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全国大粮仓 拜托黑龙江 短短十个字,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粮食生产的期待与厚望,更明确了我省在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神圣使命。 作为我国最早的粮食生产战略基地,粮食之于黑龙江,不但是地区经济的重要内容
全国大粮仓 拜托黑龙江 短短十个字,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粮食生产的期待与厚望,更明确了我省在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神圣使命。 作为我国最早的粮食生产战略基地,粮食之于黑龙江,不但是地区经济的重要内容,更早已成为广博黑土文化的深厚积淀。在华夏大地,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目中,黑龙江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有世界珍稀的肥沃黑土,更有祖国的北大仓,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等一系列美誉。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龙江粮食发展留下了一串串辉煌的脚印。 黑土地30年献粮8000亿斤 黑龙江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莽原沃野流过,把最美的一段留在祖国东北边陲。在黑龙江省47.3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造就了优良的生态环境。 三亿亩林地林木丰茂,森林覆盖率达43.6%,是全国最大的林区。可利用草原面积6500万亩,牧草丰美,是全国10个拥有大草原的省份之一。3500万亩水域面积水源丰富,水资源总量755.5亿立方米,居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市区之首。全省现有耕地面积1.81亿亩,占全国耕地的1/10,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10亩,人均占有量列全国第一位;而且耕地集中联片,土质肥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这一切,构成了黑龙江在粮食生产和发展现代农业上独一无二的优势。改革开放30年,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鼓励下,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粮食生产能力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00亿斤左右,先后登上300、400、500、600和700亿斤五个大台阶;不但已具备了700亿斤以上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今年粮食产量将稳居800亿斤以上。 据统计,1978年到2007年,我省累计向国家贡献粮食7400多亿斤;预计今年粮食商品量可达600亿斤以上,按此计算,30年提供的商品粮突破8000亿斤大关。然而,书写辉煌的黑土地并未就此止步,自2007年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又审时度势,郑重提出了向“年产1000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进”的宏伟目标,让黑土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做出更大贡献。 “1982年大旱,我和爸在生产队干一年,每人领了不到280斤粮。如今,我家的水稻亩产1800斤,还能摸高“吨粮”,一年剩个二三十万元不成问题。改革这三十年,我为国家生产粮食900多万斤,够两万人吃一年!” 当代“粮王”的真情自述 “1982年大旱,我和我爸在生产队干一年,每口人领了不到280斤粮。干一年口粮还没挣够;钱,不但一分没领回来,还得往回倒找。”在黑土地上耕耘了大半生的延寿县民主村农民桂永昌,说起过去的日子,至今仍感慨不已:“是党的好政策鼓了咱农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如今俺不但富了,还成了远近闻名的‘粮王’!” 桂永昌家的生活转机始于1983年我省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土地承包经营。1983年,我家分了六亩九分地,承包到户以后,种起来可就精心多了。原先在生产队给公家干时,种地‘大帮哄’,出工不出力,好地也不打粮;如今种自己的地,有一棵草都得拿出去,每亩地打一千二百多斤,比生产队时提高二倍!当年我就卖给粮库9000多斤水稻,挣了3000多块钱,种一辈子地可下子见到回头钱了,高兴坏了!买了个黑白电视机,在村里老大‘显示’了。” 虽然已是25年前的事了,但桂永昌仍记忆犹新,他说,“这3000块钱,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是它让我知道,土里真能掘出‘金’啊!” 多种地,多打粮,多赚钱——从此桂永昌一发不可收:先是转包一些出国打工的乡亲的土地,包过来200多亩,后来干脆买了两台大型整地机、收割机,把村里的400多亩垦荒地全包下来了。家里的地增加到了700亩,他也告别了牛马土犁,从平整地、插秧、施肥、喷药到收割,全部机械化作业;水稻效益好,就种水稻,有规模才能成气候。桂永昌的想法既简单又科学,他又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为是标准化生产,他家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一千八,高的地块都达到“吨粮”了!去了成本,每年都能纯剩二三十万元! 种地挣了钱,桂永昌家告别了小草房,盖了新砖房,把儿子送到哈尔滨去发展,又投钱帮儿子在市里买了房,开了一家电脑公司。 富起来的桂永昌还因贡献大得了个“粮王”的美誉。“改革这30年,我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900多万斤,这些粮食够两万人吃一年。” “粮王”可没忘本,知道自己的路该咋走。“这些年我往农机上投入的钱就120多万。”来找他取经的人多了,每次,他都不忘告诉人家,“是党的好政策富了咱呐!” 说到这儿,桂永昌的脸凝重起来,我能有今天,全靠党的好政策。咱先不说让俺们改变命运的联产承包,就说这些年吧:2004年,免交农业税,在咱中国有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不交了不说,还给咱农民补贴,这好处,比天大呀,让咱农民地位一下子就老高老高了。种地给补贴,买农机给补贴,买化肥柴油还给补贴,这好事都让咱赶上了,这地是越种越有劲啊。 桂永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国家没免农业税之前,我家各项费用,每年税费上交8万多元。免税以后,种地还给倒找钱,我家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连税加一块,一年就等于增加收入10万元。 看北方 稻米大省数龙江 “买手机,过新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在我省东部一些农场广为流传的“新时尚”。