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第三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发言嘉宾刘孟泽(中粮集团油脂部副总经理) 主持人:非常感谢。下面要请下一位演讲人发言,再次感谢WiraAdam先生的演讲。下一位演讲人是刘孟泽先生,刘孟泽先生会给我们介绍中国油脂油料加工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刘孟
第三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发言嘉宾刘孟泽(中粮集团油脂部副总经理) 主持人:非常感谢。下面要请下一位演讲人发言,再次感谢WiraAdam先生的演讲。下一位演讲人是刘孟泽先生,刘孟泽先生会给我们介绍中国油脂油料加工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刘孟泽先生是从1994年开始在中粮集团负责这方面的业务,有很多经验,可以准确地分析市场的情况,特别是2004年开始担任集团油脂部的副总经理,负责油脂油料的采购业务,所以他掌握的信息非常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下面欢迎刘孟泽先生与我们分享他独到的见解。 刘孟泽: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感谢大会组织单位盛情的邀请,借此机会与大家探讨油脂行业关注的议题,油脂油料大会在北京、广州举行了两次大会,今天的第三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更是由于目前特殊的世界经济状况和市场行情深受业界期盼。今天大会给我题目是“中国油脂油料加工产业的现状与未来”,题目很大,由于我本人的水平和时间的限制,很难做一个全面的论述。那么,我就目前行业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我要讲的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目前行业的现状,有七个特点,做了归纳。 一、加工产业发展的速度是保持高速的发展; 二、行业的原料基本上是靠进口来满足; 三、加工企业当中外资的比例是非常高,而且增加速度非常快; 四、加工企业油厂的规模在不断增长,行业的集中度在逐步提高; 五、加工利润近几年属于比较低的位置,在低水平徘徊; 六、市场波动幅度较大,风险提高; 七、外部市场环境,就是我们说的宏观经济的影响,其他市场的影响因素加大,经常是超出了本行业基本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加工产业的高速发展,加工能力增长速度明显大于实际需求的增长,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水平的提高,对食用油的需求加大,油脂油料快速发展,以大豆为例,根据发改委的统计数据,2007年大豆达到3400万吨,10年前,只有1000多万吨,进入本世纪以来,大豆压榨量增加了72%,年均增长8.1%,豆油产量从2000年390万吨,到2007年增长了80%,豆粕产量增加到2007年的600万吨,增长70%。随着需求的增长,大量投资纷纷涌入新建扩建,项目纷纷涌出,国内大豆的加工产能迅速增长,超出了实际需求的增长,导致压榨能力过剩,2009年加工能力超过了7500万吨,而当年的实际压榨量只有3400万吨,由于产量扩张过快,全行业的开工率逐年降低,2000年还超过了90%,到2007年降到44%,2000吨以上加工厂开工率只有52%。1000吨小型加工厂半数以上是处于倒闭、或者是停产、半停产状态。 第二个特点,是原料的进口依存度非常高,在国内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需求,国内的原料供应量相对提高速度很慢,造成对需求的增加只好由进口来满足,10年前,中国的油脂是自给自足的,目前整个油脂压榨量的一半要靠进口。这当中,大豆的变化是最大的,中国大豆进口最早从1996年开始,从净出口变成了进口国,但是国内的大豆压榨行业刚刚起步,一直到1998、1999年,大豆进口量每年只有一两百万吨。随着大豆压榨量增长,到2000年之后,大豆加工能力提高速度非常快,加工量提高到上千万吨,在国际的贸易地位当中逐步提高,比重也上升得很快,上升到20%左右。到目前,中国大豆进口几乎占到全球总贸易量的一半左右,对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2007年、2008年,大豆的贸易是7000万吨,占全球贸易量的48%,相比曾经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地区的欧盟,进口量只有1500万吨,占全球贸易量的比例只有18%。 按照年度压榨量的比重来算,进口大豆的压榨量已经占到80%以上,2007、2008年度占的比例更高,进口大豆的比例高达90%以上。在大量的进口当中,相对于如此巨大的中国大豆市场,国外的供应商数目相对非常集中,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市场上通常谈的四家供应商占据了中国出口2/3以上的份额,这四家供应商覆盖了三个主要的产地,北美、南美、巴西、阿根廷。另外就是棕榈油,棕榈油在国内讨论的比例没有大豆那么大,但供应商占的比例更惊人,前三位的供应商占了对中国棕榈油出口总量90%,而最大的一家占了70%。所以,对中国的油脂油料原料的供应集中度非常高。 