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编制和实施我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是实现旅游强省目标的重要的措施,对于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辽宁,以及进一步促进我省旅游业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将旅游业培育成我省经济支柱产业,具有十
编制和实施我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是实现旅游强省目标的重要的措施,对于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辽宁,以及进一步促进我省旅游业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将旅游业培育成我省经济支柱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全省旅游业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以来,全省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全省旅游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十五”期间旅游业发展主要成就 1.旅游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五”时期,全省旅游业收入累计突破2,500亿元, 比“九五”时期增长了17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实现28.2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99%;国内旅游收入实现2269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90%。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全省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重点产业之一。 2.旅游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大旅游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省人大颁布了《辽宁省旅游条例》,旅游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各界关注旅游业的程度越来越高,为全省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3.旅游产业带动作用日益扩大 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有各类旅游住宿设施12,0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499家;旅行社1003家,各类旅游景区(点)500多家,旅游院校(系)83所。全省旅游从业人员达到86万人,比“九五”末期翻了一番多。旅游产业的发展,牵动了与之相关的餐饮、商业、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4.旅游产品体系日臻完善 “十五”以来,各级政府立足当地旅游资源优势,注重提高旅游产品品位,建设旅游精品,打造旅游名牌。以辽宁中部、辽东半岛、辽宁西部三大旅游区为重点,大力开发“红、绿、蓝、金、银”“五色旅游”,初步形成了沈阳故宫等六大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海滨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以及玉文化旅游、佛教文化旅游等具有辽宁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沈阳国际冰雪旅游节、大连国际服装节等一批节会活动已成为辽宁知名旅游品牌。全省节会活动年接待旅游者达到1,000多万人次。以省内旅游市场为基础,以华北、东北、华东地区旅辽市场为重点,积极开拓国内旅游市场;深度开发日、韩、台、港、澳、东南亚市场,积极拓展俄罗斯、欧洲、北美市场;规范发展出境游市场,旅游市场开发体系基本确立。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积极推出旅游美食、风味食品和旅游文化娱乐活动,行、住、食、游、购、娱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初步形成。 5.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 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促进全省产业调整和结构优化、对外开放、安置劳动力就业、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推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快速发展和脱贫致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辽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我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全省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在“十一五”时期认真研究解决。 1.旅游行业管理体制落后。旅游发展观念滞后,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和旅游产业素质还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行业整体素质不高。 2.旅游产业投入相对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还不适应建设旅游强省的要求。 3.旅游精品开发和旅游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不足,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竞争优势,缺乏跻身全国前列、具有一流开发水准、一流服务设施、一流管理水平的精品景区。 (三)“十一五”我省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是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将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相当多的地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将对旅游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三是“十五”以来,我省基础设施尤其是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游景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旅游景区内外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老百姓出门旅行更加方便;四是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城乡居民对旅游、文化等消费支出的意愿进一步增强;五是沈阳世园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我省各种形式的旅游宣传招徕活动等为我省扩大入境旅游提供极好的机遇;六是国际空间一体化和旅游需求的个性化、理性化将有力推进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实施精品战略,着力打造“五色旅游”品牌。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提升旅游产业地位,促进我省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重点推进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精品景区和名牌产品,推动重点城市、重点景区、重点企业率先发展,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联动开发、整体推进”的旅游发展格局。 3.项目带动原则。科学论证、精心策划,开发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重点项目,带动相关旅游产品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旅游业的突破性发展。 4.分级管理原则。