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从我国玉米的供求关系看,本不该出现卖难现象。暂时的销售困难有多重偶然因素,不能因此动摇粮食生产,要时刻注重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从我国玉米的供求关系看,本不该出现卖难现象。暂时的销售困难有多重偶然因素,不能因此动摇粮食生产,要时刻注重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春节之后,东北局部地区玉米“销”、“收”两不旺,部分农民担心粮食在手中变质贬值,心中焦虑。如果有效解决现实难点,放眼不远的将来,我们仍然乐观——手中有粮,心中莫慌。

  当前玉米销售不畅有偶然因素,也有惯例可循。偶然因素是,去年东北百年不遇刮起布拉万台风,秋季东北雨水过多,导致玉米水分高于常年3个至5个百分点。冬季降雪频繁,玉米降水慢。这些湿粮入库需要烘干,会增加粮食企业成本,企业收储意愿低。有惯例,即每年春节后都出现短期的销售低潮,原因是节前一段时间是中储粮补库时段,加工企业因为糖酒旺销加紧生产,而玉米是糖和酒精的主要来源。今年春节前,两大用户竞相争粮,使粮价从开市时的1.05元每斤拉高到1.14元每斤。春节前后饲料用量也不同,节前猪鸡临出栏加料喂养,春节后补栏的都是雏鸡、小猪,用粮自然减少。玉米的工业原料和饲料两大用途均同步共振,玉米市场反应自然有所波动。

  卖粮难是农民的感受。近年来,由于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每年提高最低保底价格,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价格、农民的增收预期都随之提高。现在粮价波动,农民有些不适应,这种心理预期的错位加大了销售不畅的状况。

  2013-2017年中国玉米市场分析预测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从供求关系看,本不该出现卖粮难。我国玉米多年来供求是紧平衡,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玉米。以吉林省为例,早在10年前就喊出了“告别卖粮难”的口号,在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的“储不下,运不走,卖不出”的问题。自从国家有了临时储备价格保底,就只有卖不出“高价”的粮,而不存在卖不掉的粮。玉米本身也从口粮的角色变成食品加工和饲料的主力军。特别是吉林省玉米加工企业不断增多,从生产淀粉、糖,到高附加值的赖氨酸、化工醇,玉米深加工达到总产的一半以上。农民不再为卖粮苦恼,收入也因此大大提高。

  东北地区目前出现的粮食暂时销售不畅,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必须坚守粮食安全,不能因为暂时的销售波动就动摇粮食生产,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比如可否比照稻谷和小麦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或者更早出台临时收储价,让农民吃定心丸。第二,中储粮公司和地方政府部门必须切实落实中央政策性收购制度,增强工作力度,在工作环节上抓细、抓实、抓到位,同时加大收粮的组织化程度,不能让农民盲目卖粮,造成信息不灵,心里不顺。第三,有关部门要指导农民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经营意识。粮食水分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选种出现偏差,越区种植的品种往往会因为气候变化而减产。应鼓励农民建设玉米储藏楼,庭院立体储藏,择价卖出,获取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