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5年国内稻米市场呈现较强的南北、粳籼、普通稻米与优质稻米、前中后行情差异化走势。2006年上述变化还将继续,但差异将有所缩小。 一、2005年稻米市场行情变化差异 1.稻米价格行情。 自2003年第四季度和2004年第一季度末
2005年国内稻米市场呈现较强的南北、粳籼、普通稻米与优质稻米、前中后行情差异化走势。2006年上述变化还将继续,但差异将有所缩小。一、2005年稻米市场行情变化差异
1.稻米价格行情。
自2003年第四季度和2004年第一季度末两次大幅上涨后,国内稻米价格从2004年第四季度开始逐渐小幅回落。进入2005年后的上半年,国内稻米价格总体呈下滑态势,且跌幅较大,但南北地区和粳籼稻米走势差异较大,前后走势也不同;下半年后先下跌后上涨然后趋稳再上涨,总体相对平稳,但后期粳稻涨幅较大,分品种看,稻谷上升明显,大米弱于稻谷。
第一季度,国内稻米价格总体呈涨势,特别是元月份涨幅相对较大,2月份继续上涨,3月份后小幅上涨;3月末国内中等早籼稻收购价格为1540元/吨左右,销售价格为1580元/吨左右;中等晚籼稻收购价格为1580元/吨左右,销售价格为1630元/吨左右;中等粳稻收购价格为1800元/吨左右,销售价格为1860元/吨左右;3月末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均比1月初上涨20-40元/吨,但3月中下旬后,晚籼稻和粳稻价格稍有回落,回落幅度在10元/吨。大米价格与稻谷价格基本同步上涨。
第二季度,稻米价格呈直线快速下滑走势,4月份开始有所下跌,5月份承接上月跌势,6月份加速下跌。6月末,国内中等早籼稻收购价格为1450元/吨左右,销售价格为1540元/吨左右;中等晚籼稻收购价格为1460-1500元/吨,销售价格为1500-1560元/吨;中等粳稻收购价格为1750元/吨左右,销售价格为1800-1860元/吨;6月末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均比1月初下跌60-120元/吨。
大米价格相对稻谷跌幅较大。6月末,国内中等早籼大米批发价格为2100-2300元/吨,中等晚籼大米批发价格为2200-2300元/吨,中等粳米批发价格为2650-2850元/吨。
第三季度,稻米价格波动幅度较大,7月份大幅下跌,8月份价格提升,9月份价格平稳。
自七月份新粮上市开始,国家在主产区启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后,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很快从底部快速提升到政策价格之上。之后大体保持平稳到早稻收购基本结束,但早晚稻表现不一致,早稻全面上市期间,早稻价格提升后稳定,而晚稻价格则有所下滑,早晚稻价差最低降到40-60元/吨,晚稻最低收购价格降到1400元/吨左右,出库价格降到1440元/吨左右。
7月末,国内中等早籼稻收购价格为1320-1380元/吨,销售价格为1360-1420元/吨;中等晚籼稻收购价格为1360-1500元/吨,销售价格为1400-1520元/吨;中等粳稻收购价格为1720-1820元/吨,销售价格为1840元/吨左右。7月末,国内中等早籼大米批发价格为2000-2200元/吨,中等晚籼大米批发价格为2200-2300元/吨,中等粳米批发价格为2520-2820元/吨。7月末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均比6月初下跌50-100元/吨,粳稻保持相对平稳,大米价格跌幅大于稻谷。
早稻收购基本结束后,稻米市场价格开始振荡小幅回落,直至晚稻收割前后,期间早稻收购价格回落20-40元/吨,晚稻价格保持低位平稳。
8至9月份,国内稻谷价格提升后保持平稳,但大米价格仍旧低位运行,而粳稻米价格平稳。8月份中等早籼稻价格上升40-60元/吨左右,晚籼稻略有波动,粳稻略涨。9月份早晚籼稻平稳微升,粳稻收购价格略升,销售价格小幅下跌。
晚稻收割后和新粮上市前,受沿海部分地区台风袭击和部分地区干旱、病虫害影响减产的预期,加上国家继续启动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出台的支持,晚稻市场价格开始提升,比年内最低价格提高40-60元/吨。晚稻新粮上市后,收购价格基本上稳定在政策价格附近,部分地区有所上涨。北方粳稻上市前后,即自9月份开始,受新粮上市的影响,价格出现小幅回落,回落幅度在100元/吨左右。
9月末,国内中等早籼稻收购价格1360-1440元/吨,销售价格为1380-1460元/吨;中等晚籼稻收购价格为1450-1500元/吨,销售价格为1500-1560元/吨;中等粳稻收购价格为1780-1900元/吨左右,销售价格为1840-1960元/吨左右。9月末,国内中等早籼大米批发价格为2000-2200元/吨,中等晚籼大米批发价格为2200-2300元/吨,中等粳米批发价格为2560-2860元/吨;9月末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均比7月末价格上涨50-100元/吨,粳稻前期保持平稳,月末价格回落,大米价格涨幅不大。
