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3年我国原油行业发展概况

 正文:

美国声言即将打击叙利亚,一个海湾贫油国。8月2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一度上涨了超过3美元,至109.50美元/桶,但随后很快回落。自4月以来国际油价已经上涨了25%,直接动力之一是推翻利比亚后该国原油的反复性减产。十余年间中东产油国政权更迭,频受制裁,体现在原油供给上是产能的缩减、恢复和超越。当前的油价,又处于一个大产油国产量的低谷,甚至美国页岩油的利好也被其掩盖。

  2011年卡扎菲政府被推翻前后,利比亚原油产出一度陷于停滞,但基础设施未遭到大规模破坏,今年早些时候利比亚政府曾表示很快将恢复至战前生产水平,达到日产160万桶。恢复原油产能,利比亚最初面对的威胁来自恐怖分子,因而政府选择的是武力护卫,从生产、精炼到出口,利比亚石油生产的多个环节均由武装民兵把守。原油产量于是迅速恢复,今年6月利比亚的原油日产达到130万桶。可抗议活动随后蔓延到全国主要油田,工人罢工,政府不得不关闭了几大油田,近百万的产能随即消失。罢工的原因,按利比亚总理阿里·扎伊丹的说法是抗议者首领想不通过利比亚国有石油公司而私自出口石油。早在铲除卡扎菲政权前,观察家们便预言,移除了卡扎菲的强力压制,利比亚的部族矛盾将激化,形成部族割据、利益纷争,这一预言不幸被证实。扎伊丹表示,不惜武力解决工人罢工,并动员军事力量阻止部族力量运输石油,如果双方为石油兵戎相见,石油供给又将反复拉锯了。好的方面是,部族争端均为了石油美元,不会像恐怖分子一样破坏石油资产,相信若石油生产停滞,政府和部族都断绝了财政来源,双方会很快达成妥协。

  从“阿拉伯之春”以及叙利亚政治动荡开始后的两年时间里,叙利亚的原油产量已经从日产35万桶,下跌至5万桶,与利比亚比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与沙特的上千万桶产能比更不足虑。但所有这些减产因素累积起来,却构成了石油供应不可轻视的趋势。国际能源机构(IEA)一份报告指出,“阿拉伯之春”对于全球原油供应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内部的政治协调都将带来深远复杂的影响。报告称,预计在未来5年,OPEC北非成员国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利比亚和尼日利亚的原油产量将停滞在712万桶/天,换言之,自2012至2018年,这四个国家的原油产量呈零增长。为了抵消减产因素,OPEC的“稳定器”沙特近来一直在增产,7月份沙特曾将日产量提至日产1000万桶的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以向欧美客户供给额外的石油。这个全球最大的出口国试图平衡上涨的油价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归结起来就是当油价低于90美元的时候就减产,当超过115美元的时候就增产。如今,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超过了沙特的心理上限。即便每天生产1000万桶,沙特的闲置产能仍有150万桶,调控能力似乎绰绰有余。但正是因为周边国家丧失了“话语权”,才给了沙特操控全球油价的绝对权力。

  沙特出手调节,油价的上涨不会持续。但消费者冀望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家产能突进,对沙特形成制约的愿望也落空了。利比亚去年原油总产量占据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探明石油储量是沙特的1/5,在释放产能的行程上却时乖运舛。遭受了战乱的损失,任何一个海湾国家的政府都会全力以赴恢复石油产量。但历史却表明,要想恢复到原油产量,绝非重启油井和输油管这么简单。独裁体制下,产油国虽面临技术老化、体制僵化等国企痼疾,但海湾地区的石油生产相对简单,只要有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便可维持一定的产能。一旦群龙无首,产能的恢复便会颇多反复。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伊拉克用了整整8年时间才将产量恢复至战前水平。而且,现在每天270万桶的产量仍然比萨达姆上台前低了20%。而观察俄罗斯的石油产能变化,自苏联解体后,1991到2000年间,其石油产量一直在下降,直到2001年才得以扭转颓势,并逐渐增加。如今俄罗斯已经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日产量超过千万桶。

  好消息是:观察石油输出国产量变化,一段时间的动荡后,产油国的潜力将极大地激发出来。2009年步入正轨的伊拉克先后举行了两轮油气勘探开发招标,这些油田开发进展顺利,很快产生回报。按照伊拉克政府的计划,如果这些油气田如期开发,伊拉克2017年产量可达到1200万桶/日以上。从开放社会到封闭社会的转变,原油产量是下降的;而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原油生产的潜力将会极大地释放出来。

