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蔬产品生产国,加入WTO后,我国果蔬产品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据专家分析,与国际市场旺盛的需求相比,我国果蔬产品出口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若要真正大规模打进国际市场,则必须克服绿色壁垒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蔬产品生产国,加入WTO后,我国果蔬产品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据专家分析,与国际市场旺盛的需求相比,我国果蔬产品出口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若要真正大规模打进国际市场,则必须克服绿色壁垒、技术落后、贸易摩擦、恶性竞争等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

  我国果蔬产品出口前景广阔
  据悉,我国果蔬贸易在过去几年里一直保持贸易顺差的良好发展态势。2005年前8个月我国食用蔬菜出口额达18.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1%,而食用水果出口额则比去年增长了25.5%,达到5.71亿美元。世界果蔬贸易欧洲独大的旧格局逐步演变为欧、北美、亚洲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果蔬产品属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蔬菜出口的主要国家是日本、韩国等,国内蔬菜生产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蔬菜生产成本较低,国内菜价约为国际市场的1/5到1/8,这使我国蔬菜出口具有极强的价格竞争力。二是对日韩蔬菜出口存在运输时间短、成本低的运输比较优势。

  在果品方面,2004年我国水果超过8000万吨,占世界水果产量的16%。其中,苹果、柑桔、梨为我国三大水果,占总量的60%。我国每年出口水果100多万吨,东南亚、美国、欧洲是主要出口地。我国主要水果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其中梨、柑桔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低4到7成,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

  加入WTO以后,利用较好的贸易环境,我国果蔬产业加快了出口的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水果贸易发展较快,目前出口东盟的水果数量和金额呈稳步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东盟地区国家的水果数量为27.91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27.23%,同比增长29.29%;出口金额0.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8.1%,同比增长32.13%。在东盟各成员国中,出口贸易额最大的是马来西亚和越南,其次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 

  尽管如此,与国际市场旺盛的需求相比,我国果蔬产出口仍然存在着很大空间。据悉,目前我国每年出口水果100多万吨,占总产量的不足2%,远低于10%的国际平均水平。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副会长傅秀泉说,目前我国果蔬产业保持着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已经成为继粮食之后的第二大种植产业,在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等方面都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果蔬产业出口大有可为,据世界统计年鉴统计,目前世界年人均水果消费量为61.4公斤,高出我国15.8公斤,我国在世界水果市场中的份额每增长1%,就需要增加100万吨水果出口,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可见一斑。

  四大因素制约我国果蔬产品出口
  据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司司长俞太尉介绍,目前制约我国果蔬产品出口的有四大因素。一是绿色壁垒,即农药残留和有害生物问题。由于事关食品安全问题,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此十分敏感。但是,由于农民普遍缺乏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片面追求产量,造成我国果蔬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比较严重。据广东省卫生厅监测的结果显示,2005年广东蔬菜、水果和新鲜食用菌检测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情况比较严重,其中,17.17%的蔬菜样品和20%的水果样品有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

  二是技术落后。这主要表现在:产品档次低、加工品占总产量的比重小、质量差、专用化、规格化、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果蔬外观如大小、形状、色泽、整齐度等和内在品质如糖度、矿物质、维生素、风味等营养成份含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水果的优质率仅占1/3,50%的产品是大路货,还有近15%的不合格。不少品种不适合加工,出汁率低,品味不佳,总产量中仅有5%能参与国际竞争。 

  水果以鲜食为主,加工量约为总产量的10%,而发达国家为40%-70%;加工产值与采收自然产值相比仅为0.45:1,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7:1和2.2:1。水果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高档产品少;蔬菜也以鲜销为主,加工量占总产量不到5%,且速食及半成品品种较少。 