第四季度,稻米价格先落后涨,但总体平稳。籼稻相对平稳,粳稻上涨幅度较大;后期稻谷平稳,大米价格小幅上涨。
10月份稻米价格总体平稳,价格变化不大。北方粳稻进入收购中期后,受储备补库收购和多主体入市拉抬等因素影响下,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以江苏、安徽和东北产区上涨幅度较大。11-12月份,北方粳稻价格上涨,南方大米价格稍有回升。12月末,国内中等早籼稻收购价格1360-1420元/吨,销售价格为1440-1480元/吨;中等晚籼稻收购价格为1440-1520元/吨,销售价格为1480-1560元/吨;中等粳稻收购价格为1780-1900元/吨左右,销售价格为1860-1960元/吨左右。12月末,国内中等早籼大米批发价格为2100-2200元/吨,中等晚籼大米批发价格为2240-2340元/吨,中等粳米批发价格为2600-2900元/吨。
年末与年初相比,早籼稻谷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均下跌100元/吨左右,晚籼稻谷收购价格和销售价格下跌60-100元/吨,粳稻谷收购和销售价格上涨100元/吨左右;早籼大米销售价格下跌80-100元/吨,晚籼大米销售价格基本持平或略降20-40元/吨,粳米价格上涨100-120元/吨。
2.稻米价格涨落原因
2005年稻米价格行情呈三涨两落态势,即一季度小涨、二季度下跌、三季度上涨、四季度末回升。
稻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上年2月份前后,正是春节需求旺季,承接上年涨势,市场心态看涨,拉动一季度稻米价格有所上行;二是节前销售量大,节后集中采购补库影响需求增加;三是新粮上市前,稻米价格大幅回落,价位跌至政策价格甚至低于政策价,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停止轮换抛售陈粮,抬升市场价格;四是2006年春节提前至元月末,商家组织货源,需求拉动价格;五是春节运输、市场收购成本和经营利差提高市场销售价格;六是适销优质稻米供给不足,节日市场需求拉动;七是东北优质粳稻供给集中、产量不足、需求增长较快、消费分散,产需缺口较大,加上运输、心理等因素促使四季度收购期间北方粳稻收购价格大幅上涨;八是江苏、安徽等产区粳稻减产,品质降低,刺激本地收购竞争激烈,加大外采,拉动东北稻米价格;九是东北产区稻米库存明显降低,新粮上市,主渠道加大收购补库,收购各方看好后市,入市竞相拉抬收购;十是前两年稻米市场价格涨跌变化促使农民市场经营意识增强,惜售心态加重,售粮方式分散化的影响。
稻米价格下跌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上年国内稻米全面丰收,大幅增产,新增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产需缺口明显缩小;二是供给状况明显好转后,市场需求明显降低,市场购销趋于平稳,竞争拉抬现象减弱;三是春节后需求偏淡,各方存粮较多、价位较高,市场担心新粮上市前价格回落,竞相出库销售;四是新粮早稻面积增加,长势较好,各地早稻丰收,上市预期增产压力促使早稻上市前价格一路下滑;五是上年增产后,储备库存得到充实,各方存粮增加,收购需求减弱,而出库压力加大,同时因丰收增产,商家囤积现象降低,竞争程度下降;六是稻米主要作为口粮,生活水平提高和供给状况好转促使居民消费水平稳中趋降,购买需求降低;七是政策价格偏高,市场价格偏低,主渠道收购强,其他主体入市谨慎,没有往年竞争拉抬现象,进入四季度后主渠道收购减弱,其他主体收购不强,价格回落;八是市场购销存加方式发生变化,以边购边加工边销售为主,地区差价缩小,市场流动降低,竞争平缓;九是上年收购销售价格虚涨成分较大,价格处于高位,再涨难,下跌易,同时国内口粮品种价格全面回落;十是市场由看涨转向看落,购销趋于谨慎,购销行为发生变化,同时往年增储、补库,政策性供应需求也有所降低。
3.北方粳稻与南方籼稻价格涨跌差异原因:
2005年国内稻米价格总体以下滑为主,但南北籼粳稻表现明显不同,北方粳保持坚挺上涨,而南方籼稻米则一路下滑。
一方面,北方粳稻受灾,影响产量、品质下降,整精米率降低,符合储备收购标准的粮源减少。突出表现在江苏和安徽地区,东北局部地区也呈减产态势,加剧了粳米本来就供不应求的状况;另一方面,南方早稻减产,而中晚稻增产,可供出售的余粮增加,而晚稻又基本上不是政策性收购的主要粮源,市场经营性收购则因稻米价差较小,加工经营企业收购积极性不高。
二方面,国内粳稻米价格一直高位坚挺,大部分库存抛空、农民余粮基本卖完,新粮上市后增存补库相应增加,市场畅销,经营积极性较高,收购需求增强;而南方晚籼稻品质降低、出米率不高,影响企业经营加工积极性。
三方面,国内粳米供给明显弱于需求,促使市场普遍看好后市,增购增存需求扩张;而南方中晚稻米供给充足,产需不存在缺口,且稻米品种间弥补性大。
四方面,北方粳稻米消费范围广,供给地集中,供需矛盾相对突出;而南方籼稻米,产量大、消费范围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产区也即基本上是销区,区域性供需相对平衡。
