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深海采油装备是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领域之一。国际国内石油业的发展情况,给采油勘探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新机会。中海油、中石油等公司近年在此取得了进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若非自己造,则必然借助“外力”,而“外

深海采油装备是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领域之一。国际国内石油业的发展情况,给采油勘探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新机会。中海油、中石油等公司近年在此取得了进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若非自己造,则必然借助“外力”,而“外力”是可以“卡你脖子的”,他可以不卖给你,也可以恣意提高价格,因为你别无选择。 器,必须学会自造!这是国内众多装备制造企业多年自主发展摸索出的结论,从先前的汽车生产到当今的工程机械、大型石化乙烯成套装备再到发电设备及输变电装备,都是如此。而今,这股涌动的热潮也席卷到了深海采油装备领域。 流花油田保卫战 20年前,ARCO大西洋富田公司(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阿科公司)试水深海采油装备领域,制造了14万吨的油轮。1993年,这艘油轮被改装成了“南海胜利”号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作为试运转,服役于现归属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中海油)的流花11-1油田进行石油开采生产。 阿科公司是国际知名石油公司,目前归于英国BP旗下。阿科公司前身是1874年被约翰•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托拉斯收购的大西洋石油储存公司,其深海采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据中海油人士称,当年油轮设计之时,阿科公司就已经参考了此前几百年有史记载的流花油田所在海域最大的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并引入了大量参考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改装的据称是“能够抵御各种复杂海上情况,百年内都不会有问题”的“南海胜利”号FPSO,其锚链和软管都是特制的,仅输油软管就要用9层特殊材料复合而成,直径达13.5英寸。 即使这样,南海胜利号FPSO还是没能抵御住2006年5月台风“珍珠”的猛烈袭击,遭受重创,伤痕累累—— 10根锚链中的7根被刮断,3根软管断裂,投产了10余年、日产原油2万桶的流花11-1号油田被迫停产。更危险的是,3根仅存的锚链不足以系泊,装载有 26万桶原油和7万桶污油的巨型FPSO已缺失了动力控制,存有随时爆炸和大规模溢油污染事故的隐患。 油田停产之时也正是各家海洋工程公司竞相揽活的大好时机。很快,5家国际知名海洋工程公司的代表纷纷找上了门,但他们在了解到流花11-1油田严重的损坏情况和锚系及软管修复的高难度、高风险后,都摇头退出了。流花油田位于南海深海领域,修复工作主要包括锚链和软管打捞及修复,大部分是在情况复杂的水下 300米处进行。国际上有类似修复工程经验的公司包括阿科公司在内,也只有寥寥几家。此前国际上仅有打捞单根锚链和直径为4英寸软管的先例。而有着多年深海采油历史的阿科公司作为南海胜利号的主要设计建造者,在获悉南海胜利号FPSO软管、锚链断裂,油货舱破裂的消息后,也不敢承诺能够完全修复,而且开出了超高的价格、要求中方先行付款等诸多苛刻的条件。 史无前例的高难度、超复杂的胜利号修复工程绕了一圈,最后还是落到了中海油自己头上。若非建造者,一般的海洋工程公司很难把活干得漂亮,更不用说资历稍浅的国内海洋工程公司了。求人不如求己,中海油旗下的海油工程主动肩负起了重任。 修复过程中,海油工程的打捞修复方案经过了反复试验论证和修改。他们甚至自行改装了一艘小型动力定位勘查船,用作重型吊装工程作业船;历经十几次失败,他们自行研制了专门用于打捞锚系和软管用的125吨超大型绞车;在外国专家推荐的“中国指”式软管打捞技术和工具无法奏效之时,他们根据软管复合材料的特性,自主研制了专用的深水机械式打捞设备,成功打捞回并修复了13.5英寸的软管,堪称创下了世界海洋深水工程的奇迹! 直到2007年8月,历经1年多的流花11-1油田修复工作,终于以恢复到日产原油2.3万桶而宣告结束。这让中海油人颇感振奋。此时,望而却步的外国公司客客气气地提出了要请海油工程的修复队伍“吃饭”。 外国同行的态度转变让中海油人领略到了技术的力量。用中海油人士的话来讲,流花11-1油田复产项目大长了中海油承担自行建造、修复深海采油装备的志气。 