  果蔬加工成套设备少,关键设备性能差、自动化程度低,高精度、快捷的检验设备缺乏。发达国家的果蔬加工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实现了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因储运设备落后,每年有20%-30%以上的贮运损失。发达国家控制在5%左右。多数果蔬加工企业生产工艺缺乏规范和检测标准,产品的技术指标多为人工控制,产品质量不稳定。发达国家充分利用高技术检测手段,及时准确测定各种参壁垒品质量稳定。果蔬加工企业规模和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三是贸易摩擦。由于我国果蔬产品的特点是量大价低,在给进口国消费者带来实惠的同时,很容易冲击当地的果蔬产业,而我国果蔬产品农残、有害生物等问题正好给了外方设置贸易壁垒的绝好借口,因此几年来,我国有关果蔬产品的贸易摩擦不断。

  2000年,由于进口中国大蒜量的大幅增长,使韩国大蒜批发价格大幅下跌,跌幅接近38%。韩国有30%的农户靠种植大蒜为生,他们为此前往政府部门抗议示威。韩国政府在此压力下,宣布暂停从中国进口大蒜,并把大蒜的关税调整到315%;2001年4月,日本决定对中国出口的大葱、生蘑菇和灯心草实施紧急进口限制措施,为期200天

  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合作司处长韩建平说,这些贸易摩擦给国内的果蔬生产企业影响很大,他们在出事后,就不愿意冒风险再次出口到有争议的国家,而是避开这些风险地,重新开辟市场,这扭曲了我国果蔬产品出口的格局,不利于产业长远发展。

  此外,企业之间信息不共享,竞相压价获得订单,也对我国果蔬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消极的影响。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司司长俞太尉说,竞相杀价出口势必降低出口企业的利润,影响其发展壮大。据统计,我国出口蔬菜的年平均价格从1996年到1999年仅3年时间就下降了26%。从不同的蔬菜类型来看,除蔬菜汁以外价格均有下降。其中,保鲜蔬菜出口价格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41.4%,脱水蔬菜下降了21.1%,调理加工蔬菜下降了18.1%,冷冻蔬菜下降了5.4%。

  多管齐下扩大我国果蔬产品出口
  专家们分析,如果要大规模地打进国际市场,我国果蔬产业必须在抓好质量、降低农残、提高技术、练好内功外,注意两大问题:

  一是要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果蔬产品安全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原产地认证,如HACCP、ISO、EUROGAP等。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司司长俞太尉说,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保护倾向及措施随处可见,不过手段比以往更加隐蔽。正式关税壁垒降低以后,非关税壁垒大行其道,贸易保护主义从直接的、赤裸裸的限制进口变成了更加隐蔽的、灵活的贸易壁垒和各种各样不遗余力的鼓励出口的措施。这当中,特别是西方国家在感觉受到威胁的经济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隐蔽地推行保护主义政策,而农业领域更被视为受到严重的威胁。对中国的果蔬出口来说,首要的问题是拿到了这些认证,这就等于拿到了出口国的通行证,不但省事,而且减少了贸易纠纷的机会。

  二是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水果分会理事长余大中说,行业协会对协调能力与政府的行政干预相比,往往更为高效,更为有用,比如在出口产品价格方面,行业协会可主动出面协调其所在行业的产品价格,确定最低限价,从而避免企业间竞相压价或不当的低价销售战略而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诉讼。此外,行业协会还可以作为反倾销申诉中的提诉人,帮助企业反倾销应诉。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动植物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段小红说,行业协会是个桥梁,可以把国家质检总局在动植物出口检验检疫方面的规则和要求传达给企业,建立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让从业者能够经常相互交流,反映企业呼声,发挥行业间的团结与合作、提高行业整体的功能。

  据段小红介绍,成立于2003年的中检协动植物工作委员会,业务上直接受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司指导,一方面可以协助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安排国外考察团对出口企业的预检,一方面可以通过会刊的形式将及时有用的出口信息传达给企业,此外还可以将果蔬企业的呼声及时传递给国家质检总局等职能部门。2004年底发生的染色橙事件中,中检协动植物工作委员会就很好的传递了生产企业的意见,为整个事件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整个协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600多家企业。
水果果蔬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