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粮食生产取得辉煌成就,总产量由1978年的2098万吨连续攀登上3000万吨、4000万吨和5000万吨三大台阶。2007年更高达5245万吨,比改革开放之前的1977年增长了1.7倍,比建国之初的1950年增长5.2倍。   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粮食生产取得辉煌成就,总产量由1978年的2098万吨连续攀登上3000万吨、4000万吨和5000万吨三大台阶。2007年更高达5245万吨,比改革开放之前的1977年增长了1.7倍,比建国之初的1950年增长5.2倍。   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使河南由一个缺粮大省,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跃成为一个每年净调出粮食200多万吨的粮食调出大省;粮食产量的快速增加,使全省农民生活由半温饱型,迅速走向上世纪80年代的温饱型、90年代的富裕型和现阶段的营养型;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使河南于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并保持至今。河南用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十分之一还多的粮食,不仅解决了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粮食需求,而且近年来每年还调出粮食及粮食制成品达1000多万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粮食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还使河南成为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和速冻食品、方便面、挂面等产品产量及其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中国粮仓"正在转变为"国人厨房"。而粮食产业的发展,也使河南基本告别了卖原粮的历史,并逐步走向卖产品的新型现代农业。   在河南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   一、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低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扶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河南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但整体上仍然比较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尤其在农田水利设施方面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的问题。到2007年底,全省旱涝保收田面积5944万亩,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略多。但即便如此,其中仍有一些面积未能实现旱涝保收。大灾大减、小灾小减的状况在全省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以粮食生产为例,2003年以来全省每年因旱、涝灾害减产的粮食产量平均达到800万吨左右。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是新形势下制约河南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调查,当前河南农田水利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缺乏制约农田水利建设正常开展。农村税费改革、"两工"的取消,加之河南大部分县、乡财政入不敷出,因此在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上仅仅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微乎其微。开封县有关部门的同志介绍:该县是农业大县,每年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至少要5000万元,这些钱国家不出;县、乡政府穷,出不起;摊派到农民头上每人近百元,加重农民负担肯定也不行。目前还无人来为农田水利建设埋单。对新蔡县练村镇郑庄等五个村委会调查,这些村平均历史欠帐多达40多万元,最多的龙口镇后周庄和栎城乡韩港两村委会欠帐均达到70万元,连村干部的待遇、村级办公经费、退休村干部生活补助等全靠上边转移支付,搞农田水利建设,想都不敢想。

  (二)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严重。河南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由于年久失修,老化、损毁现象比较严重。对汝州市调查:该市寺上、东马庄两村有耕地面积8070亩,原有机井22眼,小水库2座,水利条件非常便利,旱涝保收。但近些年来机井损毁报废的已达到14眼,占64%。在报废的机井中:有2眼淤塞;12眼因水位下降而干涸。而水库因缺乏维护,淤塞、设施损坏等导致水库报废,现在田地都成了望天收。尉氏县调查,该县共原有沟、河、桥、涵、闸4000多座,目前失修、损毁的达 1200座,占总量的30%;带病运行的2400个,占60%。而封堵、毁坏排水沟、河,造成排水不畅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   (三)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使农田水利建设投劳不足。近几年不断涌起的外出务工热虽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不同程度地弱化了农业生产,尤其是像农田水利建设这样的群众性工程。