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产能过剩、结构失衡是国内印刷业亟待解决的顽疾,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与之有密切关联。”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称。

 “产能过剩、结构失衡是国内印刷业亟待解决的顽疾,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与之有密切关联。”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称。

  印刷业内部细分行业多,仅从中国印刷即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分工看,就有书刊印刷、包装印刷、快速印刷等几大分会。本报记者采访获悉,在上述多个行业门类中,产能过剩的现象在传统书刊印刷领域尤其严重。受此影响,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现大幅下降,并转投包装印刷等其他领域,造成印刷业的内部产能恶性承压。

  朱庆骅认为,出现这一问题除了与政策指引不利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跟传统印刷业转型过慢不无关联。

  产能过剩拖累盈利

  在近期举行的两岸三地“印刷未来之趋势”论坛上,中国印刷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彦公开表示,中国印刷业2012年呈现了逆势而上、蓬勃发展的势态,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之一是产能过剩导致行业无序竞争。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中国印刷业发展情况2012》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印刷业共有各类企业102484家,印刷工业总产值8677.13亿元,资产总额9256.66亿元。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有6821家,印刷总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15%,为1313.94亿元。

2011-2015年中国包装印刷业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6月14日,一位长期跟踪印刷业的券商分析师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逾十万家印刷企业中,小厂、作坊式企业比较多,竞争激烈,“因为这个行业没有什么技术壁垒,进入和退出都比较容易,属于轻资产的一个行业”。

  印刷业生产力过剩带来的是不合理地降低工价来争取印刷业务的现象。北京印刷协会有关人士曾向本报记者称,由于产能过剩,目前的印刷工价已经跌落至1991年~1994年的水平。

  对此,朱庆骅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产能过剩、结构失衡是国内印刷业亟待解决的顽疾,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与之有密切关联。”

  而在上述券商分析师看来,印刷行业的产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出在需求端,“做印刷的很大程度还要看印刷市场的增量,但目前的需求起不来,看不到增量。”

  转型之困

  值得关注的是,在出版印刷市场份额日益萎缩的同时,利润更高的包装印刷成为不少书刊印刷企业转型的方向。据悉,与传统书刊印刷相比,包装印刷已然成为中国印刷业增长的支柱,截至2011年,国内包装装潢印刷企业47377家,印刷总产值6318.77亿元,占行业总产值73%。

  但记者发现,书刊印刷企业和其他外来投资者涉足包装印刷领域,为包装印刷产业埋下新的发展隐患。

  根据媒体报道,此前,辽宁省包装印刷行业商会就曾发布产业预警称,该省包装印刷行业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但“以沈阳为中心相距很近的范围内竟出现了三个功能相似的产业园,其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各自为政,不了解市场需求,盲目决策”。

  朱庆骅表示,国家层面也曾出台过有关印刷业的扶持政策和引导政策,但所取得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盲目上马新产能的做法有失妥帖,造成了产能过剩、结构畸形等不良问题的出现”。

  而当更多的“外来户”涌入包装印刷行业后,原本一些印刷包装企业也开始转型。

  据悉,以包装印刷业为主业的界龙实业(600836.SH),在2010年就着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房地产项目也列为主业之一。2012年,相比其彩印包装装潢主营业务,其房地产板块业绩更加耀眼,主营业务收入比2011年同期增加3.51亿元,同比暴涨228.41%。

  朱庆骅认为:“部分上市公司转投房地产等非印刷业务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印刷企业若想长期在印刷业生存,革新技术、更新设备、进军新兴印刷领域乃必然选择。”

  但目前来看,国内印刷业在产能过剩的同时,核心技术方面却缺乏突破,大部分仍靠进口印刷设备来实现技术升级,“很多企业都标榜自己的技术好,但实际还是没有什么话语权,因为国产的设备印出的东西确实质量没国外好,一般做大型包装的话要进口德国机器,而要精细化的印刷进口日本机器。”前述券商分析师如是说。

印刷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