加强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充分发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的宏观导向作用,依托全省旅游发展重点,明确各地区旅游发展思路,促进全省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5.以人为本原则。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发个性化、多样化旅游产品,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旅游服务,创造安全、便利、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 6.多元化建设原则。在发展机制上,坚持以政府引导、组织协调为基础,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努力拓宽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 (三)旅游业发展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业要从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构建和谐辽宁出发,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到2010年,全省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280万人次,年均递增16.6%;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8.5亿美元,年均递增20%;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1.8亿人次,年均递增12.8%;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400亿元人民币,年均递增15.8%;旅游总收入达到1560亿元人民币,年均递增16.2%。全省旅游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10万人。 三、“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创新旅游产业体系 1.构建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三大旅游区 “十一五”时期,按照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和各地区旅游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的辽宁中部旅游区;以大连为龙头,丹东、营口为两翼的辽东半岛旅游区;以锦州、葫芦岛、盘锦为前沿,阜新、朝阳为腹地的辽西走廊旅游区。形成以沈阳、大连为集散中心,以锦州为地域通道的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东北亚旅游热点地区。 深入挖掘、科学整合辽宁中部旅游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清前史迹、满族文化、奇特景观、冰雪、温泉、休闲观光等旅游资源,突出沈阳世博园-棋盘山-抚顺皇家海洋极地馆休闲观光带凝聚游客作用,发挥中部城市群旅游服务功能优势,使其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集散地。 沈阳市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发建设世界园艺博览园、棋盘山冰雪大世界等主题公园和大型综合性娱乐主题公园,以及浑河水上游乐项目、环城水系及两岸景观带、故宫方城清文化旅游区等项目。 鞍山市重点开发建设千山滑雪场、千山游客服务中心、玉佛苑、梅园生态旅游运动中心、中国岫玉会展中心、中国冶铁博物馆、汤岗子温泉等项目。 抚顺市重点开发建设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旅游区、皇家海洋世界、抚顺战犯管理所综合展览馆、红河风景区、三块石森林公园等项目。 本溪市重点开发建设本溪水洞、五女山、关门山、铁刹山、桓龙湖、温泉寺、汤沟温泉等项目。 辽阳市重点开发建设广佑寺景区、龙峰山景区、大汤河旅游景区等项目。 铁岭市重点开发建设铁煤集团蒸汽机车博物馆、清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银冈书院、西丰城子山风景区等项目。 充分发挥辽东半岛旅游区沿海、沿江、沿边的地缘优势及独特的自然森林景观优势,开发建设浪漫都市、海滨海岛、主题公园、山江风光、边境风情、天然氧吧、森林探险等旅游资源产品,使其成为国际、国内游客空海通道和集散地。 大连市重点开发建设金石发现王国主题公园、金石冰雪乐园、大连渔人码头、星海湾商务旅游区、贝壳博物馆、滨海路浪漫大道、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白银山温泉旅游度假区、大连之夜(旅游文艺专场)等项目。 丹东市重点开发建设鸭绿江百里文化旅游长廊(鸭绿江大道、观鸟园、海角公园)、抗美援朝纪念馆、凤凰山、五龙山、天华山、青山沟、大鹿岛、会议展览中心等项目。 营口市重点开发建设金三角旅游度假区、北海旅游区等项目。 整合开发辽宁西部旅游区古生物化石、红山文化、辽燕文化、明长城和兴城古城、藏传佛教、生态湿地、海滨、温泉等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本区域引客出关、迎客旅辽作用,使其成为海内外游客海上陆路通道。 锦州市重点开发建设辽沈战役纪念馆军博园、义勇军展览馆、宜州地质公园等项目。 阜新市重点开发建设以海棠山、瑞应寺为核心的藏传佛教观光旅游区、以大清沟为核心的生态度假旅游区,及以蒸汽机车博物馆、井矿地质游为主的工业特色旅游区等项目。 朝阳市重点开发建设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黑山国家森林公园、朝阳北塔、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等项目。 盘锦市重点开发建设滨海休闲基地和苇海休闲基地、红海滩景区、苇海观鹤景区、踏浪金滩景区等项目。 葫芦岛市重点开发建设以碣石、兴城海滨、菊花岛、龙湾海滨等海滨风情为主要内容的蓝色旅游精品景区和兴城古城等项目。 2.建设旅游精品体系,开发建设国内外知名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完善提升“红、绿、蓝、金、银”五大特色旅游产品,依托反映革命史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依托山岳、森林、湿地、水域等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依托滨海资源,大力发展蓝色旅游;依托清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金色旅游;依托冰雪和温泉资源,大力发展银色旅游;形成以“五色”旅游为骨干的辽宁特色旅游精品体系。将沈阳故宫、本溪五女山、葫芦岛九门口水上长城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沈阳世博园、沈阳棋盘山、大连金石滩、抚顺雷锋纪念馆、丹东鸭绿江、盘锦辽河湿地等建设成国内外著名的精品旅游景区。将大连旅顺口、大连冰峪沟、鞍山千山、鞍山玉佛山、本溪水洞、关门山、丹东凤凰山、丹东青山沟、丹东天华山、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锦州医巫闾山、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辽阳广佑寺、葫芦岛兴城等打造成国内知名的精品旅游区。 提升现有产品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趣味性、参与性,增强吸引力。积极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引导新业态。大力推动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扩大休闲旅游市场,发展度假休闲、体育探险、科技、教育等专项旅游产品。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促进不同类型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3.建设旅游市场体系,促进“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 按照“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的方针,加强三大市场建设,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旅游市场格局。 大力开发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不断加强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创新市场促销方式和方法,大力提高市场促销质量。