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已成立课题组启动对南方冬季采暖的可行性研究,但仍处于路径设计阶段。
正文
近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已成立课题组启动对南方冬季采暖的可行性研究,但仍处于路径设计阶段。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频发影响,南方出现了冬季滞留天数增多、气温趋低等现象,南方居民患关节炎、风湿病和哮喘病的比重趋高,预示沿袭60年的以秦岭-陇海线为南北取暖分界线已愈发不合时宜。
灰霾天气是非环保的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建筑工程等散发而出的PM10和PM2.5所致。为考虑减少PM10和PM2.5的排放,而无视南方居民采暖诉求,显得过于牵强。毕竟,南方采暖是否会导致空气污染,取决于供暖和其他企业的节能环保能力。
南方采暖不宜复制“大而全”的北方集中供暖模式,南方采暖的客观需求值得重视。即若承认南方寒冬客观上催生居民取暖需求,那么当前讨论应是如何使南方采暖更有助于降低能耗的机制设计,而非南方是否应供暖本身。
鉴于此,南方是否应该采暖的争议,本质上是对中国社会福利化冬季供暖体系的思考。由于北方供暖存在财政明补和暗补效应,如政府对居民取暖消费的价格补贴,以及对供暖企业的财政补贴,使南方应否采暖的争议演变成一个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这使部分支持南方采暖者建议若政府不提供集中供暖,可适当按冬季天数给居民采暖补贴。可见,走出南方采暖争议,亟须改革公共福利化的北方取暖体系,推动取暖体系市场化,以通过市场机制提高采暖企业效率,降低能耗。
2012-2016年暖气片市场专项调研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目前供暖系统已不再是个公共外部性突出的领域,市场机制可完全有效运用于国内供暖体系,从而使南北方的供暖诉求变成一个市场谈判问题。具体而言,由于供暖管道带有显著的基础公共性特征,政府可对供暖基础设备的建养费用实行价格管制,并在供暖服务环节实行市场化运营。此外,目前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居民,可选择的取暖菜单要比以前更多,即若供暖企业提价,居民会采取空调取暖等相抗衡,而供暖企业倚重的大数原则也使其不敢轻易提价。如此一来,南方供暖就变成了市场选择而非公共选择命题。即除低保特困人群外,有供暖诉求的居民可通过市场购买获得满足;当然,即便是低保特困人群,政府的补贴也将是基于人头,而非补贴供暖企业或进行价格干预。
由此可见,当前南方采暖引发的争议,是中国取暖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和机制设计问题,把取暖问题转换成一个市场机制设计和选择,变成一个以制度变革释放改革红利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