开封县近年冬季对淤泥河、圈漳河两大水系进行清淤整治因人力不足而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但不少村在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筹集挖河费用时,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的激化。新蔡县栎城乡韩港村委郑伟,面对该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而无劳动力对河渠进行清淤无奈地说:"现在我们村就是没有年轻劳动力,基本上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家里是老的老、小的小。"   (四)保护不力,农田水利设施被盗被毁现象时有发生。据调查,在当前大量农田水利设施损毁的现象中,因管理不善,或者缺乏监管而毁损的占50%以上,而真正自然损毁的占不到一半。开封县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村水利设施被盗、被毁,河床损坏、河堤取土、电线被盗割、闸门被毁现象,感到无比的愤慨和痛心。扶沟县韭园镇十里店村有一眼机井,机井内安装有配套的水泵,并建有专用机井房,造价在万元以上,但因管理跟不上,建成不久安装的水泵和机井房的铁门被偷。该村有一条2000多米长的硬板渠,也因管理不善,渠上的水泥预制板被逐渐偷光偷净,架往农田的低压电线也架了被盗割,割了再架,再被盗割。   二、农业科学实用技术普及不够   2007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连续第二年突破1000亿斤,达到1049亿斤,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在增产的诸因素中,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80%左右。而单位面积产量又综合体现了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由此说明整体上我省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由于在农技体制上的原因,不少地方存在着基层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的现象,很多农业科技实用技术难以得到落实。加之农民对科技认知的局限性,致使在全省粮食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优良品种的纯度不够,自留种、多代种使用面积仍然较大,用种量偏多、施肥不合理、生产管理粗放等与现代农业相悖的现象,由此导致一些地区品种的抗逆性降低、后期潜存的倒伏危险性增加、土地产出率递减。   农业大县邓州市调查人员对当地农民小麦实际用种量的调查结果:农民小麦用种量每亩少则10公斤,多则20公斤左右,平均保守数也达到11.5公斤。而该市农业专家给出的科学用种量为每亩平均9公斤,两者相差2.5公斤。叶县调查人员通过对不同地势(平原、山区、丘陵)和不同种子来源(购买、自留、互换)农户小麦用种情况调查汇总,得出该县小麦用种量为:平原地区一般为10~12.5公斤,山区12.5~15公斤;自留种的为12~15公斤,山区丘陵为15~20公斤。据此结合该县农业专家给出的平均用种量,得出该县平原地区每亩平均多用2公斤左右,山区丘陵平均每亩多用5公斤左右。由于用种量大直接造成小麦群体偏大,透光透气性差,给病虫害的爆发流行创造了条件,也使小麦生长后期易脱肥、易倒伏,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在化肥、农药使用上,因农民缺乏必要的农业技术知识而导致的施肥、用药不当、超量使用现象触目惊心,不仅直接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农作物的药害以及增大了对人身安全的威胁,同时还增加了经营成本。   唐河县调查人员通过对该县10个乡镇的20个村、200个农户以及有关部门调查汇总:该县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四种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一年就多施9622吨。由于过多施肥造成诸多危害:一是作物营养生长过旺,小麦、玉米、水稻容易造成倒伏,后期贪清晚熟、籽粒空秕,棉花容易落叶,蕾、铃较少,最终导致减产10~30%;二是田间通风透光差,病虫害发生增加10~12%;三是土壤酸化、板结。土壤PH值由原来的7(中性)降为现在的6.5(偏酸),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据郸城县调查:由于农户对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和农药知识的缺乏,在用药过程中或人云亦云,或凭经验,或听从商家的虚假宣传用药,导致超量用药和不对症施药的情况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由此造成了严重后果:2005年,钱店镇侯集村侯景河,将麦用除草剂用于棉花除草,结果导致3亩棉花全部死亡。2006年,同村的侯景先,麦用除草剂用于芝麻除草,1亩芝麻被全部死亡。虎岗乡虎岗村某户由于棉花使用缩节胺过量,造成棉花鸡爪叶,枝杆萎缩,减产40%。与此同时,超量用药也使农作物产生抗药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用800倍的速灭杀虰就可以杀死二、三代棉铃虫,但现在需要加大30%左右的用量方可有防治效果。在防治小麦病虫害中,一般杀虫、杀菌防治要求用药浓度分别为1:600和1:500倍,但不少农户只用到1:400和1:300倍浓度,加大用量20%以上。加大用药量后,小麦叶部造成损害,作物器官灼伤,轻者减产10%,重者减产达40%左右。2006年,虎岗乡虎岗村某户防治小麦病虫害超量使用高效剧毒复配农药,致使小麦花粉脱落、不接籽,几乎绝收。   宁陵县城郊乡王桥村王义富,2005年家里的2亩玉米因用了多于常用量3倍的除草剂除草,结果连草带玉米全部死光。