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关于国家粮食储备规模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分散、运距遥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该树立适度粮食储备观。它的主要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粮食储备既不可过量、多多益善,把财富变成包袱;另一方面粮食储备又不可不足、越少越好
1关于国家粮食储备规模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分散、运距遥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该树立适度粮食储备观。它的主要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粮食储备既不可过量、多多益善,把财富变成包袱;另一方面粮食储备又不可不足、越少越好,导致不能满足需要。也就是说,粮食储备规模和储备结构应该保持适度。从中国国情出发,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线应该适当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具体说,中国粮食储备的规模应维持在相当于当年全国粮食消费量25%~30%的水平上。基于这一理念,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高于FAO提出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是必要的。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是充足的,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关于国家粮食储备结构 从中国粮食产销格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应对不可测事件出发,国家粮食储备不仅需要数量充足,而且还需要结构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要以大米、小麦、玉米等3大谷物为主要储备品种,还需储存适量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以备应急之用。其次是布局结构。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从确保粮食安全出发,应在粮食主销区和粮食基本自给区安排足够的国家粮食储备。目前,国家应该适量增加稻谷的储备量,粮食主销区应该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3关于国家粮食储备管理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储粮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国家粮食储备逐步走上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国家粮食储备管理是严格的,每年都要组织普遍检查一次。特别是中央储备粮,除每年本系统异地自查之外,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还联合到各地抽查,审计部门对国家储备粮也是每年都必进行审计的。另外,中央储备粮管理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中储粮总公司和分公司都随时掌控各储备库的粮情变化。这些措施不仅保证储备粮损失很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帐实相符。 4关于粮食仓容的充分利用 关于仓容的充分利用往往有误解。起初,笔者也没有完全弄明白,认为既然粮食仓库不足,应该把仓容100%的利用起来。但在调研中了解到,要一天都不空的、100%地利用仓容是办不到的。实际上,在老储备粮轮换出去直到新粮还未到位的这段时间内,仓容必然是空的。还有,在准备接纳新粮(如进口粮、新。收购粮等)之前,必须对仓库彻底打扫和消毒。在打扫和消毒之后,必须把仓库封闭起来,以保证新储进的粮食的安全。这样,相关粮库在一段时间内也必然是等着接纳新粮的空仓。换句话说,这时候的“空仓”是正常的。我们没有理由指责这些粮仓为什么空着不用。 5关于“适度高粮价”政策 粮食价格既必须尽可能反映其价值,又必须体现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诉求。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中国必须建立健全粮食“和谐价格”机制。其中,实行“贵粟”方针,即适度高粮价政策应是其重要内涵之一。中国适当提高粮价是明智的。中国的国情是,一方面,生产要素制约着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全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为了保证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必须稳定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多年来,中国粮食价格偏低,损害了农民的物质利益,挫伤了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假若只一味号召农民增产粮食,而不顾及他们的物质利益,把农民搞得很苦,把农业搞得很弱,把农村搞得很穷,那末,中国的农业只能沦为“口号农业、口头农业和口粮农业”。“适度高粮价”是振兴中国农业粮食之道,“适度”的标准包括:既不“谷贱伤农”、丰收成灾,又不“谷贵伤民”、影响民生;既不可大起,也不可大落。粮食价格不可长期冻结僵化,应该及时微调,向生产者发出积极的信号。适度提高粮食价格没有多大风险,因为城市居民的收入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20多倍,物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增强了。当然,需要完善补贴措施,对大学生、低收人群体等适当得以补贴。 6关于市场粮食价格上涨 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合理地有所升降是正常的,不要一看到“涨”字就不分青红皂白采取压价措施。近期的粮食价格上涨,有利于转变多年低位运行、促进农产品价格结构趋向合理的上涨。迄今,中国市场粮食价格的上涨可以概括为“四性”,即温和性、合理性、结构性和可控性。在成本驱动、需求拉动和结构调整推动的“三股力量”作用下,国内粮食价格有所上升有其合理性。数据表明,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没有超出合理的范围,呈现温和性特点。