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回顾2005 (一)玉米行情回顾 2005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总体呈现稳中趋升态势,期间可分为持续回落、快速上涨、相对稳定、 持续上涨、振荡下行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2月份,供应增加,需求不旺,价格持续回落。春节前

回顾2005
(一)玉米行情回顾
2005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总体呈现稳中趋升态势,期间可分为持续回落、快速上涨、相对稳定、 持续上涨、振荡下行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2月份,供应增加,需求不旺,价格持续回落。春节前,受上年国内玉米产量大幅增加影响,市场各方对后市普遍持看跌心理,从而增强了采购观望心理,产区粮食经营企业收购迟缓,购销不旺。销区春节前养殖业家禽出栏量增加,存栏量减少,饲料企业对玉米的采购需求大幅降低,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玉米价格整体呈现回落态势,并持续至春节后。1-2月份,产区吉林玉米车板价1040-1060元/吨,销区广东价格为1270-1290元/吨。

第二阶段:3-4月份,出口拉动,价格快速上涨。由于第一季度国内玉米市场整体萧条,部分地区出现卖粮难和收购难的现象,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启动出口政策,3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放了2005年首批300万吨玉米出口指标。受出口需求拉动,东北中储企业和贸易企业大量收购新玉米,产区玉米收购高峰来临,收购价格上涨,农民大量销售手中玉米。吉林玉米收购价由年初的1.00元/公斤持续上涨至1.08元/公斤。受此影响,东北地区玉米销售价格出现快速上涨,吉林车板价持续涨至1100元/吨,从而推动北方港口内贸平仓及南方港口小船板交货价格同步上涨,大连玉米平舱价为1180-1200元/吨,广东港口成交价在1310元/吨左右。

第三阶段:5-7月份,购销清淡,价格保持稳定。此时产区大规模收购工作基本结束,由于农民忙于春播,玉米购销活动减弱,上市量减少,除了玉米深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收购外,还有少量中小企业继续收购。4月底,我国江苏、山东出现口蹄疫,饲料养殖业对玉米需求滞缓,使东北玉米上涨的周期较往年推迟。此期间关内地区玉米市场整体呈现相对平稳,由于出口指标直指东北地区,关内地区只有河北、山西共计发放11万吨,因此出口对关内地区玉米拉动作用有限。另外关内正值玉米供给充足期,多数采购商采取控制采购数量的办法以控制经营风险,这是产销区玉米市场价格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

第四阶段:8-10月份,需求增加,价格持续上涨。随着饲料养殖业恢复,经营企业心态发生了明显改变,购销步伐开始加快。此阶段,东北和华北黄淮产区农民手中的余粮已经有限,库存成本相应增加。由于农民对后市玉米价格期望值较高,惜售心理较强,另外,国内铁路运输状况紧张,运费居高不下,再加上南方港口地区玉米存量较低,难以满足销区迅速恢复增长的采购需求,因此销区港口价格大幅上涨。特别是在9月份以后,华南沿海地区的飓风使交通受阻,造成销区玉米供应出现断档,从而为玉米价格上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关内地区玉米供应数量不足、企业急于采购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动力。国内船运费快速上涨,助长了南方销区价格,广东港口玉米小船板交货价格在9月中旬曾达到1360 -1380元/吨的年度高位。随着后期到货量的增加,快速上涨后迅速回落至合理区间,然而玉米供应紧张、库存持续下滑仍然主导着后期玉米价格稳居高位。产区玉米车板价在9月下旬出现年内最高价位1160元/吨,9-10月份价格在1140-1150元/吨,销区广东价格9月中旬涨至年内最高价1380元/吨后,10月末回落至1350元/吨,但与9月初相比仍高出30-40元/吨,比8月末高出50元/吨。