赵村乡黄洼村近400亩杏树,因不打剧毒农药,根本治不了抗药性极强的蚜虫、黑毛虫,但打了药的果子农药残留又严重超标而无法食用,不得不全部含泪刨光。2006年某乡西村余光中盲目听信广告,给玉米打防止旺长的药后,3亩玉米几近枯死绝收……   三、当前务农人员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去年漯河市有关部门就当前务农人员文化素质情况对70户、共206人,136个劳动力(男73人,女63人)进行了调查。结果:种田的有62人,占劳动力数的45.6%。62人平均年龄为51.2岁,其中50岁以上的47人,占75.8%;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有50人,占81%。   另据对粮食主产区黄淮四市的永城、郸城、汝南、潢川等16个县抽样调查资料汇总,2007年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8.7%,高于全省平均比重2.9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1.2%,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而初中、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分别为57.0%、9.6%和2.3%,分别低于全省4.5、2.7和0.3个百分点。   由于目前务农人员中存在着"三多一少",即年老体弱的多,妇女、小孩多,文化水平低的多,有经营头脑的青壮年少。尤其在粮食主产区这种状况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现象不利于农业现代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   四、耕地征占和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仍较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底,全省耕地总资源1.1889亿亩,当年增加21万亩,减少21.9万亩,增减相抵净减少不到1万亩,连续多年实现占补平衡。但据调查,近年来被征占的耕地绝大部分是肥沃的优质耕地,而补充上来的多是荒地或需要进行多年改造后才能见效的复耕地。耕地的整体质量在下降。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未征先占、乱占滥用、耕地浪费等现象。   (一)农村宅基地超标准批地、一户多宅、建新留旧、长期圈而不建等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安阳县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该县608个行政村中平均约有2.5%的土地处于常年闲置状态。赵河村由于地处偏僻,条件落后,农户外迁较多,导致村中大量农院闲置。脑后村某户,在没有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就将房子建了起来。而有的建了几年的根基却迟迟不盖房。对西平县5乡6村的随机调查,有5个村(非山区、丘陵村)的宅基地面积每户在0.30亩及以上(超标准0.1亩以上),占被调查村的83.3%;有的村还不按规定,以每户家庭中男孩的多少批给相同数量的宅基地,也不论男孩年龄大小,每块0.3亩。因划宅基地时有的小孩还小,一些长大后外出上学、工作的,这部分宅基地就长期闲置。据统计本村现有住宅94处,其中有11处是空房或空宅(有地无建房,或只建有根基),占住宅的11.7%。   (二)乡村企业倒闭,土地闲置;取土烧砖,耕地遭破坏。安阳县某村占地20余亩的铁厂,2001年倒闭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西平县某乡1981年由乡政府投资兴建占地6亩的罐头厂,投产后由于种种原因生产两年后停产闲置至今,院内原有一栋两层小楼,2005年以3000元的价格按砖渣卖掉,现在院内只有9间没有门窗的平房和满院的杂草,院墙的砖有三面已被人扒去,大门也只剩下门楼。这6亩耕地,闲置23年少产出粮食11万公斤左右,少收入13万元左右。济源市某镇马村的粉丝厂、留庄村的煤球厂等均属此类现象。   与此同时,近年来全省各地加大对黏土砖瓦窑场的治理整顿,并取得明显效果。但是,由于受利益驱动和替代新型墙体材料的成本高、技术性较强以及农民接受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地方出现黏土砖瓦窑场有禁不止、死灰复燃,或长期得不到复耕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郑州某县小桥沟等村的一些砖窑场2006年6月被有关部门关闭取缔,郑州市政府曾在此召开过现场会。但2007年春节一过这些场就又纷纷重新开张了。安阳县某村有一砖厂占地5亩,已多年不干了,但在去年调查时仍然没有复耕。2006年曾经被新闻媒体曝光的豫东某县一些村"非法砖窑7年毁地8000亩",目前不仅运转正常而且还不断得到发展。   (三)城镇扩容,近郊耕地被大量侵占。在前些年开发区热得到严格控制后,近年来城镇互相攀比扩容又成为社会新热点。在这波攀比过程中,超标准住宅小区、别墅区建设,违背政策规定的娱乐休闲区建设,巧立名目的超大型城市广场建设,以及"政绩通道"、"面子工程"建设等等,都严重侵占了城镇近郊有限的、优质的耕地资源,使失地农民的队伍不断扩大。而攀比建设中也有的征地之后长期不开发,造成土地浪费。济源市某办事处有两块合计100多亩耕地已被征两年多,原准备开发楼盘、酒店,但因种种原因到去年调查时仍未开发利用,村民趁机在此简单耕作,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另有一块10亩耕地,被征也已两年,现堆满建筑垃圾,等待开发。还有一些市、县,比着建新城区使大量的优质耕地资源被侵占,失地农民的队伍不断扩大。尉氏县城关镇某村6组,2000年人均还有0.9亩耕地,因城区扩大占用耕地,2006年底人均仅剩0.42亩。扶沟县城关镇某居委会,因县城扩建大部分耕地被征用,人均耕地面积由前几年的0.3亩减少到目前的0.07亩。