海油工程总裁姜锡肇认为,流花油田修复项目为中海油加快拓展深水业务领域创造了有利契机。董事长周守为也公开表示,海油工程作为总包商成功完成流花项目,标志着海油工程已形成在水下工程及深水工程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了中海油加快进军深水工程领域和国际市场的契机。 向深海进军 国内企业成功修复胜利号FPSO的锚系和软管,并且结合实际情况成功地自主改装和研制了专门的吊装作业船及大型绞车等打捞装备,帮助胜利号和流花油田复产,这对于采购及维修均惯于依赖国外装备的中国石油企业来讲,无疑是鼓舞人心的消息。在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向这片蓝色疆域迈进的梦想更是有了依托。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离深海采油装备自主化仍有一段距离。深海油气田开采是一项融技术、装备、工程于一体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杂工程,海上FPSO的锚链及软管修复成功还只是海洋工程的一小部分。论装备,光是大型海上钻井平台及深海采油装备就有很多内容,不仅包括深海钻井船、大型起重铺管船、大型钻机等采油装备,海底集油站、海底井口多相混输泵、泥浆净化设备、海底核电站等动力系统,还包括水下维修舱、水下作业机器人、声纳系统、电位测量设备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维修探测装备。由于海上特殊作业如安装平台、吊装重型设备等都需要选用自升式或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为支持,因此海上钻井平台及大型深海钻井船便占据着首屈一指的地位。 中国在海上钻井平台自主化建造起步于1980年代。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介绍说,1980年代末期,当时的机械工业部就和中海油联合成立了专项小组,专门攻关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研制。当年胜利油田的渤海11号海上钻井平台就是自主化研制的成果。海上石油平台需要多种装备组合和多次配套,因而是一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的综合体现。 而今随着油气开采不断向深海推进,南海海域较渤海和黄海要深许多,原有的深海采油装备也存在不断升级和更新的需要。姜锡肇坦言,目前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仍主要集中在100米水深以下的近海海域,深海油气田开发仍处于空白状态。而业界业普遍认同的是,中国深海油气田开发较为滞后的主要瓶颈之一便是深海采油装备。 从以往的石油开采历史来看,水深300米以上的海洋装备工程项目,一直以来由国际知名的深海采油装备制造商垄断,像意大利的Saipem、美国的 J.Ray McDermott和世界上最大的造船企业韩国现代重工等公司。国内深海石油开采的许多关键装备如大型深海钻井船、大型起重铺管船等大多都是租用这些公司的。 海上钻井平台造价昂贵,即使是租用,花费也颇高。中金公司的调研数据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自升式钻井平台日均租金平均达6.84万美元,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日均租金高达15.11万美元。并且近几年钻井平台日租金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按照国际通用的统计口径计算,深水开发每一口井的费用大约为 3000万美元,其中很大部分用于深水钻井船的租用,并且还会视需求涨价。比如2006年墨西哥湾深海油田储量被探明前,国际通行的钻油机日租金约为 21.6万美元;而当据称有可能取代美国进口原油50%份额的墨西哥湾深海原油重大发现甫一公诸于世,深海钻油机的日租金旋即升到了46万美元。 换言之,近两年赶上了墨西哥及安哥拉深海大储量油田发现的重大机遇同时,深海采油装备制造企业也同样迎来了大好商机。基于此,近些年,早已虎视眈眈地瞄上了中国深海领域的国外各大石油公司也普遍加大了对油气基础设施如深海石油设施、重油开发设施、管道设施等方面的投资。 早在2004年,世界三大拥有深水油田生产开采技术公司之一的巴西石油公司就率先与中石化签署了合作协议,当时该公司首席代表卡斯迪里奥明确表示,他们将借此在南海合作开采原油。而这种基于深水油田生产开采技术及装备上的“蠢蠢欲动”已经构成了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深海石油开采领域的极大威胁。 向深海进军,深海采油关键装备自行开发研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蓝色疆域的装备大军正在崛起 深水开发,设备先行。谈到向深海进军就不得不提到中海油公司。作为中国老牌的海洋石油开采公司,中海油用自造采油装备进军海洋深水采油的梦想恐怕要追溯到其成立之初。
