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两年,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陆续出台和逐步到位,吉林省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主导产品玉米价格自2006年以来升势强劲,至2006年底已达到近年来较高水平,市场购销两旺,一派繁荣景象,广大农民为之振奋。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进入今年一季度

  近两年,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陆续出台和逐步到位,吉林省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主导产品玉米价格自2006年以来升势强劲,至2006年底已达到近年来较高水平,市场购销两旺,一派繁荣景象,广大农民为之振奋。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进入今年一季度,吉林省玉米市场形势发生了转变。   玉米市场状况分析
  价格水平高位回落
  加工企业收购环节。今年一季度,吉林省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格以平稳下滑为主基调。抽样调查显示,环比价格水平由2006年12月份的101.6%回落到今年3月份的100.0%;同比涨幅逐月缩小,今年3月份同比涨幅为3.5%,比1、2月份同比涨幅分别减小1.5和0.8个百分点。   分地区来看,1月份各地价格水平以涨为主;2月份下降的区域开始扩大,被调查的九个地区,价格水平下降的占67%,降幅较大的多为粮食主产区,主要有四平、吉林、通化、长春,环比分别下降3.4%、0.9%、0.8%、0.6%;3月份继续下降的地区有长春、辽源,环比分别下降1.8%和1.0%。   从玉米加工行业来看,饲料、制酒、乙醇生产企业购进的玉米价格降势突出。据对全省饲料生产企业抽样调查,2月份环比平均降幅在1.5%左右,降幅最大的企业达到3.5%;主要制酒企业购进的玉米价格平均降幅在5.0%左右,降幅最大的企业达到13%;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环比价格下降1.4%;3月份饲料生产企业玉米价格继续下降,环比降幅最高的企业达4.3%,最低达0.8%。   农民出售环节。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玉米生产者价格同比涨幅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分月看,1月份价格相对较高,2月份开始有所下降。如梨树县2月份玉米价格环比下降幅度在3.4%左右,榆树县在7.5%左右;3月份继续保持降势,据对梨树等6个粮食主产县抽样调查,平均价格水平比上月下降3.6%左右。其中,榆树下降4.0%,公主岭下降3.1%,梨树下降1.8%。   社会主体收购由放量转为限量
  为积累库存,满足消费,今年1月份,多数企业采取放量收购政策,农民售粮积极性较高,玉米入库速度相对较快;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社会收购主体大多暂停收购,市场交易零星,甚至出现阶段性滞收状态;3月中下旬,受资金等因素限制,多数粮食企业和经销商动做不大,部分深加工企业虽有收购,但仍没放量,进度比较缓慢,东北地区最大的深加工企业吉林大成,是玉米消耗的主体,左右长春地区乃至全省玉米价格走势,春节过后,阶段性停收,3月下旬才开始恢复收购,仍没放量,使整个长春地区玉米市场出现短期区域性供大于求的局面。   农民惜售心理增强
  一些农民对于涨价预期心理较高,认为春天玉米价格仍会继续上涨,错过了高价销售玉米的好时机,至今手中余粮仍然较多,虽急于兑现,但因价格较前期降低,减少收入,还是舍不得出售,只好耐心等待,继续观望,希望价格再度回升至年前水平,卖个好价钱。   玉米市场成因分析
  部分加工企业亏损 ,玉米价格上升受阻
  玉米价格经过去年下半年的持续上涨之后,以其为原材料的企业成本负担沉重。受成本增加和产品出厂价格下降双重因素制约,深加工企业利润不同程度减少,国内部分酒精、淀粉、乙醇生产企业亏损经营甚至停产,对国内玉米市场涨势形成阻碍。   养殖业处于淡季,饲料玉米消费量降低节前禽畜陆续出栏,存栏数量明显减少,饲料消耗量大幅降低;节后即面临养殖业的淡季,也面临着疫情高发期的严重威胁,补栏速度缓慢,对玉米需求明显减弱,市场缺少强劲的拉动因素,行情难以上涨。   前期库存数量较大,加工企业限量限价
