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2011年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以来,国家发改委组织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和相关机构拟定了多套气价改革预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时隔一年有余,这些已经拟定的预案始终未能报送国务院办公会议审议,更提不上实施。

       自2011年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以来,国家发改委组织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和相关机构拟定了多套气价改革预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时隔一年有余,这些已经拟定的预案始终未能报送国务院办公会议审议,更提不上实施。

       3月25日,各种媒体都纷纷转摘中华工商时报的报道:从4月起,我国天然气价格将进行大幅度上涨,其各地零售终端价格将达到3元-3.5元/立方米区位,进而逼向4元大关。不少报纸将“天然气将涨价”做成大标题,格外夺人眼球。当时读了这则消息,突然冒出一丝担忧:别又是虚假新闻啊,会不会又有“有关部门”出来声明辟谣?

       结果,这一丝担忧被“不幸言中”。国家发改委一名官员斩钉截铁地表示,“这个消息是无稽之谈”!据悉,自2011年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以来,国家发改委组织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和相关机构拟定了多套气价改革预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时隔一年有余,这些已经拟定的预案始终未能报送国务院办公会议审议,更提不上实施。

       尽管辟谣还算及时,但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之广,“天然气涨价”所引发的震荡已难以避免。一方面是A股市场天然气板块应声大幅飙升,而当国家发改委否认“涨价说”之后,燃气股又如雪崩一般大跌。另一方面是多地民众对“涨价说”坚信不疑,即便闻知发改委的辟谣,也全然无视“涨价说”已被证伪,仍蜂拥前往燃气公司,排队抢购天然气,他们宁可信其辉涨,不愿错失“良机”,所持理由都是“媒体上报道了天然气要涨价的消息”,“要是没买,万一涨价了,这损失算谁的?”一时间不少理由都是“媒体上报道了天然气要涨价的消息”。当记者问道发改委否认了为何还要买时,家住雁滩的魏先生则反问:“我们没买万一涨价了,这损失算谁的?”一时间,不少地方燃气公司门前秩序大乱,天然气销售量猛增,再三解释、澄清也无济于事。

       2013-2017年天然气市场调查及未来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一则“无稽之谈”的“新闻”,竟如此搅乱了市场、引起消费者的恐慌心理,似可透视两点:一是媒体的影响力委实不可小觑,公信力客观存在;二是民众的消费心理依然脆弱,消费承受力依然单薄,物价上涨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结论显然是:一、媒体的新闻报道务必慎之又慎,千万别以折损影响力、糟蹋公信力的代价忽悠民众,贻害社会;二、在居民收入不涨、微张,赶不上CPI指数的时候,务必慎言涨价,尤其是天然气这样与民生休戚相关的基本生活资料价格,切不可“涨你没商量”,说涨就涨。

       眼下的问题是,“天然气价格从4月起将大幅度涨价”究竟是怎么会成为“新闻”的?将无稽之谈的东西当做新闻传播的始作俑者中华工商时报该如何担责?涉及重大国计民生的商品调价应该由哪个权威机构和信息渠道发布消息?

       众所周知,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被主管部门斥为“无中生有”、“谣言”、“完全不实”、“毫无根据”等等的案例,这些年不胜枚举,层出不穷。但是,往往是揭露、斥责之后,也就不了了之,肇事者一言不发,如同没事人一样,甚至还大不服气,耿耿于怀,伺机“翻案”者大有人在。当然,虚假新闻的成因复杂,不可一概而论,简单处置,但即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总有一个底线,有判断是非的标准。这就需要将虚假消息的来龙去脉查个一清二楚,对责任及其相关人员追究到底,依规依法严肃处理,不然,还有什么“问责”“担责”可言?还如何根治虚假新闻的作祟为害?

       就“天然气涨价”的无稽之谈而言,至少应责成中华工商时报做出说明,向公众道歉,并对责任者予以查处。难道缄默不语、一声不吭就可溜之大吉、逃过一“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