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4 我国石化工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挑战   4.1 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2.59吨)为世界(23.68吨)的11%,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100立方米)为世界(25800立方米)的4%,资源相对不足。

4 我国石化工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挑战

  4.1 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石油可采储量(2.59吨)为世界(23.68吨)的11%,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100立方米)为世界(25800立方米)的4%,资源相对不足。我国是世界第六大石油生产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7年原油产量18666万吨,石油消费量37073万吨。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大大超过石油产量的增长。1991-2007年17年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高达7.14%,而石油产量年均增长仅为1.78%,导致石油进口量及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2007年石油净进口量达18348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为49.5%。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油品和石化产品需求的增长,国内石油资源更显不足,炼油企业加工进口原油的比例将更加提高。   此外,我国石化工业还面临石脑油供应趋紧的制约。我国已建和在建的乙烯装置基本上以石脑油为原料,发展芳烃也需要石脑油原料。预计2010年仅乙烯原料就需要5000万吨,石脑油供应趋紧将成为石化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4.2 炼油企业面临加工原油劣质化、油品质量升级加快的双重压力   近年来,世界含硫和重质原油产量增长较快。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资料显示,1996-2005年,含硫原油和重质原油产量分别以2.23%和3.11%的速度增长,均高于原油总产量1.5%的年均增速。至2005年底,含硫原油已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61.04%,低硫原油占29.13%;轻质原油占26%,中质原油占53.7%,重质原油占12.8%。由于在高油价下劣质原油与轻质原油之间的价差拉大,炼油企业为增加效益,必然选择多加工劣质原油方案,为此须增加投资进行提高加工劣质原油适应性改造。   与此同时,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汽车工业发展的推动,我国炼油企业又面临油品质量不断升级的压力。我国目前的油品质量仅达到相当于欧Ⅱ排放标准的要求,相当于欧Ⅲ排放标准(国Ⅲ)的油品质量标准2009年底前将全面实施。未来油品质量还需要超低硫化。为满足国家环保法规的要求,炼油企业必须及时进行油品质量升级的技术改造。因此,我国炼油产业正面临加工原油劣质化和产品质量不断升级的双重压力。
  4.3 中东地区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石化工业形成竞争压力   近年来,中东地区凭借其低廉的原料优势,正在大规模发展石化工业。据CMAI预计,2007-2012年,中东地区将新增乙烯产能2000万吨/年,占同期世界新增乙烯产能的50%(见表4);新增丙烯产能850万吨/年;新增聚烯烃产能1860万吨/年,占同期世界新增产能的43%(见表5)。中东的乙烯原料低成本优势明显。据德意志银行的分析结果,2007年沙特以乙烷为原料的乙烯装置,其毛利超过800美元/吨。据CMAI测算,中东聚乙烯生产成本仅约515美元/吨,印度约900美元/吨,南美约1120美元/吨,北美和中国某企业约1135美元/吨,西欧约1315美元/吨,可见中东聚乙烯生产成本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东地区新增石化产能大部分用于生产出口产品。据CMAI预计,2012年中东净出口乙烯衍生物达2000万吨乙烯当量,净出口丙烯衍生物460万吨丙烯当量,其目标市场主要是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因此,我国石化企业将面临中东大量极具竞争力的石化产品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   4.4 金融危机将使我国石化工业面临世界经济迅速减速和石化景气期下行的双重挑战   据IMF2008年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报道,受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正陷入严重下滑。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全球需求将继续疲软,金融市场将依然低迷,市场信心急剧下滑,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由于石化产品市场需求疲软,亚洲一些乙烯生产商已削减了裂解装置和部分石化装置的开工率。   金融危机将使我国石油、石化产品需求增速下降。一是成品油需求增速将显著下降。据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数据,2008年1—8月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5.8%,9月则下降为8.7%,预计2009年国内成品油表观需求将仅增长5%,显著低于2008年12%的增幅预期。2009年国内炼油能力将增加4000万吨/年以上,需求下降将导致炼油装置开工率下降。二是由于石化产品下游行业产品出口受阻,导致石化产品需求放缓。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2008年和2009年五大通用合成树脂表观需求增幅将分别为3.0%和5.3%,明显低于2007年的9.7%和2006年的8.5%;合成橡胶的毛利与2007年相比已大幅减少,预计2009年合成橡胶需求增幅仅3.0%;纺织行业遭到重创,合纤及合纤原料需求萎缩。2008年上半年腈纶需求同比下降20.8%,涤纶需求同比降低近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随着亚太地区特别是中东烯烃和聚烯烃产能快速增长,世界需求增长下滑,促使石化工业呈现景气周期高峰后的下行趋势。总之,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石油、石化产品需求下降、价格大幅下滑,我国石化工业将面临世界经济减速和石化景气期呈下行趋势的双重压力。4.5国内石化产品生产能力快速增长,2010年部分产品将供过于求伴随“十一五”炼化工程项目的建成投产,国内石化产品的产能迅速增长。据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预计2010年国内汽油和煤油供需基本平衡,柴油略有过剩。   在石化产品方面,预计2010年聚氯乙烯的自给率将接近100%,聚丙烯与聚苯乙烯的自给率均达到80%左右,对二甲苯、PTA、乙二醇及己内酰胺的产能增速将远高于需求增速,供需缺口缩小,部分产品将出现过剩,主要包括聚氯乙烯、聚酯、涤纶与锦纶等。加之中东低成本产品的大量涌人,国内石化品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   4.5 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产品结构亟待升级   近年来,虽然石化工业加快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工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石化生产的能耗、物耗、“三废”排放与生产成本及产品对市场的应变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我国石化产品结构单一,初级石化产品比重较高,产品的差异化和功能化程度较低,致使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石化产品需大量进口。例如,我国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和聚苯醚等工程树脂的进口依存度超过85%。而我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型石化项目仍未摆脱初级大宗石化产品比重高,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少的问题,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须加快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石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步伐,以适应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5 促进我国石化工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5.1 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扩大石油资源基础   石油是石化工业的源头。