五方面,北方粳稻走势独立,在南方籼稻大幅下跌的同时,仍然保持坚挺走势,南方籼行情对北方稻米的影响力较小;而北方粳稻行情虽然对南方籼稻有所影响,但影响力也不大。
二、2005年国内稻米市场变化变化差异分析
总体来看,2005年国内稻米市场呈现供给增强、需求减弱,总量供需大体平衡,南北、粳籼表现各异总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新增供给能力继续提高,国内产需缺口缩小,总量供需大体平衡;二是产销区之间的不平衡矛盾明显缓和,销区供给能力提高,产区可供余粮增加,但南北供需有所趋紧;三是地区之间库存结构不平衡状况明显改善,除粳米外,其他产区和销区稻米库存基本得到补充和充实;四是多主体入市,收购趋于分散化,长年化,主渠道收购明显增强,而其他主体收购明显减弱,集中收购有所下降,收购拉动作用弱化;五是农民上市售粮积极性有所分化,主产区售粮积极,非主产区农民观望惜售;六是市场采购进货量下降,居民消费水平和购买力度降低,市场需求明显趋弱趋稳;七是储备库存充实,商品库存降低,产区农民存粮减少,非产区农民存量增加,上两年高价位库存不能顺价销售;八是地区差价缩小,区域流动性减弱;九是能源、运输等因素提升稻米价格,相关品种替补抑制作用增强;十是政策性因素仍然构成较强支撑,成为市场的主导,但其作用有所减弱。
1.稻米市场主要变化特点
总体来看,2005年稻米市场有如下几方面变化:
一是稻谷种植面积继续增加,总产增长,但早、中、晚稻增减产情况有所不同。
在国家各项扶农政策的继续扶持下,2005年农民继续保持了较高的种粮积极性。据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预计接近4.5亿亩。2005年我国稻谷总种植面积为2906万公顷,比去年增加了68万公顷,增幅2.4%;总产量为18280万吨,同比增加471万吨,增幅2.1%。其中,早稻种植面积为600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了64万公顷,由于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早稻单产平均下降了2.4%,尤其是南方沿海早稻产区,受台风和洪涝灾害的影响较为严重,单产下降幅度较大,从而使早稻产量降为3180万吨,降幅1.3%;中稻种植面积为1650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了43.2万公顷,同样也受到了灾害性气候的影响,单产稍有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只有不到1%,由于种植面积的明显增加,最终仍获得丰收,产量为11600万吨,比2004年增加了209万吨,同比增幅为1.8%;晚稻种植面积为655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18.6万公顷,预计稻谷总产量为1.83亿吨,同比提高371万吨和2%,其中早稻产量估计为3180万吨,同比减产1%;中稻产量估计为1.16亿吨,同比增产2%;晚稻产量估计为3500万吨,同比增产6%。
2005年粳稻产量同比去年下降。东北地区稻谷产量同比持平略增,其中黑龙江地区播种面积增加15-20%,单产降低10%,总产增幅为5% 左右;吉林地区播种面积同比持平,单产降低4%,总产量下降4%左右;辽宁地区播种面积增加1%,单产降低1%,总产量同比持平。华东地区粳稻产量同比出现下降,其中江苏地区粳稻播种面积2714万亩,同比增加117万亩,增幅为4.5%,单产1000-1050 斤/亩,同比降低50-100斤/亩,降幅为5-10% ,总产量下降5%左右;安徽地区粳稻播种面积同比增加1%,单产降低10-15% ,总产量下降10% 或更多。
二是早晚稻收割期间天气较好,收割翻晒及时,但受灾程度不同,品质也明显不同。
2005年早稻栽插及时,生长期间天气偏凉,雨水适宜,病虫害较少,长势比往年好;早稻生长后期,光照充足,成熟加快,收割期间天气晴朗,收割及时。由于上述因素影响,早稻收割进度加快,翻晒及时,谷粒饱满,外观黄爽,出米率高,米质较好。总体来看,这是多年来少有的良好品质。
但是,晚稻因旱和光照较强,生长时间缩短,品质降低,部分普通品种还不如早稻;一些产区晚稻外观虽然不错,但谷粒不饱满,出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2005年北方粳稻因旱和病虫害影响,品质降低,特别是江苏、安徽以及东北部分地区粳稻品质下降明显。另外虽然优质品种种植比重提高,但优质品率降低。
三是今年早晚稻入库提前,收购情况好于往年。
