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报记者 骆毅 中国离伊拉克油气资源又进了一步。 4月13日,伊拉克石油部发表声明,表示已有35家国际石油公司获准参与该国未来的一系列石油与天然气开采合同的竞标。 记者了解到,中国方面有四家公司与壳牌、雪佛龙等国际巨头
本报记者 骆毅 中国离伊拉克油气资源又进了一步。 4月13日,伊拉克石油部发表声明,表示已有35家国际石油公司获准参与该国未来的一系列石油与天然气开采合同的竞标。 记者了解到,中国方面有四家公司与壳牌、雪佛龙等国际巨头一同入选。除了中石油以外,中石化、中海油与中化集团此次也成功入围。 但由于伊拉克《石油法》迟迟未能出台,四大石油公司若想实际参与竞标显然还有待时日。 伊拉克项目 伊拉克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正在成为中国在中东油气资布局的突破口。 此次四家中国石油公司从120家备选石油公司中脱颖而出,让中国在入围名单中独占四席,与日本持平,仅次于美国的7家。 事实上,120家公司角逐竞标资格一事早在今年2月份就已放出风声。 当时,伊拉克石油部发言人阿希姆·贾哈德表示,“正在仔细研究(各公司提交的)这些文件,下个月将宣布在伊拉克石油领域获得竞标资格的公司。” 应该说,中石油的入围实属顺理成章。在重启伊拉克项目一事上,中石油已等了很久。 2006年10月和2007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长侯赛因·沙赫雷斯塔尼先后两次在访华时表示,伊拉克将与中石油就开发阿赫代布油田的具体事宜进行谈判,对于时间的界定已经精确到“最快将在一个月内”。 2006年5月伊拉克大选后,伊拉克新任石油部长侯赛因否认了此前合同取消的说法,但表示 “为了符合预计很快将会通过的新石油法,将就合同的商业条款进行讨论。” 在中石油之外,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集团也早已在伊拉克布下先手。 中石化一位人士指出,中石化早在2004年就已与伊拉克石油部签署过石油设施合同。 中海油也曾在伊拉克寻找机会。2003年,坊间曾传出消息,中海油正在洽谈伊拉克一大型油田的开采权,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中化集团的脚步也不慢。从联合国“石油换食品”项目开始,中化集团就是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的贸易伙伴。据中化集团人士透露,“按照计划,中化集团与伊拉克油田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将在本月召开,并在5月完成已经进行近两年的油田联合研究计划。” 对于四大石油公司在伊拉克的扩张,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能源专家管清友认为是必然之举。 “在现在的能源格局下,实现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替代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中国石油公司只有进行海外寻油,在中东、非洲等地寻求突破。” 伊《石油法》难产 伊拉克政府选择在此时圈定获得竞标资格的公司名单也有自己的苦衷。 一位伊拉克官员表示,一些公司已经与北部的库尔德自治政府签订了开发协议。此举激怒了巴格达政府,后者威胁将他们列入黑名单并宣布这些交易非法。 尽管已经开始石油招标的前期工作,但伊拉克《石油法》的出台却由于为各方争夺储量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无止境争吵已陷入僵局。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伊拉克石油投资法律迟迟未能出台,使得中国油气企业在伊拉克开发石油项目仍处于等待阶段。” 2007年3月5日,伊拉克通过《石油法草案》,鼓励国际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开发石油和天然气。 伊拉克各派曾在去年6月就该法案达成部分协议,伊拉克全国石油收入在扣除联邦政府收入后,库尔德人将获得其中的17%。 为了推动该法案的通过,美国甚至扬言冻结财政和军事支持,但该法案却在2007年7月再次被否决。 问题的焦点在于,是伊拉克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最终控制伊拉克1150亿桶的已探明储量?而根据2005年伊拉克宪法中相关条文的模糊表述,显然无法让双方达成共识。 一位国际问题专家指出,库尔德自治政府认为修改后的石油法草案给予筹建中的国家石油公司的权力过大,会导致其完全失去对该地区石油资源的控制。 另外,3月草案中的亲西方条款也是草案未获得通过的原因之一。 对于主持相关工作的伊拉克议会石油、天然气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席阿卜杜勒哈迪·阿尔哈萨尼而言,他即将见到第4个版本的《石油法草案》。 2008年4月3日,阿尔哈萨尼说:“中央政府和库尔德自治政府的对话关系良好,将推出的新草案会体现更多的共识,并进入报批程序。” 据了解,新版本的《石油法草案》由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一部分则是涉及重建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INOC)的法律。据阿尔哈萨尼透露,这部分法律草案已经被提交到伊拉克议会石油、天然气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我们即将对它进行讨论,这是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进的一步。”阿尔哈萨尼说,“INOC将负责所有国有油气开发的运营。” 据了解,草案还包括重新划定石油部职能以及收益分配,后者决定着石油开发项目的销售收入的再分配比例。目前,这两部分的草案都还停留在部长会议的级别。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伊拉克重建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伊拉克可能会要求更高的分成比例。石油伊拉资格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