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2006年粮油市场回顾   2006年的粮油市场是波澜起伏的一年,上半年粮油价格除玉米外,其他品种均呈全面下滑和低迷态势;下半年后,粮油价格全面上涨,粮食品种涨幅达到15%左右,油脂品种涨幅达到45%左右,饲料玉米涨幅达到25%左右。具体品

  一、2006年粮油市场回顾
  2006年的粮油市场是波澜起伏的一年,上半年粮油价格除玉米外,其他品种均呈全面下滑和低迷态势;下半年后,粮油价格全面上涨,粮食品种涨幅达到15%左右,油脂品种涨幅达到45%左右,饲料玉米涨幅达到25%左右。具体品种价格行情及涨跌原因分析如下:

  (一) 稻米
  2006年国内稻米市场呈现南北走势各异特点,大体呈相反走势。上半年北方粳稻米价格持续小幅上涨或高位运行,而南方籼稻米则以小幅下滑为主;下半年后,南方籼稻米价格以上涨为主,而北方粳稻米价格则以先下滑后回升为主。

  从北方粳米市场看,其特点表现为
  “两头平、中间高”的“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然后回升”的态势,但总体表现仍稳中上涨。12月末平均价格在每吨1800-1900元/吨左右,基本回复到年内价格高位水平,相比上年末上涨10%左右。

  从南方籼稻米市场看,上半年总体表现低迷,价格稳中下滑,下半年后价格一路上涨,特别是11月份后涨幅较大,到年末达到高位平稳。12月末早稻收购价格在1560-1660元/吨,晚稻收购价格在1700-1780元/吨左右,相比上年末上涨15%左右;早籼大米批发价格在2300-2500元/吨,晚籼大米在2500-2800元/吨,相比上年末上涨14%左右,在稻米中,稻谷上涨幅度大于大米,早稻米上涨幅度大于中晚稻米。

  (二)小麦、面粉
  回顾2006年国内小麦市场,表现出如下显著特点:一是政策收购、销售量大,政策基本主导市场;二是国家库存大增,社会商品粮源大幅降低,库存呈一增一减;三是上半年下滑,下半年上涨,全年呈前低后高态势。12月末华北产区普通小麦收购价格在1500-1600元/吨,特一面粉出厂价格在2000元/吨左右,相比上年末上涨10%左右。

  (三) 玉米
  回顾2006年,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呈强势特征,其涨势明显强于其他粮食品种,新粮上市前以相对平稳小幅振荡为主,新粮上市初期以下滑为主,进入第四季度特别是10月中下旬后,出现全面大幅上涨态势,到年末虽稍有调整,但继续维持在全年高位运行。12月末,东北产区玉米收购价格在1350-1400元/吨左右,销售价格在1400-1500元/吨左右,相比上年末上涨18-20%;年末,华北黄淮产区玉米收购价格在1400-1450元/吨左右,销售价格在1450-1500元/吨左右,相比上年末上涨22%左右;年末,南方销区玉米价格在1600-1700元/吨左右,相比上年末上涨22-25%,广东、福建等部分销区上涨接近30%左右。

  (四)大豆
  2006年豆类市场行情虽然不是波澜壮阔,但却令人感受到整个农产品价格的历史性变化。前9个多月基本以下跌为主,后两个多月基本以上涨为主。12月末,东北产区大豆收购价格在2900-3000元/吨,相比上年末上涨7%左右,比年内最低点上涨15%以上;进口大豆国内分销价格在2900-2950元/吨,相比上年末上涨150-200元/吨,涨幅为7%左右。

  (五)食用植物油
  2006年国内食用油脂市场总体呈先跌后涨、上下反复大幅振荡态势,上半年延续上年的跌势继续下滑,从下半年开始,油脂市场行情持续上涨,第三季度特别是11月份出现暴涨,进入12月份后有所振荡回落,年末价格仍然处于全年次高价位。

