游企业和经营者“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也将明显提高。(七)科教兴旅:从策略到战略   教育与科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持和持续推动力。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产业性质的明确和入境旅游的高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尤其是外语导游、饭店管理人员非常紧缺。开展旅游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是在卖方市场推动下的迫切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进入信息时代,随着旅游供给短缺的解决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旅游业逐步进入买方市场和跨越式发展阶段,信息科技和人力资源是中国与世界旅游强国的主要差距所在。进入新世纪,大力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中国的旅游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院校教育和成人教育。旅游院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旅游成人教育主要由旅游培训中心以及部分旅游院校来承担。改革开放30年来,旅游教育在中国旅游业以及中国教育事业(主要是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快速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通过多层次的院校教育和多形式的在职培训,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有力地支持了旅游业的发展。   1979年,中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开端。从1980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先后投资,与大连外国语学院、杭州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长春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8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了旅游系和旅游专业。此后,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旅游院校不断增多。1978年10月,江苏省旅游学校正式成立,随后成立了北京旅游学院、湖北旅游学校、四川旅游学校。这四所学校是我国第一批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受旅游高等教育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校快速扩招的影响,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波动式发展,但在产业需求趋旺的推动下,目前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与旅游高等教育相当。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的旅游高校和职业中专刚刚开办,人才输送能力不足。国家旅游局于1979年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办了第一期旅游翻译导游培训班,1981年又在北戴河举办了首期全国饭店经理培训班。我国的旅游成人教育自此拉开序幕。结合旅游业的特点,逐步建立起了国家、省级、地市级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四级培训体系,旅游成人教育由最初的“救急角色”转换为旅游从业人员的提高自身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770所,在校生39.7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871所,在校学生37.64万人;全行业在职人员培训总量达320.94万人次。   为了选拔导游人才,1989年在全国实行导游资格考试。截至2007年底,全国持有导游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58.15万人,其中,持有导游IC卡人员40.14万人,通过考试取得中级导游员证书1.79万人。   旅游信息是旅游产业各环节联系的纽带。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外旅游饭店集团进军中国市场,计算机技术在一些外资和合资饭店中率先得到应用。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550型超级小型计算机系统;1984年上海锦江饭店引入美国Conic公司的电脑管理系统。此后,航空公司的电脑订票网络系统、旅游企业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等适用于旅游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得到逐步推广。   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网站的全面兴起。进入新世纪,旅游电子商务快速兴盛,替代了传统旅游企业的部分功能,成为旅游行业的生力军。以虚拟旅游、电子地图等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网站不断出现,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建成了三维城市旅游地图。许多机构抓住Web2.0时代的机遇,探索旅游信息“生产、组织、交换和呈现”的更加丰富的领域,产生了旅游信息组织的多种服务形式。中国旅游业在新科技应用的某些方面已经与世界同步。   在政府层面上,除了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建设网络管理系统和目的地营销系统外,国家旅游局于2000年主持实施的“金旅工程”对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已建成星级饭店的管理系统、旅游投诉系统、旅游统计系统、旅游财务指标管理系统、旅游项目投资管理系统、景区点管理系统和导游管理等十余个业务管理系统,形成了全国行业管理数据体系,基本覆盖了行业管理层面。1997年,中国旅游网开通,为政务公开、对外宣传、信息发布提供了重要平台。   现代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信赖型的产业。科教兴旅、人才强旅的战略,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今后继续提升旅游生产力,保障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2008年,作为国家旅游局直属专业研究机构,中国旅游研究院成立,标志着科技兴旅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中国旅游业30年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旅游业立足国情,瞄准世界旅游业发展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不断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   (一)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统筹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发展“大旅游”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运行高度协调,各方面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充分发育,市场体系相应成熟。中国旅游业发展既不同于经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创造了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利益协调、和谐发展的模式。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工作,就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二)坚持服从服务于大局,综合发挥产业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大局、经贸大局、外交大局和民生大局。从早期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旅游就体现出“民间外交”的特点;随后,旅游又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为国家进口急需的物资和技术赚取外汇;20世纪90年代后期,旅游因中国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地位而多次在外交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旅游业主动舍弃行业利益,尤其是在2003年的SARS时期,旅游行业主动停止全国旅游活动,防止了疫情传播。经过30年的发展,旅游业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由最初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发展到创汇大户,再到综合发挥社会功能,随着产业的逐步发展和升级,旅游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深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三)坚持深化改革,努力开拓工作领域,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   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变革,直接推动了旅游管理制度改革。