随着中国进口原料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密切,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红色的是芝加哥交易所的交易价格,蓝色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交易价格,国内外市场的关联度非常大,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商品全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国内外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我们研究中国油脂油料市场时,就必须放在全球的框架之内做研究。 第三个特点是加工企业当中外资企业比例的增长速度非常快。2000年以前,中国的大豆压榨是以内资企业占绝对的主导,到2003年,外资大豆压榨产量只有全国产量18%,但从2004年开始,压榨行业的格局产生非常大的改变,是根本性的转变。由于2004年大豆价格巨幅波动,从10美元跌到5美元,对中国的榨油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引起是中国榨油行业第一次大的整合,当时全行业面临整体性的亏损,不得不重新洗牌,一大批的油厂被迫关闭。外资企业快速进入榨油市场,短短四五年时间,外资企业占据了中国压榨大豆市场的半壁江山,按照实际的压榨量是差不多占到将近一半。在外资当中,外资企业的开工率相对来讲比内资企业高一些,外资企业的开工率差不多达到60%-70%,相对来讲,国内的内资企业开工率比较低。 第四个特点,就是油脂油料的加工厂的规模在不断增大,行业的集中度在提高,行业内变成了大的企业集团占主导地位的格局,我们看这张图,2003年,5000吨以上的日榨油能力厂家只有三家,到了2007年时,5000吨以上的榨油厂增加到11家,2007年时,中国日加工能力500吨以上大豆油脂企业有117家,日加工能力超过2000吨的达到91家,6000吨以上有5家,占全世界的50%。前10位的加工能力占全行业57.5%,比2000年的35.4%提高了22.1个百分点。 第五个特点是油厂的加工利润在近两年处于相对比较低的位置,由于产能的扩张过快,全行业的开工率逐年降低,从上世纪90年代比较高的利润空间逐步下滑到目前很低的平均利润水平,这是平均的值,年度当中会出现比较好的加工利润,但全年平均来看,整体水平,加工利润是相对比较低的。 第六个特点是市场波动加大,风险提高,与以往相比,近两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市场波幅巨大,出现了罕见的大涨大跌行情,以大豆为例,芝加哥大豆的全年价格波幅就是一两美元,但最近的行情超出了想象,从10美元涨到3月初15美元以上,短短一个月跌30%,在市场还没有喘过气来的时候,又涨到7月初16美元的历史高点,这时分析机构基本上把价格向上调整,基本上是“欲与天公试比高”。但市场又掉头向下,直线下跌,三个月跌到8美元。 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这时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只按照芝加哥期货价格变动来计算,如果榨油厂在高价点价,没有其他的措施,就会贬值2000万元人民币,所以市场的巨幅波动风险提高,使行业出现明显的特征。除了商品本身之外,影响行业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就是海运费。海运费的涨跌幅度,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拿美湾到中国主要港口的大豆运费做一个例子,年初,运费每吨大豆到中国的运费是147美元,现在跌去100多美元,不到40美元,前几天最低是25美元,所以海运费的涨跌也给市场风险加大。 第七个特征,就是外部市场因素加大,甚至超出了行业基本面的影响。这张图是一张CBOT大豆走势图和道琼斯指数比较,看这张图,在前一大半的时间中看不出很强的相关性,但是从今年8月份开始,大豆的价格走势和道琼斯走势表现出非常强的相关性,就是宏观经济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在加大。从这次来看,就体现出金融危机已经实质性影响到实体经济。商品需求在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明显萎缩,商品价格的下跌体现的不仅仅是商品价格供需基本面的变化,更多是体现全球经济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第二部分要讲的是基于刚才对现状的分析,是对后期中国油脂油料加工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分成六个部分。 一、行业的发展速度是否可持续高速发展; 二、压榨产能是否继续扩张; 三、原料进口是否持续占原料供应的高比例; 四、就是油脂油料品种价格如何变化; 五、自己的观点,行业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需要整体提高; 六、对整体油脂油料行业的思考,需要政策引导、原料保障、有序发展。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就是发展速度是否可持续。这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的。 1、饲料的需求是否增长; 2、食用油的需求增长是否可以保障油脂加工业的发展; 3、生物能源的概念。 这三个问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归纳,前两个是传统需求上的因素,第三个是新的需求,就是在传统需求之外的。总体而言,是从需求角度来看是否可以拉动油脂油料加工行业的发展。传统的需求可能更多是要受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的增长和消费增长的相关性,中国人口的消费习惯、特点,以及中国人口城市化变动、城市化进程的角度来考虑传统需求的变化。 我们先来看一下饲料产量和人均GDP的对比。