  从豆油来看,上半年下滑,下半年大幅上涨,10-11月份出现大涨,12月末国内一级豆油出厂价格在7600-7800元/吨,相比年内最高价格下跌400元/吨左右,四级豆油价格在7000-7500元/吨左右,下跌100-300元/吨左右,但相比上年末仍然上涨42%左右。

  从菜油来看,上半年下跌,下半年上涨,11末,国内四级菜油价格在7600-8200元/吨左右,相比9月末上涨1800-2000元/吨,相比6月末上涨2500-3000元/吨,涨幅达到45-50%。进入12月份后,虽然价格有所振荡,但其价格仍然保持高位稳定,12月末产区四级菜油出厂价格在7700-8100元/吨,相比上年末上涨2500-3000元/吨,涨幅达50%左右。

  从棕榈油来看,上半年延续上年小幅上涨的态势跟随上涨,下半年后继续呈现上涨态势,11月大涨,12月末,国内港口棕榈油价格在6000-6200元/吨,相比10月末上涨1200-1400元/吨,涨幅在26%左右,相比6月末上涨1500-1600元/吨,涨幅在35%左右,相比上年末上涨1800-2000元/吨,涨幅达47%左右。

  从花生油来看,上半年先跌后升,下半年上涨。12月末产区价格达到
  12000-13000元/吨,销区市场达到13000元/吨以上,相比上年末均上涨3000-4000元/吨,涨幅为35%左右。

  二、粮油价格下跌与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 上半年粮油价格低迷下滑的主要原因
  1.生产因素。自2004年起,国内粮食持续丰收增产,供给状况明显好转,2005年国内粮食产量达到4840亿公斤,在上年增产280亿公斤的基础上再增产200亿公斤,由于生产形势继续看好,导致粮油价格从2005年起持续下滑,特别是2006年上半年生产形势良好,夏粮丰收增产,小麦更是连续三年大幅增产,促使粮食价格一路低迷下滑。

  2.国际市场因素。2005/2006年度,全球小麦、玉米产量和年末库存量均增加,消费量持平或略降,大米产量和库存略降,消费量大体稳定或略增,由于供给较好,需求因素减弱,导致国际市场粮食行情除大米外基本上呈一路下滑走势,特别是全球大豆等油籽增产幅度大,供给充足,导致大豆、油脂价格大幅下滑。

  3.价格调节因素。自2003年10月和2004年3月两次大幅上涨后,2004年基本维持较高价位运行,进入2005年后基本上以下滑为主的。由于2006年的夏粮生产形势继续看好,导致市场看落心理较强,特别是2004年不少经营加工企业在高位收购的粮食较多,粮价下跌后导致经营加工效益下滑,多数经营加工企业无利或出现亏损,经营加工积极性降低,促使价格低迷不振。

  4.疫情因素。自2005年第四季度后,全球禽流感大暴发,特别是传统的消费国禽流感持续的时间较长,直至2006年上半年。由于养殖业遭受重大打击,导致效益亏损,养殖积极性降低,饲料产品特别是大豆产出品豆粕消耗大幅下降,促使大豆价格一路下跌,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均保持相对低迷,即使国内玉米价格有所上涨,但涨势相对较小。

  5.市场心理因素。2005年第四季度后,随着粮价的下跌,看涨心理受到供给增强,需求平稳的压制,市场由过去高度趋同的看涨心理转变为看稳继而高度看落的心理,导致购销行为发生变化,供强需弱,购弱销强,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粮价的下滑产生推动作用。

  (二)粮油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
  2006年下半年特别是11月份的粮价上涨,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正常反映。其上涨动能主要是国内经济、国内外粮食市场行情,粮食供求因素等。

  一是经济因素拉动。2006年国内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生产发展、贸易活跃,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农民工的增加,养殖业恢复增长,促进了社会商品需求增长,促进了粮食流通、增加了粮食消费需求量,也使得产销区域供求矛盾趋于突出。同时,物价上涨,社会收入水平提高,工资增加,费用提升,运输瓶颈显现,也提高了粮食种植、运输、加工、销售成本,影响到粮食流通。上述经济方面的因素是粮食需求增长,价格上涨的外在因素。

