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激励政策、调控政策、支持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激励政策、调控政策、支持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因此,探索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之路,显得十分突出和重要。 一、整合大农业,形成和谐生态的粮农林牧产业
目前,农业存在多头、多重管理的局面,就拿粮食这一产业来说,生产环节归于农业部门、流通环节归粮食部门管理;而农业在生产环节,田地、湖水里生长的归农业部门,山上生产的归林业局,海洋里生长的归海洋局管理;对于产品,新鲜瓜果归农业部,而干果类又归林业局管理等等,外加水利等诸多部门,农民要对口这么多的单位,有时会出现遇到急事、难事不知道应该找谁的现象。而农业、粮食、林业、牧业等部门应该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整合,树立和运用大农业、大食物、大资源、大市场、大生态的理念,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不断发展精准农业;在大力发展有多重目的农田造林的基础上,让其有机结合起来,使和谐生态的粮农林牧得到广泛、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意味着未来的粮食与农业、林业、牧业应当一体化经营与管理。 我们可以从消费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我国的食品消费从量上看,已经达到饱和。现在,它正在从结构上逐渐发生变化,趋于多样化和合理化,即减少谷物的摄取,增加水果、鱼类和奶制品的摄入量。一般认为,肉、蛋、奶来自粮食的转化,它们的增加不但不能减少粮食生产的压力,反而会提升对粮食产量的需求,这里面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绝对的。现在的人们大都喜欢吃原生态的食物,这些原生态的食物属于绿色食品,非常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将一些不利于粮食生长的山地,因地制宜,用来发展饲养业、种植业等,实行层次性的养殖。山上果树成林,果树下鸡、猪刨食,一来减少了饲料的供给和需求,另一方面鸡、猪也为果树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减少了对化肥的需求量,进而减少了化肥对土壤的破坏,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应该将眼光放远,在整个国土(包括海洋)上做大文章、寻大出路,不能仅仅局限于耕地上的产出量和产出物,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人畜争食、此消彼长的后果。 二、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形成和谐的农业生产力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已经达到48%,科技成为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的农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自主创新。只有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才能突破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主要措施有: 一是根据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加快研发与之相适应的适用技术和技术模式,技术研发重点从大宗农产品转向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从产中拓展到产前和产后领域。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力求在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标准化、质量安全、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适应农业区域化布局的要求,按需求、分梯次,深化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的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构建富有活力服务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三是满足市场主体多元化的要求,积极培育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等参与农技推广,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基地”的科技创新推广模式,使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同时,实施好农业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增强农民专业技能和吸纳现代科技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普及转化。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三、促进农民素质的根本提高,形成和谐的农村人文环境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由政府发起和推动的,中央和各级政府需要倡导、扶持,但支持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组织发展能力,要始终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否则会重蹈“乡村运动、乡村不动”的覆辙。所以,在农村建设实践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把政府支持、依靠全社会力量和农民出资出劳结合起来,尊重农民的“话语权”,反映农民的意愿,培养农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使他们对新农村建设有一种主人翁意识。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看,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在我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从总体上看,劳动力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和障碍,已经成为制约“三农”问题的瓶颈。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我们在对苏、浙两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时,农民向我们反映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急需科技、信息知识,急需有人对我们养殖、种粮进行指导。目前,我们农民手中只有一张报纸(《农民日报》)和半个频道(中央电视7台),我们急切希望给予更多的惠顾,让我们知道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的确,对于拥有10亿农民的我国,这种现状无疑是不科学的、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而农民对知识、对技术的渴望是急切的、迫不急待的,因此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心和投入是刻不容缓的。 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的转化,促进建立和谐的粮食生产与安全
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按现有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和未来需求变化,当年我国应获得粮6亿吨左右,这也意味着需要供给的粮食总量要比目前水平增加大约l亿吨。届时,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世界粮食市场是否能提供足够的支持,将是对我国人民和我国政府的重大考验,也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和关切。 早在1995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对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作出悲观的结论,并形成了所谓“中国粮食威胁论”。这本书在我国和世界引发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争论。几乎伴随着这场争论,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经历了一次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周期。在此期间,我国进一步推进了粮食市场化改革,并加入世贸组织。粮食问题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使我国粮食安全和发展增加不少的变数。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并有赖于粮食问题的妥善解决。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已成为崭新的历史任务。这些新形势的变化,使得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坚持资源节余利用与合理储备相结合的可持续增长方式,通过强化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使粮食生产的各种投入要素在不断增长过程中得到涵养、储存和蓄集,并在需要之时能够及时释放出来。这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粮食发展方式,能够实现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水”和“藏粮于科技”有机结合的转变,实现粮食的安全与和谐。 五、加大农村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和谐的农村规模化经营方式
1.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供销社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面对着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切实保护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依靠各种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农民的交易地位和议价能力,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化产业组织分工协作去完成,发挥分工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形成规模效益。 5.促进政府的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使政府管理体制由压力型体制转变为服务型体制,一方面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减少对农村经济活动的干预;另一方面要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对农民的服务。现代农业不仅具有提供农副产品、旅游休闲等经济功能,还具有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存传统文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这使现代农业具有了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要求政府扩大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并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解决农村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问题。
农业探索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