一方面,今年早稻收割提前近约半个月,加上翻晒及时,早稻上市较早;二方面,收购政策出台早,国家在早稻春播春插时就公布了执行最低收购价格的政策措施,早稻上市前,又及时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格预案;三方面,粮食收购企业准备早,在早稻新粮上市前,及时做好订单收购落实工作,做好仓容、器材等各项准备工作;四方面,收储企业入市早,往年入市时间一般都在收购中期,而今年新粮一上市收储企业就全面入市收购;五方面,早稻收购同比增加,主要是订单收购和最低保护价格收购等政策性收购总量同比增加幅度较大。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2005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收购粮食1154亿公斤,同比增加262亿公斤,增幅为29%,其中稻谷为258亿公斤。收购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
与早稻收购不同的是,虽然晚稻上市也有所提前,但上市迟缓,农民售粮积极性相对较低,收购进度也较慢,收购数量相对较小。除江苏、安徽、四川等几个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格预案的主产区外,其他产区农民上市量不大,收购数量较少,没有形成明显的收购高峰。东北粳稻产区收购初期也不理想,收购虽然较强,但农民观望惜售,收购数量比较有限。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006年1月10日,13个中晚籼稻主产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各类粮食经营和用粮企业累计收购2005年中晚籼稻1538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189万吨,其他收购主体收购349万吨,分别占收购总量的77%和23%。与上年同期相比,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增加93万吨。分地区看,湖北、安徽、四川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分别为389万吨、307万吨、159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31万吨、27万吨、49万吨。江西、湖南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分别为103万吨、98万吨,同比分别减少50万吨、42万吨。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五省累计收购中晚籼稻1358万吨,占主产区收购总量的88%。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105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16万吨。在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中,由中储粮指定库点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数量为755万吨,其中湖北323万吨、安徽263万吨、江西67万吨、湖南57万吨、四川45万吨。
今年北方粳稻收购呈强势,进入收购中期,拉抬竞争激烈,收购价格持续上涨。据消息显示,自新粮上市至1月10日,7个粳稻主产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累计收购粳稻1224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88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331万吨。分地区看,黑龙江、江苏和吉林国有粮食企业粳稻收购较多,收购量分别为389万吨、213万吨和136万吨,同比增加167万吨、84万吨、68万吨。
四是南北粳籼价格、地区价差、市场竞争表现不一。
2005年早晚稻收购基本上以政策性收购为主,其他主体入市收购积极性较低,入市收购谨慎,收购数量大幅下降;早晚稻收购价格相对平稳,政策性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政策价格附近,而市场收购价格低于政策性收购价格,价格略低20-40元/吨;但北方粳稻收购价格明显高于政策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也高于往年市场价格,部分地区还创出近几年来的新高;早稻主要以本地收购为主,外购大幅下降,而晚稻和粳稻外采数量相对增加;无论是早稻还是中晚稻,各产区之间和产区与销区之间地区差价缩小、谷米价差不大,但粳稻米价格差距相对较大;另外早、中晚稻收购主体单一,市场没有形成往年竞争拉抬收购的现象,而粳稻收购市场多主体全方位入市收购,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收购中期价格持续上涨,局部地区创出历史高价位。
五是今年收购主体、收购时间有所变化。