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各异,造成品种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矛盾长期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价的结构性上升,即出现地区差价、季节差价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有其客观性。从客观经济规律出发,中国涨幅较高的价格总水平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仍然面临着价格上涨的压力。然而,由于国家粮食储备充足,迄今中国粮食价格的上扬依然处在可控条件下。 7关于粮食补贴及补贴方式 农业和粮食产业是风险产业、生态产业、公益产业,但又是弱质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为有效加强其市场地位,国家对农业和粮食必须采取扶持政策。基于这一必要性,应该理直气壮地说:“粮食补贴有理”。当然,这是指WTO框架下的“绿箱补贴”。那种认为实行粮食市场化经营就应该取消补贴的看法是片面的。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无不是对农业粮食补贴额巨大的国家。从中国国情出发,更应该逐年增加补贴数额,并要逐步财政化、制度化、法制化。为了使农民真正得到补贴的实惠,需要健全和完善补贴方式。为了促进增产更多商品粮食,应该把“普惠型”直补改变为与农户出售商品粮的数量和质量挂钩型直补。近年来,各地把相当大部分的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粮食直补,剩余部分逐年减少,应引起注意。当年建立粮食风险基金的主旨在于保护粮食生产,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稳定粮食生产。如果粮食风险基金的数额愈来愈少,在必要时就会陷于被动。所以,粮食风险基金还是应该保有足够的数量。 8关于粮食最低收购价举措 在市场价格低迷条件下,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必要的粮食宏观调控新举措,是农民稳定增收的保障,是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是国有粮食企业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的体现,利国益企更惠民。中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理应适当增加粮食储备。在市场价格低迷条件下,国家采取托市收购举措适当多花点钱增购一批余粮,好处和效用很多:促使农民增加收入,有效提高种粮积极性;促使国家掌握足够粮源,有效增强国家的粮食宏观调控力;促使粮食持续增产,有效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度。可以说,为粮食托市收购所支付的费用真正花在了刀刃上,是实施积极的财政观。近年来,与世界粮价飙涨、全球粮食储备猛降相对照,中国粮食市场稳定,供应充足,粮食储备连续增长,增强了粮食安全的保障力。对此,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功不可没。对这一成效显著的新举措,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坚持,促使其措施制度化,主体精干化,机制完善化,实施连续化。 9关于粮食对外贸易中“控大放小”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市场粮价持续飚涨的传导作用,难免不对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但并未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带来多大冲击。在目前国际粮食环境下,扩大粮食出口,不利于国内粮食市场平衡。国家粮食外贸部门应该注意汲取过去“逆向调节”、对国内粮食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的经验教训,必须严格控制粮食出口,以增加国内粮食供给能力。粮食对外贸易必须以确保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为原则,严格控制大米、小麦和玉米等3大谷物品种出口。但是,应该把大品种谷物与小品种杂粮有所区别。荞麦、燕麦和豆类等杂粮产区大多分布在边疆,是西部大开发的特色产业。杂粮出口的多少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不大。因此,在严格控制3大谷物出口的同时,应放开小品种杂粮的出口,准许进行自由贸易。 10关于警惕国际投机资本的陷阱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互融性及互动性日益增强。国际大垄断商无不是利用一切手段牟取利润最大化,国际投机资本的触角更是哪里有利便灵敏地伸向哪里。近年来,世界经济出现多种不稳定因素,诸如:能源危急,石油价格持续暴涨;严重灾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经济疲软,爆发美国次贷危机等。迄今,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证券、债券等传统投资产品的风险加大。加之,预计美元将继续走低,更加带动以美元计价的粮食价格进一步上扬。所有这些因素,都刺激和驱动国际投机资本流向不断上涨的粮食市场。一些国际金融投机“大鳄”,早已经布局安排好涉入农产品市场。世界跨国粮食集团对国际粮价的上涨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目前世界上有4大跨国粮商,利用其雄厚的投机资本在期货市场上炒作,制造极高的牛市行情,从中渔利。国际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对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飞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把粮食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炒上去,把市场价格炒得沸沸扬扬,造成市场价格上涨的假象,引诱人们受骗上当,跌入他们设下的陷阱。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几乎没有话语权,国内企业多是利用西方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容易误入“圈套”。在目前国际投机资本在世界粮食市场上推波助澜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企业必须保持高度清醒,要谨慎分析和利用粮食期货价格,或者只开展保值业务。期货业界专业人员更应该密切注视、加强研究国际粮食市场行情,深入分析价格变化,形成主流信息,提高本国的话语权,避免跌进国际投机资本的陷阱。市场分析国际粮食安全国家价格关于储备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