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二、早籼稻米的生产、消费及其品质差异 早稻是我国水稻主要的栽培类型之一,通常是指双季稻的前季稻,基本上为籼型。目前我国早籼稻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九省、自治区。近年来,九省播
二、早籼稻米的生产、消费及其品质差异早稻是我国水稻主要的栽培类型之一,通常是指双季稻的前季稻,基本上为籼型。目前我国早籼稻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九省、自治区。近年来,九省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早籼稻播种面积的98%o早稻曾是我国南方当家粮食品种,曾有“早稻是宝,晚稻是草”之说。由于早籼稻生长期雨水充沛、光热充足、病虫害少,灾害性天气较少,比较容易获得稳产高产,为解决我国人民口粮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1949年前,由于自然灾害频繁,种植技术差,早稻生产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解放后,随着水利条件不断改善,单改双不断扩大,早稻播种面积随之扩大,早籼稻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早籼稻生产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早稻种植面积仅有8434万亩,产量996万吨。其后随着矮秆早熟育种的突破,引发稻作结构的第一次调整,单季稻改为双季稻,间作稻改连作稻,早稻面积迅速扩大,1976年高达1.95亿亩,约占水稻总面积35.9%;之后随着中晚稻的选育成功与推广应用,引发稻作结构的第二次调整,一季、中晚稻面积扩大,早稻面积逐年下降,20世纪80年代年均种植面积下降为15014.2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30.5%;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食物结构逐步改善,人们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求“饱”;变成求“精”、求“好”,早稻成为第三次稻作结构调减的首要对象,20世纪90年代早稻年均种植面积进一步降至12502.1万亩,约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6.5%。
我国早籼稻生产共有13个省,其中湖南、广西、江西、广东等4省(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5%以上。全国种植面积于1955年突破亿亩大关,最高的1976年曾达到近2亿亩,经过调减,2001年再次位于亿亩以下,2003年更是成为历史最低点,仅有8285.45万亩。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早稻播种面积下降明显。近二十年,早籼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下降40.9%和39.8%,尤以浙江、广东、福建等省调减幅度较大,2004年与1984年相比较:浙江省减少1000多万亩;广东省减少1300多万亩;福建省减少300多万亩。近两年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全国早稻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其中江西、湖南等几个传统农业大省,种植面积恢复明显。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推进,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不断向市场化发展,早籼稻市场经历“双轨制”、“保护价收购”、“退出保护价收购”、以及近两年的“最低收购价”等多种政策模式。早稻生产情况与市场行情也几次波动。但是回顾历史可以看出,近十多年来,每次早稻产量大幅减少之后,伴随着的总是价格的大幅回升,大的有三次:1993、1994年,全国早稻产量比1992年减产500多万吨;1998年比1997年减产500多万吨;2002年比2001年减产400多万吨,这三次大幅度减产都引起早稻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并伴随其它稻米品种价格共同上扬。
早籼稻是我国当家粮食品种之一。在国家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和定购政策的近四十年间,国家政策都是“及时征购,同时安排”、“那季丰收,那季多购”、“先征后购”,在早稻产区,国家征购的大部分是早稻。我国南方几个稻谷主产省调出的也多以早籼稻为主,城镇居民大部分食用早籼米。随着我国稻米供应量的增加,从紧缺、自给自足到供大于求,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求饱变成求精求好了,早籼米常因口感差而滞销,市场也反’复波动乙稻米依其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比例不同而分为籼、粳、糯三大类。由于受长期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一般而言,北方人喜食支链淀粉含量高、粘性度大的粳米,南方人则偏爱直链淀粉适度、柔韧性好的籼米。早籼与晚籼直链淀粉含量因品种而异,高低相差无几,但由于栽培季节不同,凡同一品种比较,均显差异。
品质差异是比较而来的。早、晚籼米品质差异主要表现在口感,而不在营养。从营养成分看,早籼米蛋白质含量略高,优于晚籼;从环保、食品安全看,晚稻使用农药的次数和毒性高于早稻,尽管残留未能超标,但欠优于早稻。至于早晚籼米口感的差异,一说是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同造成的,大米口感与蛋白质含量成反比,与脂肪含量成正比;一说是淀粉结构不同造成的。大米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多含于糊粉层和胚部,加工成精米后剩下无几,影响虽有,但不大。从同一籼稻品种分早晚两季种植品质结果看,主要还是遗传因素和自然环境造成的。稻米品质性状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对品质起决定作用。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早稻前期温度低,后期温度高,干物质积累时间短而不充分,属高温逼熟;晚稻则反之,干物质积累时间相对多10—15天,早、晚温差大,温度适宜,光热充足,干物质积累比较充分。早籼米的垩白是其淀粉杂乱排列的表现,是高温逼熟的结果,故碱稠度、胶稠度低,口感差。
大米作为粮食,除直接食用外,还有许多间接用途,如加工食品,饲用和作用于添加剂等,早籼除口感略次于晚籼外,其它用途都不亚于晚籼,甚至见优。如早籼米是发酵工业中微生物的良好碳源,用早籼米为主要原料加工的米粉更加松软可口,发酵工业和米粉加工业广泛优先采用。
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