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金秋十月的到来,中国大豆市场新的作物年度也同时到来。在2005/06年度结束和2006/07年度到来的时候,业内人士普遍关注中国大豆市场的发展前景。在此,就新年度中国大豆市场形势做一浅析。 首先,在中国2006年的大豆生产形势方面,一

随着金秋十月的到来,中国大豆市场新的作物年度也同时到来。在2005/06年度结束和2006/07年度到来的时候,业内人士普遍关注中国大豆市场的发展前景。在此,就新年度中国大豆市场形势做一浅析。

首先,在中国2006年的大豆生产形势方面,一个基本的判断是面积、平均单产和产量水平同比出现降低。所谓面积、单产和产量降低是以2006年实际产量与2005年客观水平相比。由于中国大豆生产领域长时间存在计划外耕地现象,因此真实的大豆产量总是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06年度全球市场大豆价格持续低迷,打击了中国的大豆市场价格,影响了农户种植大豆的收益,导致其种植意向降低和种植面积减少,随之而来的是物质投入力度和抗灾生产水平下降,再加上天气条件相对不利,进而造成大豆单产和最终产量的下降。在大豆价格总体出现下跌的同时,玉米价格的上涨使得产区农户有了转移种植意向的契机,进而更加推动了大豆播种面积的减少。在2006年东北地区的春播和关内地区的夏播过程中,大豆种植面积的减少和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表现得十分显著。

在此基础之上,2006年大豆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具体的影响因素。在东北地区,春季的旱情对大豆顺利播种构成了很大影响,导致黑龙江西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很多大豆播种期延迟到5月底和6月初。入夏之后,东北地区天气条件明显改善,降雨天气的及时出现解除了旱情,并且使部分地区出现墒情过重现象。在关键的花荚生长期,东北地区大豆授粉、结荚状况较为正常,弥补了春季和初夏不利天气带来的影响。入秋以来,东北地区气温状况十分理想,9月中旬虽有两次霜降天气出现,但影响程度轻微,并有利于促进黑龙江地区大豆加速成熟,因此对单产水平有积极意义。除东北地区以外,2006年华北及黄淮地区大豆生长状况十分理想,这些地区2006年迎来了夏粮和秋粮的双丰收,类似情况平均四年才会出现一次。

如果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1635万吨的大豆产量相比,2006年中国的大豆产量会基本持平,当前具体预计数字是1650万吨,增产1%。在播种面积方面,国家统计局的2005年数字为959万公顷,当前估计的2006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30万公顷。实际上,如果假设2005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是1000万公顷,产量是1800万吨,那么2006年的面积和产量减幅将分别达到7%和8%。

黑龙江省2005年统计公报中披露,该省当年大豆产量为748万吨。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该省2005年的大豆产量则是629.5万吨,相差将近120万吨。再者,2006年黑龙江省农业部门在入夏之后发布的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报告显示,该省2006年大豆种植面积明显降低,总面积减少到390万公顷,同比减少30万公顷。与其形成对应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是355万公顷。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和黑龙江省农业部门通报的面积下降幅度,2006年黑龙江大豆面积看来要在355万公顷的基础上降低到330万公顷。上述390万公顷和330万公顷虽说都是对大豆生产数据的描述,但结果相差很大,并且很自然地将左右对黑龙江省、东北地区以至于全国大豆产量水平的判断。

通过调查,对于2006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为390万公顷这一数据,这一数据与2005年黑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相比肯定是降低了,但是与当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比则反而出现了增长。为了更好地反映今年黑龙江及全国大豆生产形势,在此将2006年黑龙江大豆播种面积定位于360万公顷,大豆产量定位于623万吨,平均单产预计为1730公斤/公顷。与200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相比,上述面积同比基本持平,单产降低2%,产量降低1%。在此基础上,估计全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30万公顷,同比降低3%,平均单产预计为1770公斤/公顷,同比提高4%,大豆总产量预计为1650万吨,同比提高1%。

在刚刚结束的2005/06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估计全年度大豆进口量能够达到2800万吨,甚至略高一些。与前一年度2580万吨的大豆进口量相比,2005/06年度的进口量增长了9%。在已经开始的2006/07年度,预计年度大豆进口量将达到3100万吨,同比增长11%。

中国大豆进口量快速增长归根到底是由于国内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对植物油和畜禽养殖产品的消费能力快速增长。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未来的大豆需求量还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从长远来看,中国植物油和蛋白粕的需求增长是先于大豆加工能力的增长而出现的,这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最初几年中国大豆榨油行业取得很高的利润水平的根源。而正是由于行业利润水平较高,才推动了大量的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其结果是中国大豆榨油能力经历了不止一次的飞速增长过程。大豆加工能力的增长很自然地要以增加加工量和产品产销量来收回投资,进而推动大豆需求量的增长和进口量的增加。在此过程中,加工能力的扩张有时会超过下游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因此行业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在此前提之下,就出现了大豆进口过量和历史上曾经两次出现的进口宏观调控。不论怎样,今后中国大豆进口数量还将保持增长态势。

在2005/06年度,中国大豆榨油行业经历了比较沉重的调整重组进程,这可以说是国内榨油行业在高速发展之后的一次最为重要的整合。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26万吨大豆日初榨能力和接近8000万吨的年处理能力,而有效加工能力只占其中的60%左右。如果就全部加工能力来衡量初榨行业的开工率,其结果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但如果以有效加工能力来加以衡量,其结果又明显不同。在大豆加工业处于内部调整的过程中,大豆进口量的增长进程肯定会受到一定影响,这就如同禽流感和其他动物疫病的出现对我国豆粕消费量构成的影响一样深远。

在2006/07年度,中国大豆初榨行业的调整将暂时告一段落,届时大豆进口量的增长将十分自然。不仅如此,禽流感今后对国内畜禽养殖行业的影响程度预计将出现降低,这有利于中国对蛋白粕的需求量出现新的增长,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大豆进口量的继续增加。必须说明的是,即使在出现疫情的情况下,中国2005/06年度的大豆榨油消费量和豆粕产量依然出现明显增长,而且豆粕消费量也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态势。简单而言,工业化生产的饲料产销量在2005/06年度出现明显降低的同时,非工业化饲料产销量,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养殖的配合料产销量在该年度出现了明显增长,而且小规模养殖的配合料饲用效率明显低于工业饲料。此外,尽管中国的家禽产品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但调查发现,2005/06年度中国的鸡肉和猪肉产量并没有出现降低,甚至出现了增长,这就是说,国内的消费水平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从而抚平了禽流感等疫病带来的重大创伤。

目前预计2006/07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3100万吨,而这可能还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数字。如果国内油脂和蛋白粕的需求数量能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并且未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尤其是大豆期货价格出现上涨,将更加有利于国内企业增加大豆进口数量。
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