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世界大豆生产现状   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大豆的主产国,而中国的大豆产量仅次于阿根廷,位居第四,四国大豆产量之和占世界总产量的90%。值得注意的是在20年间,四国产量比例发生巨大变动,20年前美国产量占世

  世界大豆生产现状
  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大豆的主产国,而中国的大豆产量仅次于阿根廷,位居第四,四国大豆产量之和占世界总产量的90%。值得注意的是在20年间,四国产量比例发生巨大变动,20年前美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4%,巴西占16%,中国占10%,阿根廷占5%,但随着全球大豆消费需求强劲增长,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全球大豆市场供求失衡所引发国际大豆市场价格大幅上扬,直接刺激了南美、巴西和阿根廷种植大豆的热情。2001/2002年度以来,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总产量已经超过美国。2004年,美国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巴西占24%,阿根廷18%,中国大豆产量为1760万吨,只占8%。

  大豆加工业行业现状
  在发达国家,现代大豆加工业主要以高技术、高产量、高效益为特征的大豆深加工企业为主。
  美国和日本是全球大豆加工强国,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近年来,大豆主产区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加工业正迅猛增长。中国近几年的大豆初加工能力平均为5000万吨。至2005年,中国大豆的年加工能力已接近6800万吨。“十一五”末,可基本形成中国现代大豆加工业的构架,实现工业化大豆食品占大豆食品总消费量的40%以上。

  中国大豆加工行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加强,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变化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

  全球食用油市场稳定增长,一般每年增速为3%~5%。总部位于汉堡的行业刊物《油世界》表示,2005/2006年度豆油产量增至3470万吨,将超过3436万吨的预期消费量。就中国市场而言,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食油9公斤以上,农村人均消费食油8公斤以上。如果加上食品加工等用油量,全社会人均消费食油量已达到11.5公斤左右,食用油消费总量约170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量约为450万吨。

  中国大豆加工的最大行业是浸油业,年加工大豆能力已超过3000万吨,是中国大豆产量的2倍以上,但是效益低下,平均吨加工利税小于等于50元。

  不同地域的油脂企业由于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企业生产成本、销售、盈利情况也各不相同。沿海企业,其进口油料进厂接卸、产品出口费用低;产成品主销区的企业,其产品销售市场优势大,出货及时、运出费用低;原料主产区企业占据原料购进和原料运输优势。总体上,豆油加工企业全部依靠规模效益,日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下的中、小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

  事实上,国内的压榨能力又是远远过剩的。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共有日处理大豆2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169个,总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大豆23.37万吨,按300个工作日计算,折合年加工能力7010万吨。中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豆粕市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

  另外,大型大豆压榨企业的布局不尽合理,一港多厂的现象已经在大连、东莞等港口城市出现,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和经营风险。在山东一些沿海城市,同一个港口并列着数家日处理量在1000吨以上的油厂,而且现在还在兴建新的大型榨油厂。油脂行业规模大,但竞争不规范。

  中国豆粕2005年的形势严峻。一般来说6月是豆粕的消费高峰,但是2005年的消费高峰却迟迟未到,这说明饲料行业对后市没有信心。另外,榨油厂现在还面临着进口油的竞争,目前进口的一级豆油与国内的四级豆油价格几乎持平,前者每吨5200元,后者5150元,这对国内榨油厂相当不利。

  伴随着2003年大豆压榨行业的高利润,国内压榨规模继续攀升至7000万吨/年,大大超过了国内消费需求。其后始于2004年4月的进口大豆价格暴跌拉开了压榨行业整合的序幕,不少风险控制不当的压榨厂在当年一度受到重创。另外,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中国目前大豆浸油工业90%以上采用“高温脱溶”工艺。而“高温脱溶”所得豆粕,在高温作用下,蛋白质发生“过度变性”,目前国内、外在理论与生产实践方面,均认为“过度变性”的豆粕已失去加工功能,只能用作饲料。大豆每吨加工效益在60元以下,80%以上的浸油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大豆蛋白加工业行业现状
  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年消费量达到8万吨没有问题,按国内价格计算,产值可达到180亿元。其中仅饮料行业就可用6万吨,接近100亿元的产值。据估计,中国对大豆蛋白的消费量将会持续上升,不排除每年增长10%以上的可能。而中国目前除传统大豆加工品外,现代工业化大豆加工能力不超过50万吨□包括分离蛋白、速溶豆粉、脱腥豆粉等,即生产量不足需求量的1/10,为中国大豆蛋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大豆蛋白加工是最近10多年来中国大豆加工利用的新方向。其加工工艺和传统大豆加工工艺的区别在于大豆经过浸出法提取油脂后,豆粕在低温条件下脱除溶剂,大豆蛋白质基本不变性。利用此低温脱溶豆粕(俗称白豆片)可以进一步生产出大豆蛋白粉、大豆组织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大豆蛋白产品。

  中国现今已有30余家生产大豆蛋白的企业,可以生产大豆组织蛋白、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其中,大豆分离蛋白是主要品种。2002年,这些企业使用大豆40万吨。其中,大豆组织蛋白生产使用大豆5万吨,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使用大豆20万吨。尽管现在大豆蛋白系列产品在大豆产业中还不占影响地位,但是从发展趋势看,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的加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仅有吉林前郭、黑龙江三江、湖北云梦等少数厂家生产大豆蛋白。近几年,随着中国植物蛋白应用市场的日益扩大,尤其是肉类制品行业应用量的迅速增加,国内又纷纷投资兴建大豆分离蛋白加工厂,如双汇集团、九三油脂集团等实力雄厚的企业。目前,中国国内大豆蛋白厂已超过40家,设计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年。加上新增的生产线,2005年底生产能力突破30万吨/年的规模,与美国不相上下。中国大豆蛋白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应用领域窄,产品附加值低。产品质量远低于国际水平,尽管价格较低,但销量依然无法提高。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导致成本高,竞争能力偏弱。

  面对大豆蛋白这一快速成长的市场,行业竞争趋于激烈,跨国公司也在积极寻求商机。
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