按照“一级日韩市场、二级台港澳市场、三级东南亚、俄罗斯、北美、欧洲市场”入境旅游客源的市场划分,实行“扩大一级市场、大力挖掘二级市场,积极提升三级市场”的方针,加强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一是建立良好的旅游高层沟通往来机制;二是加强与媒体的合作,进行大众化宣传促销;三是在双方旅游业界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培育长期合作业者,建立旅游高层、旅游业者和旅游媒体三个层次的信息资源库。加强推陈出新:一是不断推出新产品;二是对老产品进行主题整合创新;三是扩大市场的覆盖面,按地域进行省际联动促销。经过五年的努力,建立入境市场三个层次牢固畅通的合作渠道,力争一级市场增长率不低于15%,二级市场占全省入境游客的三分之一;选择具有开发潜力和牵动力的三级客源市场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提升为二级市场。 加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力度,重点开拓东北、华北客源市场,大力开发华东、华南客源市场,积极培育中西部客源市场,形成近、中、远多层面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格局。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合、政企联手、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旅游宣传要与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加强旅游区域联合,打破行政区划,扩大地区间、省区间的旅游合作领域。进一步搞好沈阳中部城市群旅游联合、东北“4 1”(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加鞍山)旅游联合、辽西五城市与河北秦皇岛、内蒙古赤峰旅游联合;积极推进辽宁与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以及辽宁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环渤海地区无障碍旅游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市地间、省区间旅游合作领域,形成实现旅游资源互补、宣传促销联动、线路组合互利、客源组织共享等方面多赢局面,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规范发展出境游市场。选择境外信誉好、实力强的旅行社与省内组团社进行合作,实行强强联合,保证出境旅游质量,促进出境游市场良性发展。 旅游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共同营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新闻、广播、电视部门要加大旅游工作宣传力度,增设旅游栏目。加强媒体和公共场所旅游公益形象广告宣传, 4.积极拓展旅游发展领域,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工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紧紧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旅游强省”的总体目标,将开展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使辽宁的红色旅游区(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将开展红色旅游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红色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辽宁东、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使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1)开发六个主题系列红色旅游产品。一是以反映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的东北抗联系列,主题是“抗日烽火,林海雪原”。二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奋斗历程的“辽沈战役”系列,主题是“人民胜利,国旗飘扬”。三是抗美援朝系列,主题是“保家卫国”。四是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系列,主题是“伟人风范”。五是反映爱国将领张学良在中国革命史上的贡献系列,主题“爱国将领张学良”。六是反映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系列,主题是“浩气长存”。六个主题系列中的“辽沈战役”、“抗美援朝”、“雷锋精神”和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红色旅游产品以及红色旅游文化纪念活动,是全国红色旅游产品中独具特色的一流品牌,具有重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 (2)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培育一批工农业旅游示范项目。充分挖掘我省工业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建设航空、蒸汽机车、汽车、船舶、机床、重大技术装备、冶金、炼油、矿业等等各类特色工业及其工业遗产旅游项目,重点搞好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城市工业博览园建设;发挥旅游产业接续作用,引导资源枯竭地区大型工业企业搞好产业转型。积极鼓励新建大型工业旅游项目,通过统筹规划,安排旅游参观通道等拓展旅游功能。积极发展农业、林业、水利、牧业、渔业等旅游项目。促进不同类型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以旅助农。重点搞好城市郊区休闲度假、滨海山林游览观光、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俗风情游等乡村特色旅游。发挥旅游扶贫功能,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积极创办旅游示范区、民俗旅游村、农家乐旅游点,扶持和发展农民旅馆、农村特色餐饮和特色旅游商品,推进农村旅游产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5.大力发展旅游会展经济,科学整合节庆会展资源 突出沈阳、大连两地会展业在全省以致东北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他们创办国际、国内大型商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促进全省旅游会展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整合、有效利用我省各类节庆、会展资源,办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继续办好中国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沈阳国际冰雪节、大连国际服装节、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抚顺满族风情节、本溪枫叶节、丹东鸭绿江国际旅游节、锦州国际民间艺术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盘锦红海滩观赏会,以及山会、海会、庙会等大型旅游活动。 (二)壮大旅游产业规模 根据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促进各级旅游发展规划与交通、城建、文化、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相协调。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应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开发有序、配套完善的旅游产业格局。 1.旅行社。推进全省旅行社批零体系和网络化经营格局建设,促进大型旅行社发展。通过开发旅游批发市场和组建股份制公司,做大做强大型骨干旅行社,使国际旅行社数量适应全省入境旅游的发展。 2.旅游饭店。完善旅游星级饭店体系建设,推进经济型酒店发展,积极引导规范家庭旅馆、乡村旅馆、汽车旅馆等发展,以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的需要。到2010年,全省各类旅游住宿设施达到15000家。其中,星级饭店700家,青年旅馆、农民旅馆、汽车旅馆等专业旅馆5000家。 3.旅游景区。推进精品战略,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建设。