该县城郊乡李堂村失地村民李富德说:"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我买了辆三轮在三环路口拉客,但现在拉客的三轮越来越多,前几年只有三、四辆,现在已发展到二十多辆,生意也不好做。"   (四)"路边店(站)"停业,村庄内坑、塘常年荒废。在我省高速公路尚不发达的前几年,"国道"和"省道"两边成为一些人选择商机的首选,由此导致路边的餐饮店、加油站、修理店等应运而生,量至泛滥。近几年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原"国道"、"省道"的车流大幅减少,这些"路边店"大多生意冷清,不少关门停业。而关门后的店(站)长期得不到复耕,造成土地浪费。西平县调查人员去年随机对一○七国道引洪道桥以南一公里区段内调查:道路两侧共有饭店54家,正在营业的有17家,占31.5%;闲置不用的饭店有12家,占22.2%;已改作他用的25家,占46.2%。加上其它浪费现象该县约有5500亩耕地被白白浪费掉。   同时,目前全省农村中仍有不少村庄或缺乏规划,或历史原因,使村内的废坑、废塘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常年荒废。叶县某村因农民起土和历史原因形成的坑塘面积有几十亩,由于填埋成本太高,既不能做宅基用地,又无法做养殖用塘,已荒废了几十年且还将继续荒废下去,而该村人均耕地不到1亩。这种既影响村容村貌,又浪费有限土地资源的现象在全省不少地区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如果我们按上述资料进行粗略估算,那么全省每年仅浪费掉的耕地至少也有100万亩左右。   五、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综合服务能力比较薄弱   由于基层农技、农机、植保、农资、农信、水利、种子等机构在业务上受上级机构指导,行政上隶属地方主管,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着组织复杂、结构紊乱、功能弱化的突出问题。据驻马店市有关部门调查,该市仅县级涉及到农业的部门和机构就达10多个,且多以独立分设为主。在同一部门或机构内部,下设多个经济实体和服务站,将服务组织分割成多个主体,形成内部无序、不规范竞争状态。而分属于不同部门经营的化肥、农药、农机、种子、植保、农机、金融等服务机构,仍处于低水平下的相互竞争格局,综合服务能力比较薄弱。这种格局若得不到及时扭转,必将制约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粮食生产能力后劲不足。   六、农资价格上涨过高,抵消中央惠农政策给予农民的好处   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运输等成本费用增加的共同影响,近年来,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据近期我队对部分农资市场调查,鹤壁市45%硫基复合肥同比上涨65%左右,45%氯基复合肥同比上涨63%,磷酸二铵同比上涨75%左右;尿素上涨21%,碳铵上涨28%;12%过磷酸钙、普通过磷酸钙同比分别上涨25%和33%。商丘市目前杀虫剂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7%,杀菌剂上涨67%,多菌灵上涨47%,甲基硫菌灵上涨33%,硫悬乳剂上涨1.5倍。中牟县0号柴油中石化每升同比上涨9.8%,个人加油站上涨32%。   农资价格的过高上涨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吃掉"了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给予农民的补贴。据调查,商丘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小麦的每亩综合成本上涨80元左右,其中底肥增加投入67.5元,追肥增加8元左右,田间管理农药投入增加5元;玉米的每亩综合成本最少增加90元。沁阳市有关部门对20户农民小麦种植情况调查:种1亩小麦8个月的生产期,扣除各种成本后净收益只有209.4元,仅相当于一个普通外出务工人员同期收入的1/30。濮阳、鲁山县的部分农民也反映:农资价格上涨使他们失去了加大投入的信心,甚至放松了田间管理。农资价格的上涨,也刺激一些不法经营者将劣质农资直接送货到乡、村,造成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

  一、严格控制耕地面积和质量下降幅度。首先,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禁一切形式的非法占地,严禁在土地批用中的批少占多、批次占好,甚至未批先占、占多报少等弄虚作假行为,切实兑现占补平衡,保护基本农田不受侵占;第二,严肃批地权限,严禁越权批地;第三,禁止占用耕地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景观大道等。合理规划小城镇建设;第四,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积极探索和推进农地合理流转,杜绝土地撂荒。第五,严格执行《河南省农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农村宅基地管理,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正确引导农民住宅建设合理、节约使用土地。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批准标准。对已经形成的"空心村"和"空心院"予以收归集体,已超省定标准面积的宅基地应加收使用费。引导农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加强倒闭企业、路边店、关闭砖瓦窑场、废坑废塘的土地管理,及时进行复垦利用。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国家、地方、集体、社会和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扩大农业投资来源。认真落实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保证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要充分利用财政贴息、引进资金、政策导向等手段,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粮棉油主产区。其次,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围绕解决防洪防涝、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第四,恳请中央对河南在粮食生产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倾斜。