种稻发家的稻农们不约而同地把手机列入了年货清单,“从元旦到春节,仅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农场的职工就买回了近百部手机。”地处建三江腹地的二九一农场的宣传部干事魏世媛告诉记者。 而这里,在此之前曾因地势低洼饱受涝灾之苦。过去,这些农场以生产麦豆为主,经常是春天辛辛苦苦播了种,夏秋大雨泡了秧,一年没收成。为天灾所累的农垦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探索因地制宜结构调整。 1990年前,垦区易涝低产田154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71%,春涝影响适时播种,秋涝丰产不丰收,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1984年前,垦区水稻面积1.8万公顷,一直沿用直播栽培方式,每公顷产量只有2396公斤,折合每亩只有三四百斤。 1987年9月,一份凝结着农垦人以稻治涝决心和潜心钻研成果的可研报告——《黑龙江垦区发展水稻200万亩纳入国家低产田改造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被郑重呈报农业部,由此拉开了我省垦区以稻治涝的历程。 伴随报告的被批复,垦区充分利用1988年国家组织实施的第一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经国务院[1990]85号文件批复立项的“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契机,把以稻治涝加速水稻开发作为三江平原低产田改造的主要途径,把水稻开发作为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战略性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了水稻开发工作。开始了垦区第一次大规模结构调整——“以稻治涝”、改造低产田。重点对三江平原四个分局的低洼易涝低产田进行大规模改造,开发水稻生产。 1987年~1995年,我省垦区新增水稻13.5万公顷,公顷产量达到6943公斤。“九五”期间,水稻生产在垦区进入超常规开发阶段。到2000年水稻面积发展到67.7万公顷,平均单产7813公斤,与1990年定的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目标相比,水稻开发面积超1.8倍,单产超2938公斤,增长了60%。 建三江分局是垦区易涝耕地比重最大的单位,1990年前以麦豆生产为主,大丰收的1990年粮食总产只有85万吨。从1993年以来共开发水稻20多万公顷,占垦区总开发面积的40%;到2005年水稻面积达到24.6万公顷,占该分局粮豆总面积的63.9%,水稻总产量206.3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2%。 通过走“优化结构、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道路,品质优、效益高、有市场、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不断加大,优质粮食产业带逐步形成。高居产量贡献率榜首的水稻,如今在我省已发展到3500多万亩,2007年总产331.7亿斤,占当年全省粮食总产的近一半。 从过去吃大米有配额,到如今成为全国北方14省市区水稻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和商品率最高的省份。一个小小的水稻,浓缩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优质高效,高产高效;更见证了一个粮食大省以自己的全部奉献祖国的赤子之心——保障安全,舍我其谁! 一粒种子告别“水苞米” “水苞米”是曾经让龙江人汗颜的记忆。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实施种子工程和农业良种化工程项目不但很快解决了水苞米问题,还使良种的科技贡献率跃升至36%以上。 如今我省粮食品种更新更换速度,已由过去的5~7年更新更换一次到现在的3~5年更新更换一次。 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招标选育了220个优质及专用品种,其中有147个品种通过审定推广。 1991~2000年,我省推广的大豆品种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0.36%,而国外进口品种一般蛋白质含量为37%~40%。 玉米新品种不仅在淀粉含量上有较大提高,还实现了北方早熟春玉米区在高油玉米育种领域上零的突破。 水稻新品种的产量已高于国际标准5%以上,品质水平与日本A级品种接近。 黑龙江粮食实现五次大跨越 第一、二次跨越:1983~1990年。全省粮食总产由1982年的不足300亿斤一跃达到1990年的462亿斤,完成了向300亿斤、400亿斤的两次跨越。 第三次跨越: 1991~1994年。4年时间,粮食生产总量持续增长,实现了由400亿斤到500亿斤的第3次跨越,1994年粮食总产实现515.7亿斤。 第四次跨越: 1995~1996年。2年时间,粮食生产实现了第4次跨越,总产由500亿斤跨越到609.3亿斤。 第五次跨越:在经历了的平稳发展和大幅下滑后,2004年,我省粮食生产开始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到2007的4年时间,实现了600亿斤向700亿斤的第5次跨越。 25年粮食大政盘点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年,我省全面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土地承包到户,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其后14年里,全省粮豆薯总产量由300亿斤增加到600亿斤,整整翻了一番。 1997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1997年,国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部分粮食品种取消保护价收购,并大幅度下调粮食收购价格。 2004年“两免一补”新政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在包括我省在内的粮食主产省率先免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种地不交税,还给倒找钱”,这次工业反哺农业的重大经济政策改革,再一次焕发了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热情,引发了黑龙江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飞跃。政策实施的第一年2004年,全省粮豆薯总产量一下子升到627亿斤,比上年增长了25%! 从2004年到2008年 中共中央连续下发5个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特别是实行“两免、四补”(免征农业税,免征农业特产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综合补贴)政策以来,我省粮食生产迎来了新的春天。辉煌水稻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