一方面是今年早稻收割期间天气良好,早稻品质提高,收购季节提前,收购时间相对集中,可谓旺季偏旺。7月底国家启动早稻最低收购预案,到8月底很多地区就已经进入收购扫尾阶段,收购工作基本完毕。第二方面市场收购主体基本上是国有企业收购,而其中绝大部分又是中储粮系统指定的企业在收购,市场经营性收购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入市收购十分谨慎,收购量很小;第三方面是各地售粮情况差异较大,启动预案的主产地区农民售粮积极,售粮数量大,而非主产区或者国家未启动最低收购价格的地区农民售粮量相对减少,手中仍有一部分存粮。
六是国家首次启动早中晚稻收购预案,收购价格不一。
2005年以来,全国粮食市场行情持续低迷,并且在青黄不接的4、5月份,与往年走势相反,不但未出现价格回暖,反而更加低迷。
新粮上市前,大部分主产区早稻价格已经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门于7月下旬发出通知,自2005年7月28日起,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个早稻主产省正式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由指定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储备粮企业,在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省早籼稻主产区按每公斤1.40元的最低收购价收购2005年生产的早籼稻。
在政策的支持下,主产区早稻收购价格基本回升到政策底价之上,但市场价格与政策价格偏低20-40元/吨。早稻收购基本结束后,市场收购价格有所回落,但仍然大体维持在政策底价附近。中晚稻上市前,主产区中晚稻市场价格低于政策底价,在此情况下,国家在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产区启动了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格预案,从而稳定和提升了中晚稻市场收购价格,中晚稻收购价格已基本稳定在政策底价之上,由于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格预案,且今年储备收购主导了市场,从而对市场价格有较强的支撑。
七是稻米种植成本增加,收益降低。
虽然今年国家继续实行和扩大“三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和用量增加,人工作业费和加工运输成本提升,稻米种植、加工和销售成本相应有所提高,同时售粮价格明显下降,使得种植效益反而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售粮所得减少;二是种粮成本增加;三是农民实际收益降低。
八是进出口量大幅下降。
2005我国大米进出口量同比上年均有所下降,2005年我国进口大米52万吨,同比降低31.4%;出口大米69万吨,同比降低24.5%,主要出口地分别是俄罗斯、韩国、日本。下半年大米出口同比上年增加,7-11月增加,12月份略有下降,而12月份进口增长。
九是国内稻米需求总量平稳,需求势头降低,但粳稻需求增长明显。
稻米消费主要是口粮消费、饲料消费、食品工业消费和种子消费等;稻米的主要消费形式是食用消费,其中食用消费约占总消费量的85%左右,其他消费约占15%左右。口粮消费因人口增加而增加消费量,呈刚性增长,但受消费水平下降的影响,消费总量增加不多,近几年总体保持平稳或略增态势;食品工业消费呈平稳增长态势,但消费总量较少,且受到一定制约;饲料用粮一方面南方农村饲喂家禽、养殖生猪的习惯仍然存在,但养殖水平提高,稻米饲喂用量下降,饲料消费有两个方面发生明显变化,一是玉米价格上涨后,农村饮料用稻谷可能增加,二是受禽流感影响,农村饲喂稻谷可能有所下降。
由于稻米消费需求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因此不同情况下消费总量可能存在较大变化。近几年,正常情况下,国内稻谷消费总量大约在1.85亿吨左右,低时可能仅1.83亿吨,高时可能在1.88亿吨,消费总量因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下降而总量基本保持平稳微增态势;但需求总量却表现出较明显的波动,特别是在在供给不足,粮价上涨时需求总量明显放大,而当供给增强,粮价下滑时,需求总量明显下降。预计2005年消费总量在1.85亿吨左右,估计2006年仍然保持此水平。
从2005年的需求来看,由于供给形势好转,主要是国内消费需求水平下降,采购库存需求降低,出口减少,社会需求总量明显减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口粮消费增长缓慢,且今年还将有所下降。前两年,我国口粮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增长较快,主要是供给能力下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受市场供给越紧,需求越强的心理因素影响,居民口粮存放量增加,购买力增强,而近年来,供给形势好转,价格下降,抢购增存不存在,加之小麦面粉品种供给丰富,口粮需求开始转弱。二方面,由于价格下滑,市场销售平淡,购销双方趋于谨慎,产区企业收购势头不强,出库增加,而销区生产企业和商家少购少存,影响需求增长。三方面,前几年库存的陈化粮较多、普通低质稻米占比例较大,这些大多都用作饲料,从而促使需求大幅增长;而由于陈化粮基本处理,优质稻米产量增加,进口均为优质大米,因此国内普通稻米供给量减少,用作饲料粮的比例明显下降。四方面,整个粮食供给形势好转,稻米替补作用减弱,其他品种替代作用增强,也抑制了稻米的需求。
