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按照统一要求和表格,于2006年11月调查了川、湘、鄂、苏、皖、赣、冀、鲁、豫、秦、晋、津、辽、甘和新疆(地方和兵团)15个省市区棉花固定样本县中的84个,5000个固定样本农户中的1100户,得到至11月中旬的棉花主产品的产值、成本和收益结果,供
按照统一要求和表格,于2006年11月调查了川、湘、鄂、苏、皖、赣、冀、鲁、豫、秦、晋、津、辽、甘和新疆(地方和兵团)15个省市区棉花固定样本县中的84个,5000个固定样本农户中的1100户,得到至11月中旬的棉花主产品的产值、成本和收益结果,供决策参考。一、2006年全国棉花主产品产值增1.7%,收益减7.7%,区域之间差异大
2006年全国样本子棉产量265千克/亩,比2005年增13.8%。三大流域,长江250千克/亩,比增14.5%。黄河242千克/亩,比2005年增5.6%。西北328千克/亩,比增6.4%。
2006年全国棉花主产品产值1325.5元/亩,比2005年增22.1元/亩,增1.7%。三大流域,长江1261.6元/亩,比2005年增67.7元/亩,增5.7%。黄河1234.2元/亩,比2005年减62.8元/亩,减4.8%。西北1558.5元/亩,比2005年减69.3元/亩,减4.3%。长江主产品的产值增加主要是单产的绝对增量大。
2006年全国棉花主产品收益440.6元/亩,比2005年减36.6元/亩,减7.7%。三大流域,长江465.2元/亩,比2005年增23.9元/亩,增5.4%。黄河473.5元/亩,比2005年减97.1元/亩,减17.8%。西北344.2元/亩,比2005年减195.4元/亩,减36.2%。
二、2006年全国棉花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
分析2006年棉花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是子棉售价下降,其次是成本上涨。单产提高所增加的预期收益被子棉售价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上涨所抵消。同时,粮棉比价又出现新变化。
(一)子棉售价下降是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生产成本上涨。若价格和生产成本不变,子棉增产13.8%可使主产品产值增180.9元/亩,为1484.3元/亩,收益增158.8元/亩,为658.1元/亩。但是,至2006年11月底,全国子棉均售价为5元/千克,比2005年减0.60元/千克,减10.7%,主产品产值也因此减158.7元/亩,占减少部分的87.7%。加上2006年生产成本上涨58.7元/亩,棉花主产品收益比2005年减36.6元/亩,占12.3%。
在生产成本上涨的份额中,物质投入增53.4元/亩,占74.7%;人工投入增18.0元/亩,占25.2%;间接费用增0.1元/亩,占0.1%。固定生产成本减12.8元/亩,抵消所增部分17.9%。
(二)每千克皮棉成本9.27元,减5.9%。按样本皮棉产量95.4千克/亩计,每千克皮棉成本9.27元/亩,比2005年9.85元/千克减0.58元/千克,减5.9%。
三大流域生产成本,长江796.4元/亩,千克皮棉成本8.85元/亩减7.5%。黄河760.7元/亩,千克皮棉成本减0.9%。西北1184.3元/亩,千克皮棉成本9.76元/亩增2.3%。
(三)成本增加原自生产资料和人工费用的双上涨。2006年全国棉花总成本884.9元/亩,比2005年增58.7元/亩,增幅7.1%(表1)。三大流域,长江796.4元/亩,比2005年增43.8元/亩,增幅5.8%。黄河760.7元/亩,比2005年增34.3元/亩,增幅4.7%。西北2006年1214.3元/亩,比2005年增126.2元/亩,增幅11.6%。