到2010年,全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达到300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达到80个。加快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信和公厕、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4.旅游交通。加快旅游交通建设,开辟新的国际航线,增加航班密度,增开旅游包机,全面开通与国内省会城市、热点旅游城市的直飞航线。开通辽宁沿海城市间、辽宁与国内主要港口城市间、与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的游船游轮。增开旅游列车和假日旅游专列。加快通往旅游景区(点)干线公路的配套建设,改善旅游景区(点)通达条件和旅游景区内部交通条件。 5.旅游餐饮。创新辽菜烹调工艺,积极开发推广具有辽宁特色的餐饮系列。重点开发地方风味、乡村风味、海鲜风味等特色菜肴、小吃名点、绿色食品、便携食品。主要旅游城市、旅游中心城镇建设特色饮食街。树立品牌意识,重视环境和文化氛围建设,打造餐饮名店。引导城市近郊和旅游景区(点)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餐饮旅游项目。 6.旅游商品。大力支持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提高旅游商品设计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建立大型旅游商品综合市场,完善旅游专项商品市场。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增加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体系,提高旅游商品创收、创汇比重。 7.旅游娱乐。积极开发辽宁文化旅游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精品,弘扬民族文化,引导消费观念,促进娱乐休闲旅游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以“二人转”、满族歌舞、曲艺芭蕾等地方优势剧目为重点的专项演出,举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文艺演出活动。结合重点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建设,编排大型系列旅游文化节目,定期或不定期为旅游者演出,引导旅行社组织旅游团队观看。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大力推广参与性强的特色项目。 8.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和旅游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旅游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体系,增强快速反应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网络查询系统和旅游标识系统。充分运用新技术,促进产业素质提升,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四、“十一五”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措施 (一)优化调整旅游产业结构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全省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在调整中保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旅游要素布局调整,促进全省旅游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旅游六要素特别是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和效益。加快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步伐,引进先进管理模式,推进旅游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企业集团,做大做强旅游企业。组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公司,引进合资旅行社,促进大型旅行社发展,打造全国“双百强”旅行社,解决全省旅行社“小、散、弱”问题,提高全省旅行社竞争力。在充分兼顾、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发展三星级以下饭店,对高星级饭店实行总量控制,切实提高旅游饭店的服务质量。 深化旅游经营机制改革。旅游景区(点)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情况外,应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有利于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转让出售经营许可权。可以通过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收费权的转让和门票质押担保等方式融资。 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强旅游业对外交流与多边合作,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出台鼓励扶持政策,编制投资项目和产品名录,为外商投资项目提供信息服务,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经营管理。引进国外知名旅行社,促进大型旅行社发展。通过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开发旅游批发市场。支持省内企业到海外开办旅游企业或加入国际性连锁经营。 (二)落实旅游产业政策,优化旅游环境,加强旅游管理主体建设 1.提高旅游产业地位。各级政府要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逐年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重点建设与旅游业配套的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对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的保护设施。加强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旅游资源调查、旅游总体规划制定与实施,以及旅游基金和重大资金安排的宏观指导,协调解决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积极制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2.完善旅游法规和标准体系,推进旅游法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辽宁省旅游条例》。针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进一步修订地方旅游法规、规章。积极参与《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境游管理办法》等的修改工作。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旅游食、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的统一规范和质量标准,健全旅游质量监督机制,完善服务、安全、业绩评价体系。依法规范旅游行政执法行为,逐步建立全省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 3.加大对旅游基础建设和对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的投入。省政府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区域性旅游规划的编制、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培训和旅游公共设施建设等。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年度预算中安排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并视财力的可能适度增加。各级政府要加大旅游道路项目的建设,交通部门要对纳入路网管理范畴且连接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优先安排。