第五阶段:11-12月份,产区玉米上市,销区需求不旺,价格振荡下行。10月下旬之后,关内已进入玉米集中上市期,由于上市期遇到降雨天气,华北黄淮地区新产玉米水分含量较大,出现霉变现象。国内玉米市场供给压力趋增,出口形势不明朗,禽流感疫情的再度出现,使国内玉米市场步入弱势轨迹。11月份,东北玉米陆续上市,供给增加,受疫情影响,销区养殖业存栏率下降,饲料业需求不旺,对玉米市场形成了潜在的威胁,玉米价格从第三季度的高点慢慢回落,至11月底国内玉米价格已回荡至正常区域,11月下旬产区吉林玉米车板价降至1120元/吨,最低在1100元/吨,较10月份下跌20元/吨;销区广东港口价格降至1280元/吨的低点,较10月份回落70元/吨。12月份,市场期盼的出口政策消息的传出,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储企业和出口企业在产区大量收购玉米,为出口作准备,促进了产销区及港口玉米市场的同步活跃,收购市场价格出现高开高走的趋势,预示着2006年国内玉米市场即将迎来一个良好的开局。

(二)2005年玉米价格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1.利好因素。
一是中央及各地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央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项目和资金继续向主产区倾斜,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5年国家继续实施良种推广补贴项目,进一步支持粮食主产区农民种植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其中,补贴优质专用玉米1000万亩,每亩补贴10元,共1亿元,重点补贴青贮玉米。国家继续实行“三补三减免”的惠农政策,目前全国已经有28个省市约8亿农民享受免征农业税的优惠政策,农业生产形势好,粮食生产积极性高涨。

二是出口政策的启动,拉动玉米价格上涨。为缓解国内市场价格压力,国家有关部门及早出台出口政策,公布上半年出口配额300万吨,并提高玉米出口退税由原来的111.8元/吨增加到143元/吨,支持企业出口玉米,缓解国内供给压力,防止价格下滑。据海关统计,2004/2005年度我国玉米出口751万吨,与上年大体持平,出口目的国为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朝鲜,分别占出口比例的66%、9.3%、5.7%和3.5%。

三是国家加强陈化粮调控力度,避免对玉米市场的冲击。国家粮食局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销售陈化粮,对数目较大的吉林、黑龙江两省的陈化粮,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市场情况和需要,统一下达销售计划,省有关部门按照计划安排销售处理。

四是铁路运费上调,增加玉米运输成本。铁道部出台的相关文件显示,自4月1日起提高铁路货运费用0.5分/吨公里,其中粮食运费在现有基础上每公里提高0.47分/吨。这项措施使玉米的物流成本继续增加,给玉米价格带来支持。

五是国内玉米需求增加,促进玉米价格坚挺向上。国内玉米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饲料消费继续增加。虽然2005年我国遭遇了禽流感、口蹄疫、人猪链球菌等疫病,影响了饲料需求,但年内玉米饲料消费数据仍呈增加的态势,幅度则相对减小。据美国农业部预测的数据显示,2004/2005年度我国饲料玉米消费为985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50万吨。二是工业玉米消费增加。随着工业化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玉米用作工业消费不断增长,特别是玉米的深加工产品及燃料乙醇 在市场需求方面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玉米深加工和燃料乙醇等工业消费量约达到1620万吨,较上年增加150万吨。玉米深加工和燃料乙醇工业消费的迅猛增加,带动了玉米工业的发展,使2005年玉米工业消费量由上年的1500万吨增至1800万吨,增幅达20%。

2.利空因素。
一是国内玉米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限制玉米价格上扬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在2004/2005年度玉米产量为1.32亿吨,而国内玉米消费量在1.28亿吨左右,新增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在上年高产的供给压力下,市场看空心理加重,限制了玉米价格上扬的空间。

二是疫情冲击玉米市场,一定程度上制约玉米价格的上涨。2005年以来,我国共有11个省区、23个地市、30个县(市区)、55个乡镇、112个村发生30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其中青海省发生1起候鸟疫情。受疫情影响,国内禽类出口受到限制,国内养殖业补栏活动较为谨慎,饲料业对玉米需求减少,疫情当地玉米价格出现回落。截至发稿前,国内23个疫区解除了封锁,但后期防控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仍有零星散发的可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玉米价格的上涨。