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饲料需求和人均GDP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因此,未来压榨行业、油脂加工行业受饲料需求增长的拉动多大,还是要看GDP的增长速度受金融危机影响有多大,是否会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减缓,这是非常大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们总体来看,好象影响会是比较大,负面影响比较多,当然会有很多变数,今天早上看到中国政府有一个很大的举措,有4万亿的大数出来,而且是很短的时间段,在2010年就会做这么大的投资,可能对市场会有很大的影响。但这个数字会不会立刻影响到这个行业的需求,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因为你的投资和需求之间都有一个时间的实质性,所以对饲料行业和油脂加工行业短期内是否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还需要观望。 另外一点,中国的食用油需求和人均GDP的对比关系来看,正相关性和刚才饲料是非常像的,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这也是对后期油脂油料加工行业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从目前中国食用油消费的水平来看,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相比,中国植物油的消费应该还有相当大空间,比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可能会有一点很大的不同,中国的食用油的消费,因为消费习惯不同,可能和欧美相比,可参考的意义也许没有那么大,但如果把中国大陆和香港食用油消费做一个比较,就会有更强的参考意义。因为香港居民的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以及口味、外出就餐等等因素,与中国大陆基本上是类似的,所以把香港的数据与中国大陆来比,就会有比较高的参考意义。中国大陆人均植物油消费量(比上午的数字小一点),是18公斤,香港是26公斤,有一个相当大的空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很有可能中国大陆的人均植物油的消费水平会很快向香港地区的消费水平靠拢。 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城市化进程,这是很有意义的分析,中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趋势非常明显,每年有大批的农村人口通过各种途径迁移到城镇,城市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我们看一看,从上世纪90年代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的26%,到现在提高到将近一半,每年有1000万多的人口从农村移居到城市,加上每年的新增人口,这是非常大的基数。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在食用植物油和肉类有很大的区别,城镇人口远远大于农村,所以植物油的需求会大幅度的提升,植物油的上升趋势会更加明显。 这张图是城乡居民家用人均植物油消费比较,这里几个特点,一个是城市的人均植物油的消费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消费水平。 第二是增长幅度也大于农村的人均增长幅度。因为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要比农村收入水平增长快很多。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食用植物油的增长趋势是加快的。 第三是植物油在生物能源方面的消费量,这在中国的影响比较小,一方面是从政策上来讲,中国的政府对用粮食和油料作为生物燃料是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另外就是中国的生物柴油的产业刚刚起步不久,也是规模比较小,集中在比较少数的地区,用一些餐饮业的废油来作为原料,对植物油的影响相对比较小。 另外,从外部的环境来讲,原油价格已经大幅下跌,对生物柴油的替代性、紧迫性没有那么强,所以植物油在生物能源方面的需求相对来说比较小。 总体来讲,中国的油脂行业的发展主要的动力来源是来自于饲料、食用植物油的增加方面,新的生物能源的需求方面,会影响比较小,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个影响要看它对整体实体经济的影响多大,速度多快,是否会变成一个周期性的经济问题,这对整个需求就有比较大的影响,这也是比较大的变动因素。从短期来看,因为中国前期需求已经开始受到影响,很可能在明年前半段时间需求会明显变化,会有一些下降,当然这个数字会有一些变动。前一段时间从国家10月份的预计当中,2008到2009年的年增长是700万吨,增幅有4.5%,这个速度比前几年是明显下降了。 第二个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行业的加工能力,主要是指大豆的产能是否会继续扩张。我们做了统计,这里的数据不是那么全,有一些不那么准,有一些是各家企业自己的数字。从这里可以看到,近期将要投产的项目很多,差不多有500万吨的年加工能力,还有一些是近期要上马的项目,这些项目马上要投产的和筹建的项目加在一起,总的数字有20000多吨每天的加工能力,这些数字加上原有7500万吨的压榨能力,这超过了发改委制定的目标。行业是否可以保持原来这么快的扩张,这一点值得大家去研讨。 