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北京市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着眼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确立了“大旅游”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和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
北京市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着眼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确立了“大旅游”发展理念,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和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2011年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将旅游局更名为旅游委并纳入市政府组成部门。市政府决定每年拿出10亿元专项资金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首都旅游产业迈入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一、过去五年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坚持创新引领、转型提升,以推动旅游事业向开拓旅游产业、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从社会发展配角向战略产业主角“三个转变”为着力点,努力推进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服务便利化、旅游市场国际化。五年来,全市旅游业成功应对各种挑战,走过了一段既艰难又辉煌的历程。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力推动了全市旅游产业的整体提升。面对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不利因素的袭击,全市旅游业逆势而上,呈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力量。旅游业正成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五年来,旅游业经济总量显著扩张。全市旅游总收入累计增长53%,从年收入2103亿元增长到年收入3216亿元,实现3000亿元的突破。旅游总人数累计增长45%,从年接待1.47亿人次增长到年接待2.14亿人次,实现2亿人次的突破。入境旅游人数从435.5万人次增长到520.4万人次,实现500万人次的突破。旅游外汇收入从45.8亿美元增长到54.2亿美元,实现50亿美元的突破。乡村旅游收入累计增长69%,从18亿元增长到30.4亿元。旅游业对首都经济发展、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促进作用。五年来,全市旅游增加值累计增长84%,到2011年年底,旅游业增加值达到1190.4亿元,占GDP的7.4%;旅游业当年新增的增加值达到179.2亿元,对当年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10%。旅游购物与餐饮消费达到1701.6亿元,同比增长17.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4.7%,对当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贡献率为37.5%。旅游相关产业投资537.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到9.1%。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36.1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在全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9%,位居第一。自2009年以来,全市旅游贸易额年增长率均在15%以上,已成为推动本市服务贸易整体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一)旅游产业政策规划逐步完善。2010年9月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随后,制定了旅游产业促进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意见。目前,筹建的旅游产业项目近800个,投资金额近3000亿元。为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旅游委与统计局一道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旅游产业评价体系。与此同时,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联合社会资本设立了第一支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二)旅游发展理念进一步创新。2011年旅游产业大会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服务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柱来抓的产业拓展思路。明确了把整个北京看作是开放式旅游景区,提出了城市一切可以开发、开放的资源都是旅游资源的拓展方向,各区县发展旅游业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着眼于实施“大旅游”,初步打开了局面。推动社会单位设立旅游开放日工作取得了突破,标志着北京继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后开始大力开发第三种旅游资源——社会资源。2012年1月1日,游客首次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看升旗仪式。媒体评论“这是天安门城楼自1988年1月1日开放以来首度向普通群众开放观礼台”。目前已开放了103家单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推进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注入旅游元素、把旅游用地看作产业用地、开展按照城市常住人口及常态旅游人数相结合的基础指标确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的试点工作已在相关部门基本形成共识。
(三)旅游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发展。顺利完成了旅游局转为旅游委的改革。创建了首都旅游产业发展联席会,联合13个中央部委在内的80个单位共同推动首都旅游产业整合发展。创建了旅游委兼职委员体制,市交通、商务、文化、文物、外事、公园管理中心等6部门相关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并有效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东城、海淀、门头沟、密云、延庆5个区县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规划建设、产业融合、综合服务、属地监管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各区县旅游局改旅游委的体制创新基本完成。确定试点单位,探索事业单位管理型的景区景点走向市场化运行的实现途径和管理机制。加强了规划、调研和重点课题研究,推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科研和调研成果,正在加紧修订《北京旅游管理条例》工作。
(四)旅游产业发展重心实现转型。加快推进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完善旅游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布局,落实推进措施。重点加快前门·大栅栏、什刹海·南锣鼓巷、中轴路、通州文化旅游区、房山北京源文化旅游区、丰台宛平城文化旅游区、昌平旅游综合体、海淀科教旅游体验区、朝阳商务旅游体验区、怀柔雁栖湖生态旅游体验区等10个功能区建设。制定了旅游产业促进资金管理办法等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有带动力的实体项目。重点推动了华嬉数字文化、古北水镇、长阳购物休闲、军事主题旅游、雁栖湖度假、三海子实景秀、长城文化旅游项目等项目建设。在东城、海淀、门头沟、密云、延庆五个区县综合改革试点基础上,制定了有利于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促进会议与奖励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旅行社入境游促进政策》等措施,重点推动鼓励有资质的旅行社拓展入境游业务,大力倡导社会各界开拓商务会展、会议奖励、专题旅游、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等高端旅游。围绕“必购、必看、必吃、必住”等消费重点,大力开发旅游消费产品。“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市场化运作全面起步,品牌更加响亮。出台了《关于扶持旅游商品发展的暂行办法》,积极筹建北京书画经营平台,努力将北京书画打造成“北京礼物”核心商品。