  二是受灾减产所致。预计2006年国内粮食产量将超过4900亿公斤,相比上年增产60亿公斤,实现了连续三年增产的目标。但是,2006年也是受灾比较严重的一年,先是春季南方干旱,北方低温阴雨,使得北方春播推迟,南方播种受到影响,春播面积不能按计划和按时完成;夏季,南方遭受多次台风暴雨,收割期早稻受到严重损害,产量和品质都受到较大影响,晚稻秧苗受损,面积受到影响;秋季,南北局部地区遭受早霜和寒露风影响。另外,局部地区病虫害也比较严重。总体来看,2006年最为突出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台风暴雨,受灾较重的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和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由于受灾,特别是广东、四川等省区大幅减产,导致销区产需缺口扩大,供求矛盾十分突出,销区对产区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

  三是结构矛盾影响。尽管2006年继续丰收增产,但品种结构矛盾反而趋于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从生产方面看,产需总量仍然存在200亿公斤的缺口,从主要品种看,稻米总量存在约100亿公斤的产需缺口,但早稻优质比率提升,常规普通品种降低,适销对路优质品种仍然不足,小麦由产不足需转变为基本平衡,玉米由供大于求转变为供求平衡略余;

  大豆、菜籽严重减产,导致产需缺口继续扩大。从库存结构看,粮食库存问题水平虽然提升,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玉米库存量较少;稻米、小麦库存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农民手中,流通环节商品粮源较少;小麦、稻谷等品种,经营加工企业存量很少;在国家储备中,小麦偏多,稻米较少,玉米更少;从地区来看,产区库存集中,销区库存不足,特别是玉米品种,南方储备很少,库存主要集中在东北产区。

  四是政策调控主导。2006年是国家对粮食市场加强调控的一年。主要表现在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补贴,在6个主产省首次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格预案,继续在主要产区实施稻谷最低收购价格,调控储备出库抛售等,托升了粮价。特别是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和储备轮换,促使小麦收购量大幅增加,社会商品粮源大幅减少;储备轮换,导致补库需求增加,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推动粮价上涨。

  五是深加工转化促进。国内、国际能源紧张,石油价格上涨,促进了生物能源加快发展,特别是乙醇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玉米工业转化量猛增,促使玉米需求快速增长,不仅改变了玉米供求总量平衡关系,而且更加大了产销区玉米供求矛盾。另外全球生物能源的兴起,也使得油料、油脂需求增加,导致供给有所偏紧。

  六是市场心理因素推动。当国际市场粮价坚挺、国内社会粮食库存下降的时候,使得供给降低,需求放大。同时,国内局部地区发生严重灾害,加剧了市场惜售和看涨心理,导致购销行为发生转变,出现买涨不买跌、卖跌不卖涨的心态。市场心理由弱转强,导致供求关系趋于紧张,推动粮油价格上涨。

  七是国际市场行情连动。2006/2007年度全球除大豆外,其他粮食产品均呈现产量下降、消费增加,供给降低、库存减少的态势,特别是全球小麦减产、部分出口国暂停玉米、大豆出口,以及国际行情长期低迷,导致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脂价格大幅上涨,小麦、玉米价格均创出近10年来的新高,稻米持续上涨,大豆、油脂等也大幅上涨。受国际市场粮价上升的拉动,国内小麦、玉米等期货价格明显上扬,粮食期货价格上涨拉动了现货市场价格上升。

  2006年的粮价上涨,既是市场规律的正常反映,也是政策调控的主要结果。总体来看,除个别品种外,基本在合理正常的波动范围内。

  综观2006年的粮油市场行情,总体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粮价上涨仍在正常合理范围内,属于恢复性上涨;二是上半年低迷下滑,下半年全面上涨;三是上涨幅度在社会承受范围内,社会心态表现稳定;四是政策主导收购与销售,调控作用明显;五是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市场作用增强;六是流通、加工因素影响作用趋强。
  