从各方面实行严格管制,到下放多种自主权;从对少数旅游企业实行直接管理,到简政放权的管行业、管产业;从旅游企业以国有体制为主,到推动旅游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旅游业开放程度较高,市场机制成为推动旅游业制度变革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力量,如饭店业基本上从一开始就按照国际惯例运作,而饭店管理公司的引进更直接推动了与国际管理制度接轨。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中国旅游业实现了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开放。(四)坚持扩大开放,加快与国际接轨,逐步推进强国目标建设   旅游业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领域,一开始就通过开放进入国际体系,努力按照国际规则和规范进行运作,确保了在比较高的起点上运行,为后来各个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开放和接轨,率先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新形象,推动了后来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拉动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表现为中国占世界旅游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的出境旅游人数持续增加,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客源国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入境旅游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旅游经济的分工体系中,中国旅游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需要进一步谋求主动地位,谋求主导地位。中国作为世界旅游大国,需要有足够大的企业,要培育大集团走出去。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中国必须拥有足够强的国际旅游资本,形成一批旅游跨国公司,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不断提升中国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开发旅游资源;针对市场需求,宣传推广产品。因此,对应市场是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旅游者是旅游收益的源泉,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在市场开发工作中重视中央和地方协调配合,尤其是在海外市场的营销中,中央和地方共同配合,优化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广中国旅游整体形象和产品;采取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政府进行形象推广,企业跟进产品促销,把旅游市场开发效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不断丰富市场营销方式,由原来单纯的参加展览和举办说明会等,演变成组合运用各种方式,提升营销效果,手段更加现代化,技术含量日益提高;重视中国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旅游设施的改进,中国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在旅游者心目中大幅提升。(六)坚持依托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旅游保障体系,提高旅游保障能力   30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旅游业界的努力下,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信息手段等多管齐下的方式,调动了国际国内各类资本,有效解决了旅游供给的短缺问题。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电力、通信、能源等方面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完善,构造出日益改善的出行条件和经营条件。中国的旅游供给体系已经基本完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能力越来越强,旅游消费方式越来越多元,对旅游供给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接待设施和保障能力,不仅在数量上需要进一步增加,在结构和品质上也需要跨上新的台阶。(七)坚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中国的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与旅游业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影响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服务质量成为旅游管理工作和各类旅游企业工作的重心。多年经验证明,采取市场化的思路和标准化的手段来研究推动质量提升工作,持续坚持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旅游对市场的服务功能是可以收到成效的。旅游行业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国际管理模式,在具体工作上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提升了中国旅游业整体的服务质量。旅游标准化技术体系表的产生标志着旅游的行业范围和管理规范已被认同。旅游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一系列标准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八)坚持科教兴旅,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素质   旅游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倡导者和使用者,通过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旅游生产力。中国饭店行业是最早利用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行业,预订系统一开始就与国际对接;互联网的应用紧跟世界步伐,旅游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日趋扩大,涌现出一批数字景区、数字饭店、数字旅游运营商。旅游发展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重视人才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也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30年来,逐步建立了院校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旅游教育的规模和人数在全世界均居前列,不断吸收国际先进教育成果,与海外的教育培训交流合作日益加深。旅游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些作法是超前的,例如,中外合资饭店最早实行了合同制,导游员考试和持证上岗,长期坚持举办旅游局长培训班等。旅游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的决策和企业的发展都起到较大的作用,旅游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深入行业,进行战略和发展的咨询,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   (九)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发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决策的科学性,在开发、建设和管理中少走弯路,避免失误。旅游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规划指导起到了很大作用。各地十分重视规划工作,很多地方都提出“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把规划置于较高的地位,对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通过旅游发展,促进了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旅游环境更为舒适怡人。更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更多的社会旅游资源被有效利用,民俗风情、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节事活动、传统礼仪等得到保护和传承。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繁荣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始终是重中之重,这个方向从来没有动摇。环境和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根本,旅游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对旅游根本利益的保护。加强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建设是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推动环境保护,促进文化繁荣,形成保护机制,从粗放向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追求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长期工作的宝贵经验。   (十)坚持“以人为本”,倡导社会责任意识,推动旅游业科学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这里的“人”不仅是指旅游者,也不限于当代人,而是指全体人民群众,包括旅游者和潜在的旅游者,包括开发者和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各利益群体,包括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内涵:对资源可持续利用负责;对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负责;对旅游者权益负责;对大众民生利益负责等。倡导社会责任就是要引导旅游业除了关注自身利益外,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共同创造更为和谐的发展环境。30年来,旅游作为公共产品的部分属性逐步体现,社会公益意识不断增强,如旅游企业捐助公益事业,部分城市公园、部分红色旅游景点、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等,进一步助推了旅游业的更大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不断强化,倡导公民社会责任已成为可能,负责任的旅游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行为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和较大的形象示范意义,特别是随着出国旅游人数的增长,旅游者对于展示国民形象和素质的作用更为明显。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和中央文明办倡导的文明旅游公约等反映了新型的旅游者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科学发展。   旅游业兼具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集传统与现代,生产性与生活性,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是中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相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相比,与旅游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旅游立法和产业政策缺失;旅游管理职能重叠与交叉;旅游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旅游产业集中度低;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不高;旅游服务质量、人力资源等环节仍存在“短板”等。中国旅游业在一个较低的状态起步,软、硬件两方面的底子都很薄弱,在快速发展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解决。   三、发展前景展望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尽管当前面临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没有发生逆转,我国旅游业发展仍属于上升期。基于以上分析,中国旅游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一系列鲜明的特征:(一)旅游市场持续增长   在保持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同时,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旅游市场将从以入境旅游为主导、国内旅游为基础,发展到国内、入境、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共同发展。到2015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国内旅游将达到28亿人次,人均出游2次,出境旅游将达到1亿人次,三大市场游客总量达30亿人次,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二)旅游消费多元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传统的观光旅游持续增长的同时,休闲度假旅游将快速发展。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旅游新业态将大量涌现。城乡居民出游的选择将更趋多样,旅游产品的供应将更加丰富和充裕。(三)旅游促进更大需求   旅游发展对基础设施和相关设施的需求将明显增长,对相关行业的依托和促进作用也更为明显。初步预测,到2015年,我国乘坐飞机的乘客将达到4.5亿人次左右,需要新增飞机约1800架、新增航班约630万架次;乘坐铁路的游客将达25亿人次左右,需新增客运车辆约5万辆;全国将新增私家车约4000万辆;将新增客运船舶约1万艘;将新增各类住宿设施约20万家。(四)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快   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旅游业将启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国内外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将加快,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水平将进一步接轨。中国入境旅游、出境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将进一步发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作用,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界的话语权将继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与应用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五)旅游功能进一步发挥   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将更为明显。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旅游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旅游业对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社会就业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旅游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外旅游交流人数将达到2亿多人次,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旅游交流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旅游业可以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台港澳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达1亿人次,境外旅游花费可达1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减少我国国际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旅游业将发挥平衡国际贸易、缓解贸易磨擦的润滑剂作用。(六)旅游效益不断显现   提高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旅游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各个方面的要求,旅游消费成为持续性的需求,这就使旅游业具有比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旅游发展不是简单地适应需求,而是满足现实需求、引发潜在需求和创造新的需求的综合体现。这是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综合效益不断显现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发展。(七)旅游产业加快升级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既有重要的发展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我国旅游业已处在“市场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管理提升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艰巨任务,迫切需要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为此,我国旅游业在今后一段时期要完成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三大任务,达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培育新型重要产业的战略目标。   结语   旅游使世界更加繁荣、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回顾过去,现代旅游业在中国这片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自然资源的沃土上,伴随着文明古国革故鼎新、浴火重生的时代脉搏,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奏出了全球旅游业中最生动、最响亮的乐章。展望未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旅游业将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中国将为世界旅游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旅游业这轮永远的“朝阳”将在中国焕发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旅游旅游业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