(五)旅游业社会功能不断增强。北京旅游业服务中央,承担了包括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建国60周年大庆等重大活动的接待服务工作。同时,在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业直接与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市就业人员总量的16%。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北京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积极应对,按照“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城市、郊区两个市场”的思路,及时推行国民旅游计划,组织各种节庆、展览活动,积极开展后奥运旅游,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推进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对保持北京国民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六)旅游发展思路深入拓展。围绕“重要节点、重大活动、重点媒体”展开宣传推介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界旅游旅行大会。2011年成功举办了亚太旅游组织60周年庆典大会。2012年1月1日,首次成功举办了北京天坛迎新年倒计时暨北京旅游推介活动,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大媒体整体聚焦北京的成功案例。北京旅游推介活动首次在纽约时报广场倒计时庆典上亮相,《纽约时报》评述这是“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庆典活动自1904年以来第一次有了中国元素。”首次由北京旅游形象大使出演的“北京旅游新年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精彩上演,活动一推出就成了标志性的品牌活动。与新华社合作开发了全国第一份旅游手机报,与北京报业集团合作首次在北京日报上设立了旅游咨询版。2012年创建了总部永久设在北京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筹建北京旅游大学工作已开始全面筹备。北京口岸率先获得国家对部分持有第三国护照和机票的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七)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多样。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点)200家,其中5A级7家、4A级64家。出台了《关于加快京郊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市已开辟33条京郊旅游与农业休闲沟域带区,明确了77个民俗接待村的专项规划,初步构建了京郊旅游产业集群。已有市级民俗旅游村207个,市级民俗旅游户997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打造出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家、山水人家、民族风苑八种京郊旅游新业态,并推出了《京郊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汽车露营地等项目在各郊区县陆续启动;功夫传奇、金面王朝等夜间演艺节目纷纷登台。旅游产品逐渐从观光旅游占主体地位转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协调发展。借鉴“奥运人家”的经验,推出常态化民俗旅游项目“北京人家”。“北京人家”的评定推广,起到了传承北京“奥运遗产”、弘扬北京人文历史文化 、宣传北京改革开放成果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八)传统品牌活动不断推陈出新。继续办好国际旅游博览会、国际旅游节等传统活动,并成功举办了首个中国旅游日北京启动仪式、卢沟晓月中秋文化旅游节、2012北京旅游·环球春晚等多项重大活动。筹划并提升了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重阳等传统节假日的旅游品牌活动,在主要客源国展开了一系列重点推介和展览展示活动。加强了红色旅游宣传系列推介活动、推出了十大主题百条线路的旅游活动。与此同时,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重点媒体的重点时段推出了北京旅游宣传片,推出了《美丽北京》和《中国月亮》电视片、北京旅游拍客大赛、大学生旅游设计大赛等多项活动。会同北京晚报等部门开展了《北京故事》征集活动。
(九)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围绕着全市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传统旅游资源,大力实施了环境、管理、服务、素质、设施五大提升工程,加大对绿色饭店的评定和推广力度。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旅行社等级地方标准《旅行社等级划分与评定》,2011年组织开展对评定标准的修订工作,以标准化的手段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的经营行为。2011年,全市729家星级饭店中有131家被“摘星”;211家A级景区中有11家被取消定级、5家被限期整改,在行业内、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赢得了广泛支持和好评。目前,纳入全市旅游咨询服务序列的咨询站增至373个,咨询员超过1800人。建立了20多支旅游志愿者队伍,招募旅游志愿者1万多人。进一步发挥了“12301”旅游咨询热线的服务作用,扩大了覆盖面。伴随着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启用、北京南站的建成和轨道交通的拓展,北京旅游交通接待能力显著增强。强化了旅游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制订了《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三年建设指导意见》,形成了8个体系、20个类别、60个项目的建设指导意见。启动了智慧北京旅游建设,建立了官方微博、博客、播客。同时,持续重拳打击违规“一日游”经营行为,基本建立起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属地全面负责,整体协调联动”的综合治理机制。
(十)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加深。建立了“9+10”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北京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周边4省区和10个国内热点旅游城市建立“共塑产品、互送客源、共同宣传、异地投诉、联合执法”的旅游合作意向。在国家旅游局的统一部署下,2010年年底联合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四省(市)共同启动了《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借助京沪高铁开通契机,联合沿线7城市组建了京沪高铁城市旅游联盟。建立了北京与长三角地区五省市之间的旅游协作机制,促进了两大旅游客源地、目的地旅游板块之间的合作互动。创建了金砖五国首都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机制,拓展了国际合作领域。落实对口支援与合作,推动了与西藏拉萨、新疆和田、内蒙古赤峰与乌兰察布等地的旅游援助与合作。同时,还加强了与境外重点客源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二、未来五年展望
未来五年是北京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旅游业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实现“一、十、百、千、亿”的发展目标,即争创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0%以上、年入境旅游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入境过夜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2亿人次,使全市旅游综合效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步入亚洲领先行列,城市旅游吸引力跨入世界领先集团。为实现目标,全市将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眼于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把旅游业建成首都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围绕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入境旅游者首选目的地,亚洲商务会展旅游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坚持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城市农村两个市场、区域合作共赢发展,着力推动旅游发展创新,着力壮大旅游实体经济,着力挖掘旅游消费潜能,着力开拓高端旅游市场,着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着力强化旅游资源推介,着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着力促进旅游区域合作。通过努力奋斗,实现北京旅游业“三大领先”目标:
旅游综合效益达到国内领先。全市旅游总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旅游就业人数稳步增加,旅游业在提升北京城市形象、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旅游综合效益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领先。
旅游综合服务能力达到亚洲领先。继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旅游接待设施与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相匹配,高端接待设施数量增多、结构优化。通过软硬件建设和结构调整,使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全市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步入亚洲城市领先行列。
城市旅游吸引力达到世界领先。将北京打造成一座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开放式旅游景区。京味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更加繁荣,城市更具包容性,城市旅游吸引物更加丰富多样,旅游服务功能更加突出,北京城市旅游吸引力率先跨入世界一流行列。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