三是国际市场运费低位运行,出口压力较大。2005年国际粮船运费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整体呈现振荡走低的行情。年内,美国墨西哥湾至中国口岸运费价格最低在35.23美元/吨,出现在8月份,最高价格为66.61美元/吨,出现在3月份;而2004年国际粮船运费最高为73.01美元/吨,最低为40.8美元/吨。国际运费走低抵消了我国玉米与美国玉米出口竞争的地域优势,使我国玉米在出口方面面临国际市场的压力增大,从而影响国内玉米价格走势。另外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玉米出口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也所减弱。

综上所述,2005年内国内玉米市场在各种因素因势利导下,走出了一轮慢牛势行情。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加,使市场价格过度较为平稳。无论是农民,还是粮食经营企业、饲料采购企业都在市场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表现出了良好的经营状态。从吉林产区来看,2005年玉米价格在2003年和2004年价格区间内振荡,且幅度较小,使产区粮食企业经营风险大大降低。销区市场踏着产区价格和供应变化的节奏,在市场中不断改变经营策略,企业经营风险意识不断增强,更多地赢得了投资获利机会。

展望2006
我国玉米市场在连续两年丰收的年景下,玉米市场价格已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价位上运行,当前面临供应量增加的压力,市场价格暂不具备快速上涨的可能,但未来玉米市场价格总体来看,将是一个底部不断抬升的过程。笔者认为,2006年国内玉米价格市场将处于易涨不易跌的状态中。但由于受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价格出现波动在所难免,但不会改变长期上涨的走势。

(一)供给问题
我国玉米连续两年喜获丰收,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数据,2005/2006年度,我国玉米产量达1.34亿吨,高于上年水平,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329亿吨。在供给连续增加的情况下,玉米市场价格上涨的幅度必然受到限制。但从近十年我国玉米播种及气候变化情况看,2006年玉米的播种面积要继续大幅增加的可能性极小,预计将稳定在2400万公顷左右,按照产量的变化周期推断,2006年我国玉米再次提高产量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二)需求持续增长
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消费水平上升已是必然趋势,我国养殖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2005年禽流感对饲料行业冲击很大,但长期看我国饲料用玉米的消费量还会稳步增加。国内玉米消费主要在于生猪养殖,消耗玉米数量大约在60%-70%左右。国务院出台《扶持家畜产业政策的五条意见》等扶持政策,养殖业必然得到恢复。美国农业部预测,我国2005/2006年度饲料用玉米可达1亿吨,较上年增加1.5%。在饲料用玉米增幅缓慢的情况下,工业玉米消费的快速增长撑起了玉米需求的半边天,成为玉米消费最具有增长潜力的一部分,特别是玉米深加工和燃料乙醇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玉米工业的发展,预计2005/2006年度国内工业用玉米需求量可达1800-1900万吨,较上年增长12%-14%。

(三)出口数量的变化
我国目前是玉米净出口国,每年国家都要发放一定的玉米出口配额,但是玉米出口配额受国际市场及国内成本的影响很大,因此难免会出现波动。2005年末,我国政府发放了400万吨2006年2月底前出口的玉米出口配额。从现在中央的粮食政策看,预计未来几年内政府将继续采取鼓励农民种植,用出口来调剂国内玉米供需的平衡。不过由于现在国内产量的增长幅度已跟不上国内消费增长的幅度,因此国家用出口来调剂供需平衡的余地已越来越小。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05/2006年度我国玉米出口量可达600万吨。

(四)库存减少
尽管国内玉米产量连续两年达到1.30亿吨水平,但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缺口依然较大,致使玉米库存量连年减少。库存量的连续缩减将加剧供需紧张的局势,对国内玉米价格将起到中长期利多作用。

尽管笔者认为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市场形势总体向好,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玉米市场,如:玉米生长期的气候变化、政策性库存陈粮的抛售、国际市场价格、疫情等突发性事件、国际油价及海运费变化、国内运力问题等因素,因此对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市场变化应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作者: 单砚华 单位:吉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