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4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启动,当天同时有多个直航包机从台湾起飞,降落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大陆4个城市。从今往后,每个周末两岸都将包机直航。同时,杭州也成为了第二批开放直航的包机城市之一。   有意思的是,7月4日,上海西区的一家

  7月4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启动,当天同时有多个直航包机从台湾起飞,降落在包括上海在内的大陆4个城市。从今往后,每个周末两岸都将包机直航。同时,杭州也成为了第二批开放直航的包机城市之一。   有意思的是,7月4日,上海西区的一家台湾餐馆搞了一个“台湾美食文化节”,当日乘坐包机来上海的不少台湾客,一下飞机就直奔这家餐厅,这让他们感觉随身带着厨房。当然,那一日更多的是那些上海白领和新生代,他们三五成群,相约而至,把那家餐馆挤得水泄不通,门口排起等待翻桌的长龙。   台湾饮食,隐现着宝岛的神秘口味和生活方式,它拥有独具一格的气质和令人迷恋的方面。它的多元特色,繁复族谱,闽菜根基,与内地饮食风范一脉相承,却又独具差异。   越来越亲密的两岸关系,越来越多的台湾过客,会不会让台湾民俗文化在与内地交融过程中,演绎成一种时尚饮食生活?台湾美食文化会不会像当年韩国菜的进入一样,在内地大行其道呢?它会不会成为内地一种饮食业的新商机呢?   一切都是可能的。   因为,饮食对于现代人来说,果腹已经不再至关紧要,更多的,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它经常来源于对生活方式的冲动,以及在那过程中的完美享受。   成本太高   高端台湾菜曾遭滑铁卢   提到台湾餐厅,很多杭州人的第一反应是“两岸咖啡”、“一茶一座”,这类集合了休闲与餐饮于一身的台式餐厅在杭州遍地开花、办得十分红火。   但一些定位相对高端的台湾餐厅却曾在杭州“水土不服”。在上海很受欢迎的“蔡家食谱”前些年移师杭州,以蔡家私房菜为基本菜肴,高价聘请台湾厨师,选用的原材料包括酱醋油盐也均从台湾空运过来。老板蔡辰男甚至亲自了解市场,研发菜式,大小事情亲力亲为。除了原材料的高成本之外,租下元华商城五楼黄金地段的“蔡家食谱”还要承受高昂的租金,40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每个月要支付40万元租金,每天的租金超过万元,这也给这家餐厅的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蔡家食谱”的背后还是台湾最大的金融资本家族,但叫好不叫座,2005年8月,悄然收场。   同样打正宗台湾餐饮牌的还有“高地春天”。“高地春天”去年的广告攻势做得不小,曾举办台湾美食节,推广台湾传统小吃和料理,尝鲜的也大有人在。“价钱不便宜,但是味道不错。”但短短半年余,叫好不叫座的台湾菜式也黯然退场。“效益不好,材料都是从台湾当地运来,成本太高。有些菜式杭州人也不大习惯。”高地春天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高地春天已经改变经营路线,在今年年初换了菜谱,做起了时尚茶馆。   企业运营为了盈利,成本的增加意味着负担的增重。在一段时间的沉积不发之后,许多商家也失去信心,或迫于经济投资的压力,选择提前中断台湾菜馆的营业。   讲究正宗原材料   台湾菜有了粉丝群   尽管这些在杭州打“先锋”的台湾餐馆遭遇了滑铁卢,却培育了一批台湾菜的拥趸。他们早已不满足于珍珠奶茶这样“小儿科”的台湾小吃,或者变了味的台湾菜。对于这批食家来说,美食的关键在于食材的选用,正宗的菜品一定要取材于原产地,否则即便选用同材不同地的产品,也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在杭州从事艺术品工作的吴佳徽小姐,是一名美食爱好者,“听说哪里有好吃的,多远的路也会赶去”,吴小姐这样形容自己。她1993年自台湾来到杭州求学,留在杭城已逾15个年头,近江市场的海鲜,信义坊的鸳鸯火锅,都是吴小姐常常光顾的食坊。同时也是台湾传统小吃拥趸的吴小姐告诉记者,“杭州目前还没有正宗的台湾菜。”   吴小姐举了一个例子,台湾一道叫做“蚵仔面线”的传统名小吃,除了特制特磨的面线以外,还需要一种小小的红葱头调味,这种葱头是台东特产,杭城根本找不到。“差一点,就差很多。”   因为食材的限制,大多在杭的台湾菜馆都选用本土材料代替,味道自然是打折扣不少。提到在京沪两地开得比较红火的台湾菜馆“鼎泰丰”,吴小姐说,因为他们主打的菜式是两岸共有的,比如卖得比较好的蟹粉小笼。“这种菜色,对食材的要求不那么限制,如果改做‘蚵仔煎’或者‘蚵仔面线’,就难很多。”   