粳稻需求增长较快。表现在一方面是2005年部分地区粳稻产量下降,新增供给不足,收购需求较为迫切;二方面是近两三年以来粳稻价格坚挺,销售行情较好,企业和农民库存量很少;三方面是由于粳稻米后期销售形势趋好,各方都期待入市收购,增购补库意愿较强;四方面是节日旺季消费需求增长明显,市场需求量大;五方面是稻米产不足需,主要缺口表现在粳稻;六方面是消费需求不仅遍布北方地区,南方消费增长也非常明显;七方面军是北方粳稻米品质优良、口感好,深受青睐,需求量呈逐年上升之势。
十是稻米总体供需平衡有余,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在连续两年稻谷大幅增产,且产销区、早中晚稻全面丰收的基础上,国内稻谷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产需缺口缩小,供需基本平衡。上年稻谷产量1.83亿吨,如果目前国内稻谷消费总量在1.85亿吨,则产需缺口约在200万吨。近两年国家增收增存,近年来稻米销售相对不好,目前国内稻谷库存比较充实,因此稻米总体供需形势呈大体平衡状态。
虽然总量供需大体平衡,但地区间和品种间的不平衡继续存在并且有所强化,就地区而言,一方面,南方沿海地区特别是云南、广西、广东、海南、浙江、福建等地区减产较为突出,消费需求量大,产不足需比较明显,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东北粳稻米总量有限,需求增长较快,明显供给不足。就品种而言,一方面,早稻和普通中晚稻已呈供大于求状态,市场供给压力预计将进一步加大;而优质稻米特别是粳稻米需求量大,市场供求仍为偏紧格局。
2.稻米市场变化差异分析
2005年以来,国内稻米市场出现南北和粳籼、政策与市场等方面明显不同。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北方强南方弱。2005年,国内北方稻米市场受产量不足、区域集中,收购加强、农民惜售,供不足需等因素影响下,价格一直保持坚挺上涨态势;特别是在新粮上市后已出现明显的收购竞争拉抬现象,收购价格达到高位,预计年后收购还将继续展开,收购市场竞争还会比较激烈。而南方地区特别是籼稻米产区早、中、晚稻收购基本结束,后期主要主渠道主要以轮换抛售和出库销售为主,其他主体则以边收购边加工边销售为主,收购趋弱,销售加强,购小于销,市场可能相对疲软。
二是粳稻强籼稻弱。从供需来看,粳稻米供给偏紧、需求增强,而籼稻米供给平衡有余,需求偏弱的态势;从价格来看,国内籼稻米基本上是一路下滑的态势,而粳稻米则呈一路上扬和高位坚挺;粳稻和中晚籼稻存量、消费量变化和产量情况决定了市场“粳强籼弱”格局的存在,其波动将随着相关库存、消费变化而变化。
三是稻谷强大米弱。
2005年,稻强米弱表现非常明显,早稻收购开始后,稻谷价格得到政策提升上涨,而大米价格仍然在低位运行;北方粳稻上市后,收购价格持续小幅上涨,而大米价格涨幅较小。上年国内大米加工企业风险加大,许多个体加工厂因无利和亏损而停止加工。稻强米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受政策拉动,稻谷价格保持较高价位;另方面大米受市场供需调节,价格偏低。
长期看,稻强米弱将继续延续,但可能有所变化,米价将逐步回升,谷价将有所回落,差价将逐步缩小。
四是政策强市场弱。
表现在:一方面,“两减免、三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增强,促进粮食生产,增加供给,粮食生产并未真正按市场供需规律进行;二方面,国家首次在主产区相继启动早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格预案,稳定和提升了稻谷收购价格,对价格有较强支撑作用,而市场作用被忽视;三方面,国家在新粮上市期,停止储备粮的轮出抛售,提升了市场价格,对后市价格稳定也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四方面,上年的市场收购基本上以储备收购为主,政策性收购主导了市场,成为市场价格的支撑点,调控作用较强;五方面,经营性收购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公平参与收购市场竞争。
五是产区强销区弱。
