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激烈的市场竞争 广阔的市场空间 全球食用油市场稳定增长,一般每年增速为3%-5%。总部位于汉堡的行业刊物《油世界》表示, 2005/06年度豆油产量增至3,470万吨,将超过3,436万吨的预期消费量。就中国市场而言,2005年城镇居民

激烈的市场竞争
广阔的市场空间
全球食用油市场稳定增长,一般每年增速为3%-5%。总部位于汉堡的行业刊物《油世界》表示, 2005/06年度豆油产量增至3,470万吨,将超过3,436万吨的预期消费量。就中国市场而言,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食油9公斤以上,农村人均消费食油8公斤以上。如果加上食品加工等用油量,全社会人均消费食油量可能已达到11.5公斤左右,食用油消费总量约170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量约为450万吨。总体而言,国内植物油供给相对充足、市场需求稳定。

豆油加工行业
国内食用油市场潜力巨大,一般每年有3%-4%的增长。中国大豆加工的最大行业是浸油业,年加工大豆能力已超过3000万吨,是中国大豆产量的2倍以上,但是效益低下,平均吨加工利税≤50元。

不同地域的油脂企业由于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企业生产成本、销售、盈利情况也各不相同。沿海企业,其进口油料进厂接卸、产品出口费用低;产成品主销区的企业,其产品销售市场优势大、出货及时、运出费用低;原料主产区企业占据原料购进和原料运输优势。总体上,豆油加工企业全部依靠规模效益,日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下的中、小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半停产状态。

6月以前,平均加工每吨大豆的亏损约为100元,6月份则上升到160元左右,进入7月中下旬以来更是高达200元以上。目前国内榨油厂的亏损很大程度上还是国内供大于求的环境造成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2005年上半年进口大豆数量达到了1201万吨,较2004年同期提高了33.6%,节余下来的这些进口大豆价位比较高,也是造成大豆加工业亏损的原因之一。图5是2004至2005年度进口大豆的消耗去向,益海、中粮和华农是中国使用进口大豆最大的企业集团。

事实上,国内的压榨能力又是远远过剩的。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日处理大豆200吨以上的大豆压榨企业169个,总加工能力为日处理大豆23.37万吨,按300个工作日计算,折合年加工能力7010万吨。中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豆粕市场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下表是2004年度总产量10万吨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业名单。

从中国大豆压榨的资源供给来看,2004年国产大豆1800万吨,大约有900多万吨用于榨油;同年进口大豆2023万吨。2004年中国大豆压榨业的原料供给为2900多万吨,远远低于每年7010万吨的大豆压榨能力。各地集中建设榨油厂,造成了中国的产能已经足够应付全球一大半的大豆加工要求。这种危机,在行情好的时候,市场有一定的利润支撑,暴露不明显,但当市场低迷时,将会立时显现。

另外,大型大豆压榨企业的布局不尽合理,一港多厂的现象已经在大连、东莞等港口城市出现,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和经营风险。在山东一些沿海城市,同一个港口并列着数家日处理量在1000吨以上的油厂,而且现在还在兴建新的大型榨油厂。油脂行业规模大,但竞争不规范,当市场向好时,由于恶性竞争,会很快被打压下来,各个榨油厂不考虑行业利益。

中国豆粕2005年的形势严峻。一般来说6月是豆粕的消费高峰,但是2005年的消费高峰却迟迟未到,这说明饲料行业对后市没有信心。2005年饲料厂一改以前囤积部分库存的做法,随需随买,比较零散,大量豆粕库存在压榨厂,而豆粕的保存期又较短,给压榨厂造成巨大的压力,不得不低价出售。另外,榨油厂现在还面临着进口油的竞争,目前进口的一级豆油与国内的四级豆油价格几乎持平,前者每吨5200元,后者5150元,这对国内榨油厂相当不利。

行业盈利能力
伴随着2003年大豆压榨行业的高利润,国内压榨规模是继续攀升至7000万吨/年,大大超过了国内消费需求。其后始于2004年4月的进口大豆价格暴跌拉开了压榨行业整合的序幕,不少风险控制不当的压榨厂在当年一度受到重创。2004年四季度到2005年初一度压榨利润得以回升,压榨厂压力有所缓解。但从2005年1-8月份国内大豆进口1765.1万吨,同比急增41.2%情况来看,压榨厂对原料的争购带来了过量进口,并最终带来压榨利润的明显下降。进口大豆虽然其到岸成本价要高于国产大豆成本价,但是前者较后者压榨成本低,出油率也高。而且同时受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国产与进口豆压榨利润也时有变化。

另外,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中国目前大豆浸油工业90%以上采用“高温脱溶”工艺。而“高温脱溶”所得豆粕,在高温作用下,蛋白质发生“过度变性”,目前国内、外在理论与生产实践方面,均认为“过度变性”的豆粕,已失去加工功能,只能用作饲料。大豆每吨加工效益在60元以下,80%以上的浸油厂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豆浸油工业目前也急需具有共性的、“企业自救”的高新深加工技术来应对大豆加工业的严峻形势。

发展机遇
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机遇良好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和《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分别提出要求:“中国成年人,平均每人每日蛋白质摄取量不低于75克”、“安排好豆类作物的发展计划,并制订有效的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国务院将蛋白质和大豆制品供给作为一项国家基本政策,向全民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发展大豆蛋白加工产业的最好机遇。中国政府持续实施“大豆行动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把大豆蛋白的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各地政策也大力支持、鼓励、扶持大豆蛋白产业的发展。中国近期实行农业税免税政策大大降低了农民负担,刺激了大豆的生产,进一步给大豆蛋白生产带来有利的影响。对于大豆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产品,中国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极大刺激了国内蛋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同时,中国采用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加入WTO,与东盟签定自由贸易协定,与澳大利亚、欧盟、俄罗斯、印度、加拿大、拉美等国家、地区合作,也为中国大豆蛋白占领市场创造了很好的“大环境”。

品质竞争优势明显,前景广阔中国大豆有其特有的优势
中国大豆是高蛋白品种,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8%~50%,氨基酸平衡优于其他植物蛋白,是一种重要的优质植物蛋白资源,而美国大豆是高脂肪品种。中国大豆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它是非转基因大豆,因此,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其市场上需求更大。

国内生产供不应求,需求庞大
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大豆分离蛋白的年消费量达到8万吨没有问题,按国内价格计算,产值可达到180亿元。其中仅饮料行业就可应用6万吨,接近100亿元的产值。据估计,中国对大豆蛋白的消费量将会持续上升,不排除每年增长10%以上的可能。中国人均日缺少蛋白质在8克以上,仅中国一年全民蛋白质需求理论补充量就在350万吨左右,相当于大豆及其制品700万吨。而中国目前除传统大豆加工品外,现代工业化大豆加工能力不超过50万吨(包括分离蛋白、速溶豆粉、脱腥豆粉等), 即生产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为中国大豆蛋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探究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