对她来说,正宗的台湾菜其实是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   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里也有台湾菜的爱好者,在涌金广场上班的杨小姐因为业务需要,过去经常就近选择“蔡家食谱”招待客户。她说,相对红火的川菜来说,台湾菜做得更精细,原材料选择很严格,包容性更大,经常会推出新菜品。而来自宝岛的那一缕难以言明的神秘气息,让杨小姐眼中的台湾菜显得分外时尚。她期待着,台湾游的开放能把更多正宗的台湾菜带进杭州。   就这样,悄悄地,台湾菜已经有了自己的粉丝群。   台湾游开放   给台湾菜带来新商机   其实台湾菜的整体口味酸甜、清淡,与杭州人的口味可说是“不谋而合”。   杭州市饮食协会负责人金慎发说,“杭州人的饮食消费还是比较注重价格、口味、环境,要求性价比高,定位明确的餐馆容易被接受。台湾菜因为没有相应的菜系支撑,特色不明显,所以虽然和杭州人口味相似,还没有找到足以吸引杭州人去消费的那个兴奋点。”   但台湾菜的长处还不仅仅是以口味取胜,   形成一个菜系,往往有很多因素,历史、地理、风俗、当地人的口味偏好……因为历史的原因,台湾菜可说是全国各个菜系的大杂烩,南北流通的产物。近福建和广东的地理位置,使得很多福建菜和粤菜的因素慢慢渗入台湾菜。而跟国际餐饮的接轨,又使得新一代的台湾菜师傅接受了新的餐饮潮流。这样一番混合之后,台湾菜溯源可谓难上难。   这种多元的特色,让台湾菜不像川菜或者粤菜一样门派清晰,但也让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菜系所能概括,能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自我更新与演进,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   目前台湾菜在杭州不成气候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许多人不了解、也缺少途径去了解台湾菜的特色。据口碑网的搜索数据,比起搜索日本餐馆和韩国餐馆,搜索台湾菜的消费者明显就少得多。   但随着台湾游的开放,两岸关系越来越亲密,两地文化不断融会贯通,会有越来越多像吴佳徽这样的台湾人在两岸往返,会有越来越多的杭州人品尝过“春水堂”和蚵仔煎,开始了解台湾的美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其中,正孕育着台湾菜未来的商机。   这其实是一种时尚生活   空白的市场正是机遇   曾经在旅行社工作过5年多的余先生,对台湾游特别感兴趣。之前的老同事去台湾“踩线”归来以后,说再也不喝杭州的珍珠奶茶了。“他们说虽然是从台湾传来的,但味道完全不对,差别太明显了,台湾的奶茶醇厚多了,尤其是春水堂的,虽然一杯要三十多块,价格是杭州奶茶的十倍,但喝过就觉得物有所值。”   余先生本人倒是不爱喝奶茶,但听了老同事的描述却萌生出一种新的想法:“我在想,台湾游的报名那么火爆,据说光是首发团就有几百人,这些人中消费观念相对超前的年轻人占了不小的比例,他们去过台湾后,对于消费较高但口味正宗的奶茶应该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能把春水堂这样正宗的台湾奶茶引进,再搭配上一些台湾美食,做一家休闲性质的餐厅,让顾客享受一种时尚而又轻松舒适的氛围,应该能在杭州找到商机。”   余先生的这个点子倒是看准了餐饮业的一个新趋势。做餐饮,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导,以及在顾客用餐过程中所提供的完美享受。   沪上的鹿港小镇就是个典型例子。   在与杭州“一墙之隔”的上海,由于兼收并蓄,和台湾的交流比较广泛,台湾菜已经做到了一枝独秀。而主打台湾菜的鹿港小镇受到沪上食客的追捧,成功之道并不仅仅是菜色的出色,而是定义了一种生活理念。在炸豆腐、三杯鸡、客家小炒、油条虾这样土土的台式特色菜之外,它还提供很受白领欢迎的甜品和冰沙,再加上装潢。服务、背景音乐的统一布置,努力营造一种时尚但又不会带来约束感的用餐体验。所以直到凌晨,那里照样门庭若市。   几近空白的市场是风险,同时也是机遇。   对勇于尝鲜的杭州人来说,台湾美食背后所代表的时尚饮食生活会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吸引力?虽然现在还不能得出准确答案,但谁又敢说里面没有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饮食两岸台湾菜杭州人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