一方面,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主产区稻米产量大,其产量占稻谷总量的60%以上,历年来农民售粮积极性高,商品量和调出量均占优势,而次产区和销区产量小,农民可供出售的余粮也少,商品率不高;二方面,国家在主产区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格预案,收购价格相对次主区和销区稳定,提升幅度大,农民售粮积极,购销市场活跃,而次产区和销区没有补贴、价格政策的支持,市场价格相对较低,影响农民售粮,同时也影响企业收购;三方面,产区供给充足,销区供需缺口较大,销区必须从主产区调入粮食进行平衡,促使产销区市场流通;四方面,东北产区粳稻米供应全国,供给少、消费范围广,运输成本大,供需矛盾突出,容易引发供需矛盾,而这一矛盾又主要以产区表现较强。
六是收购强销售弱。
现今,我国稻米市场收购仍然受到政策的主导,而销售市场基本上以市场主导为主,因此在供需相对平衡的情况下,收购市场仍然强于销售市场。表现在:一方面,收购市场受生产政策和价格政策的支持,而销售市场完全由供求规律调节;二方面,稻谷收购价格相对较高,而大米价格相对较低,稻米价差明显缩小;三方面,收购市场主渠道入市积极,收购数量大,而销售市场主渠道不占主导地位,以其他主体为主;四方面,收购市场相对活跃,销售市场相对低迷。
七是供给强需求弱。
这里所说的供强消弱,是指供给能力不断提高,而消费需求水平有所降低。总量看供给增强,需求减弱。一方面,近两年来国内稻谷产量大幅增长,而消费水平有所下降;二方面,稻米一年多季生产,新粮持续上市,加上增产,供给能力较强;三方面,品质结构发生变化,籼稻供给略余,在籼稻中,早稻过剩,中晚稻平衡;四方面,库存结构存在一些矛盾,上年高价位粮较多,早稻库存多,上年收购的新粮尚未能顺价销售;五方面,由于国家增储较多,前期停止储备粮抛售,后期轮换抛售压力日渐增大;六方面,目前稻米消费水平有所下降,市场购强销弱,整体购销稳中趋弱;总量需求平稳,收购进货需求趋弱,市场需求意愿偏淡;七方面,稻米消费途径单一,消费水平平稳略降,饲料需求继续下降;稻米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品种矛盾有所突出,而地区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品种表现不同,从粳稻米和优质米、糯米来看,仍然表现出需强供弱的态势。
八是下跌强上涨弱。
国内供需状况决定市场的心态,市场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购销行为及价格,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表现在:一方面,上两年收购的粮食,由于拉抬竞争,收购价位较高,一直不能顺价销售,至今仍有较大一部分存在库中,由此影响了2005年经营性企业入市收购,致使2005年早稻经营性收购不强,晚稻收购也因此受到影响;二方面,由于供给形势好转,需求走弱,市场低迷,价格走势平缓,经营加工企业入市谨慎,不敢大量收购,采取边收、少存、边加工、边销售的经营方式;三方面,市场对后市走向不确定,销售出货心理增强,采购进货心理走弱,购销行为平稳;四方面,由于有政策的支持,北方粳稻供不足需,市场对后市粳稻走势看好,但上涨空间有限,而对籼稻以稳中小幅波动为主流,总体而言大幅看涨心理基本不存在,看落心理略占主导。
三、影响后市稻米市场的多空因素变化及后市走势不同点
1.推动价格上涨因素变化:
一是产需存在缺口。缺口在200-400万吨,虽然不影响总体平衡,供需矛盾在区域和品种上表现相对突出,从而影响地区和品种平衡。
二是库存下降支持。国内稻米多年减产,动用库存弥补,当前库存水平相比早几年处于较低水平,当前农民手中早稻存粮较少,而国家存粮较大;东北产区农民新粳稻存粮大幅降低,陈粳稻库存基本售完,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的囤积量很小,商品周转粮存量不高,给市场的补充量有限,而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采购进货会有明显趋强。
三是需求平稳略增的支撑。我国稻米消费需求大体在1.85亿吨左右,其中口粮食用消费受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下降影响,呈平稳微增态势,大约在1.53亿吨左右,约占84%;畜禽饲用量受饲料生产、养殖水平、禽流感因素、农村饲喂习惯和稻米与玉米比价的影响,呈平稻略增势头,用量大约在1300万吨,约占7%;工业食品消费用量约占8%;其他约占有1%。
四是生产加工成本上涨带动。农业生产资料上涨,使种粮成本提升,煤电继续短缺,能源价格居高难下,将带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年底电力趋紧,运输紧张,从而提高稻米生产、运输和加工成本,增加了稻米上涨动力。
五是国家政策价格支撑。今年稻谷收购国家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格预案,而且主要以储备收购为主,收购量较大,经营性收购量较小,目前晚稻政策性收购继续在执行中,如此后市政策性价格仍然对稻米价格构成较强的支持,对稻米价格的下跌有较强的抑制。