建议国家制定积极的鼓励政策,引导石油石化企业充分利用高油价为寻找深层及深海石油、动用以往认为缺乏经济性的油藏、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创造的机会,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开发的力度;同时,鼓励石油石化企业积极到国外取得油气资源,扩大石油资源基础。   5.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石化工业国际竞争力   一是加强战略布局调整,形成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的基本格局。根据原油资源和市场需求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炼化企业布局。二是以大型、先进、节能、高效为目标,继续推进炼化企业的技术改造,关闭落后产能,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万吨级炼厂、百万吨级乙烯和大型炼化企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为了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适应资源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要调整炼油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把运输燃料收率最大化作为炼厂目标,增加深加工装置能力,优选深度加工方案和工艺,以提高轻质油收率。渣油加工要优选加氢处理碴油催化裂化路线,以便最大量生产液体运输燃料。控制催化裂化增产丙烯和液化气技术的应用,尽量把液化气转化为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四是调整化工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三大合成材料要在巩固通用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提高专用棚旨、差别化纤维特别是功能性纤维、产业用纤维及橡胶新品种牌号的市场占有率。还要搞好裂解副产C4、C5资源的综合利用。五是完善储运设施,建立和完善营销网络,提高市场竞争力。   5.3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2007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至1.16吨标煤,但仍是发达国家的3-4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不到7%,但消耗的煤炭、钢铁和水泥却占世界的30%、26%和50%。石化工业是能耗大户之一,为了实现持续快速有效发展,必须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要加强节能管理,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二是开发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搞好节能技术改造等。具体措施包括:①采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型高效催化剂,优化和改进现有工艺过程,降低能耗,减少“三废”排放;②提高裂解炉、工业加热炉热效率,减少燃料消耗;③应用热窄点分析软件和换热网络优化软件,搞好装置间热联合和能量优化利用;④搞好蒸汽系统优化,做到逐级多次利用;⑤搞好重点设备的节能管理,提高设备效率;⑥搞好炼厂用氢优化管理,降低氢气消耗;⑦经济合理地利用低温余热完善现有的热电联产装置,避免蒸汽减温减压和放空现象。有条件的炼化企业建议应用整体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向炼厂和石化厂供应电力、蒸汽和氢气,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等。   5.4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炼化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的开发,进一步提高炼油、化工技术水平。改进石油加工工艺,大力提高蜡油、渣油加氢工艺技术水平,适应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的需要。积极开发生产清洁燃料和高附加值石化产品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探索性研究,为新技术开发奠定基础。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研发机构建设,发挥好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提高石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5.5 加大环境控制和治理力度,实现清洁化生产   一要加强“三废”治理,实现清洁生产。要重视研发、应用原子经济反应技术,减少副产品和三废生成,从源头消减污染物产生;研发、推广烟气中S02、NOx、颗粒污染物减排新技术以及“三废”处理利用技术。二要重视产品清洁化。要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汽柴油低硫化进程;提高合成材料的性能,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实现减量化使用;开发可降解生物材料等。三要加强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变废物为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要重视减排C02。石化工业是化石燃料消耗的大户之一,化石燃料燃烧时要排放C02,石化工业生产过程中也排放大量C02。据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领域中C02的排放、评估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组的测算结果,2007年我国石化工业C02排放量约2亿吨。鉴于我国在“后京都协议”的相关国际谈判中面临着巨大的减排C02压力,石化行业应在这方面做好应对准备,及早做好节能和减排C02的技术开发和对策研究。   5.8 科学有序地发展生物燃料和煤化工   高油价推动我国生物燃料和煤制油、煤化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开始在交通燃料中使用燃料乙醇。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为102万吨,2006年国家定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产量已超过130万吨,各地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建设燃料乙醇项目的产能超过1000万吨/年,生物燃料产业出现过热现象。目前,我国以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开发已取得重要进展,河南天冠集团已建成5000吨/年示范装置。以餐饮业废油、榨油厂油渣、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产能达到5万吨/年。2006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并于2008年3月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煤制油和煤经甲醇制低碳烯烃等煤化工可为社会提供替代能源和煤基化工产品,且在高油价下具有成本优势,国内已有若干个项目在实施,另有一批项目在规划中。鉴于煤制油和煤制低碳烯烃等煤化工均需要大量煤、水资源做基础,单位产量投资较高,煤制油工艺热效率低于常规石油炼制工艺,排放的C02是常规炼油工艺的7-10倍等因素,针对我国资源、技术、环保以及资金情况,国家发改委颁布了《煤炭产业政策》、《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规定,对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业界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照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规划和政策规定,科学有序地搞好生物燃料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6 结语   我国石化工业已发展成为规模居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工业,具备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和雄厚实力。当前我国虽然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的冲击,但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未变,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内需,为石化工业持续有效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和机遇。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带来的需求疲软及石化景气周期从高峰下行等挑战,石化业界应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明晰油气资源基础和产品市场状况,洞察石化工业发展状况与趋势,采取有力措施,克服“瓶颈”制约,迎接挑战,着力提高石化工业国际竞争力,开创石化工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石油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