  三、全面普及推广农业科学实用技术。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务农人员、农村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创办一些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业职校等,吸收农民参加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努力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其次,要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服务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下种、合理施肥、安全用药,逐渐克服大播量、大肥量和滥用药的不良习惯。大力实施"沃土计划",降低和减免农民测土配方施肥费用。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去赢得广大农民的效仿,最大限度的降低种地成本,增加种植效益,实现节能增效。培养农民增强现代农业的意识,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过度到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   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目前全省仍有6000多万亩的中低产田面积,蕴藏着近2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力争早日变成粮食的实际生产能力。   五、继续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向深加工和精加工转化。近年来,我省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较快,加工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但精加工、高附加值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我省仅有40~50%。因此,要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促进粮食的精深加工、储运和流通,使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形成体系,将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变粮食生产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一是积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创立品牌,开展粮食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式,形成集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在拉长粮食产业链条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粮食购销、加工企业到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尽可能减少农户和购销单位(企业)的中间环节,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实现优质优价,使农民获得最大收益。二是要把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与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推广优质粮品种,发展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粮食生产基地;三是加快粮食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提高粮食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

  六、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粮农走向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发展订单农业,目的是避免农民生产粮食的盲目性和粮食销售的被动性,实现产需衔接,促进粮食产业化生产与经营。同时,发展订单农业有利于推动粮食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提高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积极加以引导、规范订单农业,为发展订单农业提供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及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专业化合作组织,实现农民与企业的产销携手、共闯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