业界盛传,2005年前后引起全球轰动的中海油欲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事件背后,就蕴含着中海油借美国老牌石油开采企业尤尼科强大的深海开采技术来摸索大型深海采油装备自主研制的良苦用心。包括后来2006年中海油收购尼日利亚南大西洋石油公司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事宜,也不乏此类考虑。 近几年国际深海采油装备租赁市场价格随着国际油价的水涨船高更是加深了中海油的紧迫感。2004年启动的青岛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就不难看出中海油在大型海上钻井平台以及大型深海起重铺管船等关键装备建造上的前瞻性考虑。据了解,该基地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到2009年完工后将可从事15万吨级重的 FPSO及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制造。 在继流花油田保卫战全面凯旋以后,中海油的青岛基地建设于近期又迈开了坚实步伐。记者从中海油内部获悉,10月18日,中国首座深水特大型装备—— 中国海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合同在北京签署。签字仪式上,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表示,大型深水装备是“流动的国土”,此次的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是中国首座深水特大型装备,对于提高中国海油深水作业能力和中国海洋装备制造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该钻井平台基本设计由中海油与在世界海洋工程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声望的美国F&G公司联合进行,而船体建造则由中船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承建,预计2011年完工。该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代表了世界钻井平台的先进水平,由此被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专项。科技部助理巡视员闫金称,这是中海油为推动中国深水海洋装备自主研发与建造迈出的重要一步。 而中海油要做的绝不仅于此。傅成玉曾公开表示,“十一五”期间,还将陆续投放上百亿元到深水钻井船、深水铺管起重船等在内的多型深水大型装备的自主开发建造上,并且中海油还将建设自己的深水实验室和深水作业船队。 由于南堡等深海大储量油田的相继被发现,中石油和中石化也都已经有意识地向深海采油装备有所偏重。 2005年中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油海)的成立就是中石油为了填补海上采油这块短板迈出的迅速一步。中油海的主要任务是为中石油提供海油钻采和海洋工程研究审计,包括海上钻井、井下作业和试油试采,以及海洋工程的建造、安装、使用和维护以及有关的船舶服务。中石油拟以此为平台,在深海采油领域斩获更丰厚的利润。 与中海油和中石油相较,三大石油巨头中的中石化深海项目则稍显迟滞。此前坊间盛传,由于租不到合适的船只,中石化在南海的项目迟迟不能动工,哈萨林3号项目也错过了2007年的开发期。有业内人士甚至说:“海洋石油装备、海上工程服务等行业的缺位正在成为中石化的突出问题”。 除了深海采油装备用户的几大石油公司外,国内大型港口机械制造商振华港机近期也表现出了进军海上重型装备的极大热情。这家靠自主技术挺进欧美市场的装备制造企业目前已经承接了多个大型起重船的主要装备浮吊的制造,并拿到了伊朗客户订制的价值1.66亿元的铺管船订单。 国务院将开发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30万吨矿石和原油运输船、海上浮动生产储油轮FPSO等列入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领域。这是国内装备制造业的一大契机。国内逐渐形成了石油开采“西部解体东部”的战略格局,石油石化装备的需求也日渐旺盛。业界人士分析指出,“十一五”发展规划为装备制造业中的采油勘探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新机会。近几年的石油石化装备市场已经变得火热起来。而从国际大环境看,西方发达国家受人工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装备制造业正在逐步向外转移,中国也有更多承接的机会。
石油中海深海深水