  美国声言即将打击叙利亚,一个海湾贫油国。8月28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一度上涨了超过3美元,至109.50美元/桶,但随后很快回落。自4月以来国际油价已经上涨了25%,直接动力之一是推翻利比亚后该国原油的反复性减产。十余年间中东产油国政权更迭,频受制裁,体现在原油供给上是产能的缩减、恢复和超越。当前的油价,又处于一个大产油国产量的低谷,甚至美国页岩油的利好也被其掩盖。

  2011年卡扎菲政府被推翻前后,利比亚原油产出一度陷于停滞,但基础设施未遭到大规模破坏,今年早些时候利比亚政府曾表示很快将恢复至战前生产水平,达到日产160万桶。恢复原油产能,利比亚最初面对的威胁来自恐怖分子,因而政府选择的是武力护卫,从生产、精炼到出口,利比亚石油生产的多个环节均由武装民兵把守。原油产量于是迅速恢复,今年6月利比亚的原油日产达到130万桶。可抗议活动随后蔓延到全国主要油田,工人罢工,政府不得不关闭了几大油田,近百万的产能随即消失。罢工的原因,按利比亚总理阿里·扎伊丹的说法是抗议者首领想不通过利比亚国有石油公司而私自出口石油。早在铲除卡扎菲政权前,观察家们便预言,移除了卡扎菲的强力压制,利比亚的部族矛盾将激化,形成部族割据、利益纷争,这一预言不幸被证实。扎伊丹表示,不惜武力解决工人罢工,并动员军事力量阻止部族力量运输石油,如果双方为石油兵戎相见,石油供给又将反复拉锯了。好的方面是,部族争端均为了石油美元,不会像恐怖分子一样破坏石油资产,相信若石油生产停滞,政府和部族都断绝了财政来源,双方会很快达成妥协。

  2013-2017年原油行业市场调查与未来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从“阿拉伯之春”以及叙利亚政治动荡开始后的两年时间里,叙利亚的原油产量已经从日产35万桶,下跌至5万桶,与利比亚比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与沙特的上千万桶产能比更不足虑。但所有这些减产因素累积起来,却构成了石油供应不可轻视的趋势。国际能源机构(IEA)一份报告指出,“阿拉伯之春”对于全球原油供应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内部的政治协调都将带来深远复杂的影响。报告称,预计在未来5年,OPEC北非成员国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利比亚和尼日利亚的原油产量将停滞在712万桶/天,换言之,自2012至2018年,这四个国家的原油产量呈零增长。

  为了抵消减产因素,OPEC的“稳定器”沙特近来一直在增产,7月份沙特曾将日产量提至日产1000万桶的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以向欧美客户供给额外的石油。这个全球最大的出口国试图平衡上涨的油价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归结起来就是当油价低于90美元的时候就减产,当超过115美元的时候就增产。如今,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超过了沙特的心理上限。即便每天生产1000万桶,沙特的闲置产能仍有150万桶,调控能力似乎绰绰有余。但正是因为周边国家丧失了“话语权”,才给了沙特操控全球油价的绝对权力。

  沙特出手调节,油价的上涨不会持续。但消费者冀望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家产能突进,对沙特形成制约的愿望也落空了。利比亚去年原油总产量占据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探明石油储量是沙特的1/5,在释放产能的行程上却时乖运舛。遭受了战乱的损失,任何一个海湾国家的政府都会全力以赴恢复石油产量。但历史却表明,要想恢复到原油产量,绝非重启油井和输油管这么简单。独裁体制下,产油国虽面临技术老化、体制僵化等国企痼疾,但海湾地区的石油生产相对简单,只要有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便可维持一定的产能。一旦群龙无首,产能的恢复便会颇多反复。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伊拉克用了整整8年时间才将产量恢复至战前水平。而且,现在每天270万桶的产量仍然比萨达姆上台前低了20%。而观察俄罗斯的石油产能变化,自苏联解体后,1991到2000年间,其石油产量一直在下降,直到2001年才得以扭转颓势,并逐渐增加。如今俄罗斯已经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日产量超过千万桶。

  好消息是:观察石油输出国产量变化,一段时间的动荡后,产油国的潜力将极大地激发出来。2009年步入正轨的伊拉克先后举行了两轮油气勘探开发招标,这些油田开发进展顺利,很快产生回报。按照伊拉克政府的计划,如果这些油气田如期开发,伊拉克2017年产量可达到1200万桶/日以上。从开放社会到封闭社会的转变,原油产量是下降的;而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原油生产的潜力将会极大地释放出来。 

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