六是粮源争夺抬升。由于粳稻近一年来基本上在高位运行,与籼稻米形成鲜明对比,补库需求、节日消费需求拉动东北稻米的强劲收购,在05年前收购高峰期,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较强的竞争拉抬现象,一方面抬升价格,同时也对南方籼稻米价格有所影响。
七是节日和群体消费效应拉动需求和价格。春节旺季需求,拉动了大米消费,节后虽然需求下降,但优质稻米和粳稻米存量也减少,在下一个节日来临前,需求将增加,而供给可能更显不足。节后,学校开学,民工返城,集团消费短时大幅增加,对普通稻米的消费需求也将有所拉动。
八是生产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国内粮食生产受天气状况影响较大,主要是旱灾和病虫害,前年大部分产区获得大丰收,但南方局部地区仍然受旱灾影响而减产,上年南北水稻产区受病虫害的危害较重,南方地区旱情突出、台风、暴雨对沿海地区影响也很大。在经历了两年的持续增产后,今年稻米增产的难度加大。因此,如果今年稻米生产形势不佳,则有可能拉动稻米价格行情看涨。
2.推动价格下跌因素变化:
一是稻米供应能力增强。继2004年后,2005年国内稻谷产量继续大幅增产,供给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产需缺口缩小,产需接近平衡,特别是普通籼稻供大于求,推动价格下滑特别是在淡季将表现明显。
二是需求水平降低。虽然消费需求总量变化不大,呈逐年略增态势,但社会需求总量是一个较大的变量,受相关因素影响较大。当供需相对平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时,社会需求总量将明显降低。近年来社会需求水平降低,当前北方粳稻和南方籼稻价格的涨落正是受到供需因素的影响。
三是库存水平恢复提高。经过近两年的增产和增存,国内稻米库存大幅下降的局面得到遏制,而且近两年国家收购的稻谷增加,而轮换抛售减弱,因此,国家存粮实际上已出现较大增长。预计新粮上市前社会库存总量在6500万吨左右,其中国家库存在2500万吨,农民手中存粮应在4000万吨左右。
四是地区差价缩小影响流通。2005年夏粮收购以来,稻米价格基本上处于相对平稳状态,地区差价缩小,市场价格低于政策价格,这使得后市价格没有多大上行空间,相反存在一定的下滑空间。
五是市场心理与购销行为发生变化。由于稻米形势特别是整个粮食供给形势明显好转,市场对后市看涨心理几乎不存在,相应收购比较谨慎,收购方式改变,采购进货减少,商品周转库存水平很低,消费需求下降,促使需求趋弱,同时相同因素影响供给提高。
六是南方籼稻米对粳稻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南方籼稻米地区既是产区也是销区,南方稻米价格相对低迷,会对北方粳稻米有所影响。
七是储备稻谷轮换压力日渐加重。上年,国内储备稻谷轮换出库较少,而夏粮收购和秋粮收购增加库存较多,如此新粮上市前,储备轮出抛售压力日渐加重。
八是生产预期的影响。前两年国内稻谷面积产量均大幅增长,今年稻谷面积产量能否继续增加,除了取决于政策、投入、科技等因素外,最主要的还要看天气情况,这一不确定因素使得稻米市场存在较强的不可预测性,尽管天气可能存在不利因素,但在政策等各方面综合因素支持下,增产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在早稻生产形势较好,预期增产和新粮上市前对市场的压力更为明显。
3.稻米市场后市走势不同点
由于2005年稻米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后市又受到多空因素的相互影响,因此,将导致后市稻米市场总体走势与往年会有明显不同,在季节、地区和品种等方面的走势也会存在差异,但总的来看,后市稻米市场总体以相对平稳、小幅波动、略落为主,新粮上市前以稳中趋落为主,新粮上市后以略升趋稳为主。
当前,东北粳稻价格处于较高价位,虽然上涨空间受限,但其品质较好,需求增长加快,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区域流通受到运输影响较大,因此其价格将继续高位坚挺并不时有所上涨。
南方籼稻米供给充足,需求增长下降,产销同在一区域,且地区差价不大,因此其价格就相对低迷,当然有政策的支持,大幅下跌也难,总体波动幅度不大,以保持相对平稳、振荡下滑为主。其中早稻米有政策价格的支持,后市需求将有所增加,价格也将小幅提升,但总体走势仍然较弱,新粮上市前以振荡回落为主。具体波动幅度主要看国家储备早稻谷的轮出情况和早稻生产形势。晚稻米供给和需求都保持相对平稳,缺少强劲的刺激因素,价格不会有太大的波动,总体以稳中趋落为主。
春节后到新粮上市前后的走势,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储备轮出抛售范围与集中程度,二是新粮上市前后出台政策的影响;三是春耕春播期间天气状况与早稻生产形势;四是新粮上市后政策收购力度;五是其他粮食品种价格的连动与正负方面的影响。
市场分析影响需求因素国内价格增加特点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