2006年全国总生产成本884.9元/亩的构成中,物质费用占52.9%,金额467.8元/亩,比2005年414.4元/亩增53.4元/亩,增幅12.9%。进一步分析,物质费用增加部分肥料占41.6%;农药占23.1%;机械作业占16.0%;灌排占10.4%;种子占4.3%;地膜则减。人工费用346.1元/亩,占总成本的39.1%,比2005年增加18.0元/亩,增5.5%。然而用工量20.4个/亩,比2005年减2.3个工/亩,但由于用工作价由2005年的14.5元/工提高到16.9元/工,人工成本却增加了。
2006年固定成本58.0/亩,占总成本的6.5%,比2005年减少12.8元/亩,减18.1%。间接费用13.1元/亩,占总成本的1.5%,与2005年持平。
(四)粮涨棉降,粮棉比价的差距拉大。2005年粮价稳中有降,而子棉高开高走,粮棉比价保持在高位上对棉花有利。2006年国家继续对长江水稻和黄河小麦实行最低保护价,粮价稳中走高,而棉价下降,粮棉的价格比与2005年相反。
2005年长江皮棉与早稻的比价为1∶9.5,与中稻的比价为1∶9.2,与晚稻的比价为1∶7.4;2006年分别下降到1∶8.0、1∶7.3和1∶7.2。过去认为,长江皮棉与籼稻(早稻)的比价为1∶12即合理,表明种粮与种棉的效益相当。
黄河皮棉与小麦的比价2005年为1∶9.6,2006年为1∶7.4,与玉米的比价2005年为1∶13.6,2006年为1∶8.6。过去认为,黄河皮棉与小麦的比价为1∶8即合理,表明种粮与种棉的效益相当。由于黄河大部分棉区既可植棉,也可实行小麦玉米两熟种植,许多地区为高产的“吨粮田”,按周年小麦450千克/亩,2006年价1.56元/千克,产值702元/亩,玉米550千克/亩,价1.34元/千克,产值737元/亩,两季产值1439.0元/亩,比一季棉花的产值只高204.8元/亩,比麦棉两熟产值高62元/亩。在粮棉都丰产的年景,粮价涨棉价跌,棉花的竞争优势被削弱。
在国家控制尿素价格的条件下,2006年棉肥价降低3.1%。棉花与尿素的比价为,长江2005年1∶7.0,2006年1∶6.4;黄河2005年1∶6.9,2006年1∶6.2;西北2005年1∶6.7,2006年为1∶5.8。结果表明,国家对尿素价格的控制很有效,工与农产品的价差被缩小。
三、CCPPI 2007/08年度保持高位运行,明年植棉面积呈稳中有升的走向
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CCPPI 2007/08年度将在300~330之间波动,预测2007年棉花生产走向为“需求继续增加,面积稳中有升;进口保持高位,价格适位稳定”。
2006年全国棉纱产量继续创新高,1—11月纺纱1553万吨,同比增22.2%;预计全年棉纱产量1700万吨,增幅18.1%,用棉约1180万吨,同比增210万吨,增幅21.6%。1—11月进口340.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53.2%;生产650万吨,比2005年增80万吨,增幅14%。预测明年纺纱增幅将下降,测算最低增速仍将在10%水平上,预计纺纱达到1850~1900万吨,需棉1200~1250万吨,产不足需的矛盾尖锐,扩大植棉对基本满足纺织需求是极其重要的。
由于2006年新棉售价高开低走,10月走低,11月初已止跌启稳,12月内地继续回升。到调查截止的11月中旬,子棉出售占产量的75%,如果另25%的子棉售价不低于5元/千克,综合粮棉和棉肥比价等因素,预计明年植棉面积呈稳定或温和扩大的走向。
四、关于2007年滑准税“基数”的建议
2006年棉花生产物质费用上涨53.4元/亩,按样本产量95.4千克/亩计,相当于每千克皮棉上涨0.559元,即皮棉成本增559元/吨。为了缩小国内价格的差异,因此建议:2007年配额外进口棉滑准税的基数拟增559元/吨,即在2006年10746元/吨基础上增加到11305元/吨。
2005—2006年棉花产出和收益比较:
棉花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