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张红宇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比较效益下降。特别是今年上半年
■张红宇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竞争力不强,比较效益下降。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以主要农产品(21.90,0.00,0.00%)价格上涨为主要标志,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既影响到物价指数变动,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影响的客观反映。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 最近几年,国民经济和世界农业发展变化对我国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集中表现在对农产品的旺盛需求变化上。 第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新一轮经济增长,从2002年底开始到今年上半年,保持了10%或略高的增速,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11.5%。国民经济强劲增长加大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一是经济结构优化增加了农产品需求。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和发展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主要表现为投资有所回落,消费增长较快。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消费增长加大了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使消费能力增强。2004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保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必然产生新的食品消费需求。三是农民对农产品的消费增加。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消费肉类17公斤、水产品5公斤,分别比2002年增加2.1公斤、0.6公斤,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第二,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大宗农产品为主的原料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工业化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玉米为例,据统计,2004-2006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由1650万吨增加到3589万吨,年均增长29.5%,远高于玉米产量7.9%的平均增长速度。2006年底,我国玉米深加工能力已达到7000万吨,对玉米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产品的商品需求量不断增加。2003-2006年,我国城镇化率由40.5%上升到43.9%,城镇人口新增7494万人,年均增加1874万人。大量农业生产者变成了商品农产品消费者,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农产品的商品需求量。 第三,全球农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加剧了对农产品的需求。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和世界农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受世界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越来越直接。首先,受极端气候影响,世界粮食产量下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预计为22.09亿吨,比上年减产1.2%。其次,粮食需求持续增长。2006年世界粮食总需求预计为22.77亿吨,比上年增长1.5%。其中,谷物消费持续增长,需求大于产量7174万吨。谷物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用粮增加。再次,世界粮食库存大幅下降。2006年世界粮食期末库存为3.74亿吨,比上年减少7308万吨,下降16.3%。粮食期末库存占当年粮食产量的16.9%,占年度需求量的16.4%,低于18%的粮食安全线。受加拿大等主产国减产影响,全球小麦库存降至26年来最低水平。这些因素带动了世界粮食价格总体水平大幅上涨,目前英国小麦价格同比上涨一倍,法国小麦期货价格创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进而传导带动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 第四,生物质能源发展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近年来,农业的新型能源功能被各国不断认识并得到开发,产生了对农产品的新需求。一些国家在世界粮食供需偏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能源农业,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玉米等农产品供求关系失衡。以美国为例,面对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美国政府计划用乙醇来替代本国10%的汽油需求。2000年,美国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数量仅占其国内产量的6%,2005年达到14%,2006年为20%,即5500万吨。到2010年,美国玉米产量的50%将用来生产乙醇燃料。发展能源农业,一方面拓展了农业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也对农产品供求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我国玉米价格上涨,与玉米加工转化能源也有直接关系。 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旺盛需求,拉动了食品价格上涨,今年前7个月,居民消费总水平涨幅达到3.5%,其中食品价格涨幅为8.6%,特别是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4.2%。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农产品供给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二、影响农产品供给的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农产品的供给来看,农业发展面临的压力不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源对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约束不断加剧。从今后一个时期看,耕地、淡水等农业资源约束与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耕地资源快速减少,质量不断下降。从数量看,我国的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亿亩下降到2006年底的18.27亿亩,10年累计减少1.23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23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2006年的1.39亩。从质量看,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当过量施用化肥等原因,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田水利、土地整理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稳产高产农田比例偏低。特别是在耕地“占补平衡”中,普遍存在“占多补少”、“占优补劣”问题,也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和总体质量下降,削弱了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二是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效率低。2005年,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145立方米,仅占世界人均水量的24%;全国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仅占19%,分布十分不均衡。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旱地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平均不到50%。三是农业灾害增加,受灾程度加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总体呈加重趋势。今年以来,特别是入汛以后,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多项气象指标打破历史记录,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交替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重于常年,给农业和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农业资源的稀缺、利用不充分和灾害加重直接制约了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 第二,高素质的劳动力离农不利于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约为2亿人左右。今年上半年,外出劳动力同比又增加867万人,增长8.1%。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促进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也对农业生产形成制约,客观上加大了农产品供给压力。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壮年,据我部调查,2006年转移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1.3岁,男性占6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高1.3年。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是妇女和中老年,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困难,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农村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农的劳动力兼业化现象也非常突出。因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兼业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无力顾及,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农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不高,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第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方式还未形成。近几年,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客观上要求调整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方式还未形成。以今年生猪生产波动为例,固然有多种原因导致生猪价格上涨,但与这些年农户分散饲养大量减少有关,规模化养殖尽管已占到40%以上,但并没有完全替代农户散养的规模数量。经营方式的转变滞后客观上影响农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还不到位。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以家庭承包为表现形式的分散经营不断完善和强化,经过两轮承包,绝大多数农户获得了自主经营权,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期滞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普遍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的带动面还不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还不完善,不能满足农民对市场营销、技术、信息、植保、质量标准和产品品牌等统一服务的需求。 第四,农业生产发展缺乏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产品供给,离不开金融支持。但目前农村金融改革滞后,问题突出。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随着国有大银行大量撤并农村营业网点,撤离农村市场,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单一,目前尽管改革有所突破,成立了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等金融机构,但作用尚不明显。2006年末,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为1.3个,比城市地区低0.7个;农村地区每万人拥有银行从业人员11.9人,比城市地区少26.4人。全国有近11%的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二是农村金融供给严重缺乏。目前一方面是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资金供给严重缺乏。最近几年农业贷款余额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仅占全部信贷余额的10%左右,2006年末,农村地区的信贷资源只占全国的21%。全国有44.9%的农户和55.6%的农村企业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对高端的商业性贷款服务容易得到满足,而成长性的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低端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对确保农产品供给、现代农业发展十分不利。 总的看,今年上半年农业经济的运行特别是价格波动现象深刻表明,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未来趋势判断,农产品供求关系将由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制约农业发展既有资源因素,更有市场因素的阶段性特征正在向农产品供给长期偏紧,质量与数量并重,农产品价格将在高位运行,我国农业将呈现出高价农业的常态等特征转变,农业发展正处在关键转折时期。针对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未雨绸缪,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确保农产品供给应成为基本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处理好农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农产品供给不足引发全局性供给失衡,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强化资源保障。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基础,是农产品有效供给最重要的保障。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切实提高土壤肥力。二是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完善灌排体系。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田间灌排渠系和抗旱水源工程。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加快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研发与储备。三是推广保护性耕作等节约型技术和装备,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性的生态农业模式。 第二,强化科技保障。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也是确保供给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业科技的增产增收潜力很大。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一是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农业科技进步的组织基础。二是努力形成全国农业科技力量大联合、大协作的新格局,力争尽快在一些重大技术和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三是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四是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等科技推广重大项目的实施力度,切实把先进实用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第三,强化投入保障。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看,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已经具备。要认真坚决贯彻落实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加大农业投入。一是切实把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转向农业,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供给。二是提高“三农”支出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将财政增量大部分用于农业和农村,增加对农民的各类直接补贴和农村公共事务的开支。三是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服务“三农”的信贷担保资金,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扩大政策性保险的试点品种和范围,为确保农产品供给能力提供保障。 第四,强化组织保障。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关键是强化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使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一是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引导集约化经营。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有效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四是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通过服务的社会化来扩大农业经营的空间,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作者单位: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农业农产品思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