  三、影响2007年粮食市场的因素和对粮价走势的基本判断
  (一)影响2007年粮食市场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供给因素。
  从生产方面来看,根据有关机构预测数据,2006年,除大豆、菜籽和花生减产外,其他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均有增长。其中小麦1.03亿吨,同比增长5.7%;稻谷1.81亿吨,同比增长0.1%;玉米1.42亿吨,同比增长1.9%;如交流请与QQ540261571联系,大豆1550万吨,同比下降5.2%。产需接近平衡,供给总量能够满足需求。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将继续呈丰收增产形势,据中国天地粮食网预计,2007年粮食总产量在5100亿公斤左右,比上年增产100亿公斤左右,其增幅在2-5%之间。如果风调雨顺,有可能接近甚至突破历史最高产量。上述预测,主要是根据2006年小麦秋冬播面积稳定,长势与上年同期基本相同;国家粮食政策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增加;粮食价格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天气趋势可能比较风调雨顺等。当然不确定的主要是天气状况,耕地面积下降,播种面积稳定提升有难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等因素。

  从库存情况来看,经过近两年的补充,国家掌握了较为充足的储备,地方储备也得到充实增加,特别是上年国家收购小麦420多亿公斤,稻谷110亿公斤,稻谷前年还有约100多亿公斤尚未出库销售,确保市场供给没有问题。持续三年增产,农民手中的存粮也比较充足,除小麦外,由于农民惜售,当前农民手中的玉米、稻谷相比上年同期增加。当然库存结构存在不合理,小麦库存较大,又主要掌握在国家手中,稻谷库存水平有所降低,玉米库存不足,北方库存水平较高,南方销区小麦、玉米品种库存较少,小麦社会商品粮源不足等。

  从供给关系来看,经过连续三年的丰收增产,国内粮食供给不断提升,国内粮食市场已从“总量供给矛盾”转为

  “结构供给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年际间粮食品种产需变化较大,不同年度粮食品种生产变化,需求增长也随之变动,年度内品种产需供求矛盾较大,“卖粮难”、“买粮难”交替出现;二是粮食产需区域变化,生产重心北移,产区可供调出的粮食越来越少,销区不断扩大,缺口数量不断增加,区域间粮食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三是供给结构平衡难度越来越大,产销区之间、品种之间、季节之间的供给矛盾不断显现,矛盾越来越突出。四是供给比重发生变化,在粮食总产量中,稻谷比重下降,产量提升较难;小麦增产幅度大,生产形势比较稳定,所占比重稳定;玉米所占比重提高,产量逐年增加,但不及需求增长快。

  其次是需求因素。
  从消费结构看,口粮消费稳定增加,饲料消费比重不断上升,工业转化用粮快速增长;从消费品种看,居民对大米尤其是优质大米的需求量比较大,呈增加态势,面粉消费平稳,玉米、大豆、油脂消费快速增长。

  从需求变化趋势看,需求呈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需求在地区、季节和年度间变化较大。国内需求总体呈稳中增长态势,但是不同年度需求变化较大,特别是在局部地区减产,国内供给仍有缺口的情况下,局部受灾地区对全国粮价的拉动动能明显增强,综观近几年粮价的上涨,也主要是因为局部地区轮换补库和产需缺口扩大所致。当前国内口粮需求因人口增加而呈稳中增长格局,食品用粮保持较快增长,饲料用粮保持小幅增加态势,工业转化用粮近年来增长很快。需求稳中增长特别是工业转化用粮的快速增长,导致产区需求扩大,外销粮食减少,加剧了国内产销区的供求平衡难度。另外,季节性需求增长和集中,导致区域间流通不畅,加大了流通成本。由于上述因素变化,产生了地区间和季节性的粮价波动。