  近两年,受资金紧缺和体制改革进度缓慢等因素影响,吉林省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薄弱,而深加工企业凭借消耗量大这一特点,采取“库存量大时压价,库存量不足时抬价”的灵活战术,垄断市场价格。因春节以前,加工企业大多收购了一定数量的玉米,库存较为充裕,能够满足生产需求,一些企业采取了下调价格,限制收购量的策略,从而 形成节后市场交易冷清的局面。   玉米水分偏高难储存
  据调查,农民手中待售玉米多为水份较高的晚熟品种,如果管理不当,容易腐烂变质。因企业消化能力有限,同时受仓储、保管和烘干能力等条件限制,只好采取暂缓收购这一良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玉米市场值得关注的问题
  卖粮收入有所降低
  价格下跌,农民利益直接受损。 据对公主岭市10户农民家庭调查,目前这些农户粮食全未出售。春节前,商贩上门收购,不扣水、扣杂每公斤高达1.26元,春节过后,价格逐渐下降,每公斤减少0.05元,如果按每户玉米产量20000斤计算,现在卖粮较节前每户将少收入500元。   储粮难度增大,农民面临损失
  受惜售心理影响,目前农民仍有部分余粮待售。春节过后,吉林省出现了少见的降雪天气,这不仅使晚熟的玉米水分不能散发,且冰雪融化后,又使露天保存的玉米水分含量相对增高,农民保管粮食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与企业相比,农户储粮规模小,方法简陋,没有专储设施、烘干设备和晾晒场地,多以露天保存为主,目前吉林省的天气基本在零度以上,随着雨季的到来,高水分玉米越来越难保管,农民面临因玉米霉变和保管不当等带来的经济损失。   出现了阶段性区域卖粮难的趋势
  节后冷清的收购市场给农民出售玉米带来一定的困难。长春地区较为突出。据调查,因玉米收购大户长春大成集团节后阶段性停收,当地粮库又不愿意收购高水分玉米,粮食销售在本地不畅,农民只得到吉林、松原等地寻求市场,不仅价格较低,还增加了运输成本。   后期集中售粮压力增大,易形成阶段性供需矛盾
  前期天气不利,上市高峰推迟,供给压力积累。受备耕资金紧张、保管困难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民不得不加快售粮进度,使得后市售粮短期趋于集中,供给增加,但因深加工企业和经营企业利润不理想,国内养殖企业的饲料消费情况总体依然偏弱,制约了玉米消费量的增长,导致收购疲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显现。   压等压价现象存在,农民利益受损
  目前,吉林省多数农民采取等待上门收购的卖粮方式,虽方便、省心,但存在利益损失的问题。据农民反映,上门收购的粮贩经常压等、压价,从中获取利润,而农民受运粮工具短缺和价格信息闭塞等因素限制,无讨价还价的能力,只得被动接受,使中间商获取较多利润,自身利益受损。   给玉米市场几点建议
  指导农民安全储粮,减少浪费和损失
  针对目前农民储粮难,建议有关部门深入农户,讲解粮食储备常识,堵塞粮食浪费漏洞,必要时可调用粮食企业的仓储设施、烘干设备,解决燃眉之急。   逐渐在农村建立科学的储粮技术服务体系
  目前,农民缺少现代化的储存设备和烘干机械,多数农民采用传统、落后的编织袋、围席囤等容具储粮,鼠害、虫害、霉变问题相当严重,更难应急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极易造成粮食损失,希望为农户添置必要的储粮设备,或者建立代农加工、代农储存、代农烘干等系列服务体系,从而解决农民储粮难的问题。   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价格
  因近两年吉林省粮食企业处于体制改革之际,主渠道作用明显减弱,玉米价格趋势由深加工企业左右,效益好提价多收,否则降价限量,农民只得被动接受,希望粮食企业能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同时国家采取得力措施,维持市场秩序,使价格稳定在合理的水平。   加强农村联网建设,鼓励农民网上交易
  与发达地区相比,吉林省农村网络建设相对缓慢,网上卖粮还没有形成气候。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网络建设,让网络连通千家万户。这样农民可以通过网站及时了解行情,抓住有利时机,随时卖掉手中的余粮,这样即没有运输成本又没有中间商扒皮,为提高收益创造了方便条件。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