我个人观点来讲,总体上,行业的加工能力在未来会趋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一方面是发改委指导意见,二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的资金来源多少会受到一些限制,会制约新项目的发展。所以总的加工能力会趋于稳定,布局上会相对来讲,更加趋于合理,大家在布局上做一些调整,经营规模有一些调整,行业会倾向于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总的产能扩张。 第三个方面需要考虑的就是进口是否会持续占原料比例的那么高。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耕地面积的影响,二就是种植效益的影响。从需求增长来看,随着肉类食品和食用油的快速增长,对蛋白类饲料和食用油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国内油脂油料的供需会保持较大的缺口,客观上需要用进口来弥补缺口。另外一方面,从国内的供应能力来看,中国的农业资源短缺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按照国家粮食中心的预测,2008到2009年消费有3000多吨,按照目前的国内大豆单产水平来计算,3400万吨需要大豆种植大省黑龙江省来满足产量,但是在不太可能达到的情况下,中国客观上还需要保持原料较大数量的进口。 从耕地面积来讲,中国这几年来的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比较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0年前,耕地面积有1.3亿公顷,2007年1.2亿公顷,耕地面积下降速度非常快。除了耕地面积总量的变化之外,种植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蓝色的曲线是油料作物占的比例,占的比例相对来讲是比较低的。尤其是近两年,主要油籽的播种面积降幅明显,大豆、花生、油菜籽的种植面积明显地下降。下降当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油籽的种植效益呈下降的趋势,这是大豆、玉米种植收益的对比,大豆的种植收益是低于粮食的种植效益,从05年开始,大豆已经低于小麦的种植效益,所以油料种植的积极性,农民的积极性相对来讲比较低。从最新情况来看,目前的现状,原料要靠进口来满足,就提出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很多人讲怎么保持原料的安全性、持续供应,是否需要走出去,这不需要太多讨论的问题。发改委在指导意见有比较明确的意见,实际上走出去是需要从比较高的战略来考虑这个问题,从我们原料保障、竞争力、产业链、抵御风险能力各个角度来讲,都需要走出去的战略。况且,目前金融危机也给走出去提供了一些机会。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企业的资金储备、人才储备等等各方面,大规模全球化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最关键还是从行业的战略的角度来看待走出去保障原料的问题。 第四个方面就是品种结构如何变化。这张图是比较了中国植物油需求的变动情况,中国最早菜籽油的需求比例是远远高于豆油的,最近由于大豆的进口,蛋白粕的提高,大豆占的比例有很快的增加。随着大豆进口量的增长,国内蛋白粕的需求,可以通过国内的油料压榨来满足,我们拿2007年、2008年做一个例子,豆粕消费量是2835万吨,总的消费量,供需继续保持平衡,而且略有盈余。菜籽粕也是基本平衡的情况。 但是食用油相对情况不太一样,我们也是拿2007、2008年做例子,食用油国内的产量只有1500万吨,缺口750万吨,按目前的确实,食用油会保持相对稳定的进口需求。从品种来讲,食用油的进口主要以棕榈油和豆油为主,棕榈油这几年的进口增长速度比较快,平均每年500多万吨,豆油是200-300万吨,棕榈油因为国内没有生产,所以完全要靠进口来满足。豆油进口是是稳定200-300万吨的数量,菜油每年就是30万油吨,是国内自给自足状态。 第五个方面,就是经营能力、风险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几年市场波动比较大,总体状况也有了改善,比如从04年大的波动造成整个行业重新的洗牌。今年尽管市场波动幅度远大于2004年,但行业普遍受到影响,相对那一年,还是经受住大的考验。但更多的油厂需要利用衍生品市场来做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每一家企业经营水平不一样,理念不同,从原则上来讲,油脂油料的加工行业赚是的加工利润,而不是投机的利润,所以保值是行业的重中之重,是关键所在。 常常有人讲保值和投机有什么区别,前两天跟朋友聊天,他做了比喻,他说保值和投机的区别在于做足小概率的防备,还是期待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而保值就是做足小概率事件防备。我们这个行业,在市场波动的时候,是做足不利于自己的市场发生的情况准备,而不是把宝压在市场涨幅或是跌幅上,这是这些年来对行业经营上的小的体会。 总的来讲,我想行业基本上归纳了12个字来作为行业总体发展的感受,就是这个行业需要政策引导、保障原料、有序发展。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孟泽先生的演讲,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允许有一个听众提问,对于刚才刘孟泽先生的演讲,大家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再次感谢刘孟泽先生给我们提供和分享的信息。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