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旅游建设资金、旅游基础设施国债、国家旅游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及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优惠贷款等,用于省内重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旅游项目开发。依法建立完善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促进旅游企业发展壮大。 4.健全旅游市场运行机制,完善旅游管理体系,促进旅游产业化、市场化、企业化发展。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旅游部门职能,发挥旅游部门的行业协调、服务和管理作用,提高旅游行政效能,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旅游行政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强化旅游部门对旅游食、住、行、游、购、娱产业要素的统一规范和管理。 促进旅游协会等旅游中介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旅游市场的媒介、自律、监督和服务功能,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 依法规范旅游行政执法行为,逐步建立全省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资源开发的保护和管理。增强服务职能,提高对旅游质量的监管能力,进一步探索分层级的旅游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的市场监管和为旅游者直接服务的功能,完善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和功能。在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机构。在全省形成分层级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和旅游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完善旅游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体系,增强快速反应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旅游安全管理,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坚决杜绝重大恶性事故发生。突出抓好旅游交通安全、旅游饭店消防安全、旅游景区(点)游乐设施安全和旅游餐饮卫生安全。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合力管好旅游市场。 5.全面推进诚信旅游活动,建立旅游诚信体系。以法规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旅游诚信体系框架,全面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设旅游企业诚信旅游信息库,定期公示星级饭店、旅行社、导游人员违规受处罚情况。完善旅行社和导游职业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强化导游年审、考核工作,完善导游员IC卡管理系统,推动导游人员社会化管理。制定“诚信旅行社”标准,制定出境旅游合同范本,开展“诚信旅游示范单位”评选工作。将星级饭店复核与饭店诚信工作相结合,对投诉较多的饭店进行处理。推出“诚信旅游神州行”系列宣传活动。开展诚信旅游国际合作,与部分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联合开展“诚信旅游活动”的双向互动,建立合作机制。发挥旅游协会的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作用,推出“万家企业共建诚信”活动。同时,深入开展“抓行风、树形象、促发展”活动,加强行风评议和公共监督,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氛围。 6.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纳入扶贫计划。在具备旅游业发展条件的贫困地区建立旅游扶贫示范区,按照相关政策,努力改善旅游景区规划、农户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 国家及省新农村建设、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民族发展、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要尽可能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 旅游景区依法出让经营权的收益主要用于旅游业的发展。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开发旅游项目,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可享受最高40年的使用期,期满后可申请续期。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依法批准的非农建设地,以出租、入股等方式合作开发旅游项目。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可按建设规划分期供地,土地出让金可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额度、时限分期缴纳。 依法规范对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的检查、收费行为,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在国家和省确定的范围内。星级饭店空气检测、环境检测按照下限收费。对旅行社贷款进行全省及当地旅游产品宣传的,可商有关部门重点给予适当支持。对旅游创汇型企业比照出口企业实行结汇奖励政策。支持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及国家级森林公园,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尽快做大做强。支持旅游汽车公司开辟特色旅游专线,实行跨区域营运;对正在进行经营的旅游车辆不得随意扣留,确保旅游团队行程。允许旅行社运营车辆在各旅游景点间实行专项运营。 以新办独立核算、从事旅游电子商务为主的信息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研发费,可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不受比例限制。 (三)建设旅游人才体系,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优化旅游行业人才结构,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快旅游规划设计、旅游景区策划开发、旅游宣传策划、旅游饭店管理等经营管理领域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按照全省旅游区域布局,逐步建立全省旅游人才资源共享体系和全省旅游业高层次人才共享体系,形成全省旅游高层次人才开发一体化格局,促进全省旅游人才协调发展。根据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高层次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教育科研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其他紧缺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结合旅游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促进旅游普通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全面发展。搞好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和在岗培训。建立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竞争机制,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充分发挥全省旅游院校(系)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加强旅游理论研究和旅游学科体系建设,引导培养旅游规划、宣传促销、策化开发等方面的人才。“十一五”期间,建立辽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旅游辽宁省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