  从需求品种看,稻米、小麦主要是作为口粮,需求平稳,但消费仍呈增长态势,玉米需求增长较快,已明显强于供给增长,大豆、油脂国内供给不足,主要依靠进口解决。在稻米中,早稻主要用途是储备和食品用粮,由于早稻面积逐年下降,产量增长较慢,优质品率提高,部分转作口粮,早稻米供给已明显不足,优质稻米仍有缺口,普通稻米则供求大体平衡;小麦供求平衡略余,玉米受工业转化用粮快速增长影响,供求已趋于大体平衡略余态势,但区域和季节矛盾趋于突出;大豆基本依靠进口,受国际市场行情影响非常明显;油脂也主要受国际市场供求和行情影响。

  再次是政策因素。
  从粮食生产政策看,国内扶农、扶粮政策不断加强,“三免、三补”政策将继续在2007年实行并不断扩大和加强,这一政策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发挥了重大作用。当然,粮食产量的增加,供给能力的提高,也会促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推动粮价稳中回落,但政策的实施,也改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市场观念和售粮方式,促使市场格局发生变化,保持粮价相对稳定。

  从最低收购价格和竞价拍卖政策看,将对市场粮价起到稳定作用。按理说,当市场粮价高于政策底价时,就没有必要启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但如果不启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粮价就会下跌,导致种粮农民受损,因此最低收购价格预案将在2007年新粮上市时继续启动,从而确保粮价相对稳定。后市粮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竞价拍卖的数量与价格,国家已出台临时库存销售办法,也有能力调控市场供给,因此在需求旺季和青黄不接时期,国家必然集中拍卖存粮,以缓解市场供给压力,同时还将视市场情况,有序调控拍卖数量,确保市场稳定。

  从稳定市场的政策看,最近国家陆续出台和采取了加强监测调控,加强运输,加大拍卖等政策措施,其目的就是要确保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的供给,确保市场稳定,确保粮价稳定,特别是当粮价上涨到一定幅度后,国家的调控力度会有所增强,这些政措施将主导市场粮价走势趋于稳定。

  从出口政策看,国家将视各品种的供给情况调节进出口,总体来看,出口优惠补贴政策将不再享有;玉米出口将继续减少,出口将增加;小麦出口将增加,进口将减少;稻米进口将增加,出口将保持稳定;大豆和油脂进口将继续增加,而出口仍将保持低水平。

  第四是市场因素。
  主要是市场看涨心理变化,粮价波动的影响,国际市场行情涨跌及对经营加工企业购销行为的影响,另外就是粮食流通和运输费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对2007年粮食供求和粮油价格走势的基本判断
  判断之一:2007年粮食将继续丰收增产,供给提高,国内粮食供给由偏紧略转宽松,粮食需求由偏强转稳,供求矛盾有所缓和。

  判断之二:2007年粮价不会出现大幅上涨,也不会出现大幅下跌,粮食价格总体保持相对高位稳定运行。上半年以稳中有升为主,下半年以稳中有落为主,区域和季节波动仍然存在,但幅度不大。

  判断之三:春节前后和青黄不接时期,有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总体可能以稳中趋升为主,但品种间会有差异;春节前后和新粮上市前后是粮价波动较为频繁时期,也是粮价涨落转变时期,季节性需求旺季会有所上升,淡季会有所回落。

  判断之四:上半年稻米稳中向上,下半年稳中稍落后趋稳有升;上半年小麦面粉总体保持相对稳定,新粮上市前后可能稍有回落,下半年后以稳为主,第四季度将所回升;玉米行情总体保持高位相对稳定,但春节后可能出现升势,之后会保持稳中略有波动,新粮上市前后价格会有所回落;大豆价格主要受国际市场行情振荡而有所波动,但总体以稳中向上为主基调;油脂品种以保持高位振荡态势为主。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